唯孤独恒常如新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zhan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授的房子》是美国著名作家薇拉·凯瑟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而沉寂了半个世纪最近受到热捧的《斯通纳》所描述的故事也发生在那个年代。在不断地与那个轰轰烈烈巨变中的世界碰撞、抗争中,主人公用一道一道围墙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疏离世界,维持人格的独立,追求自我完整。相似的生活轨迹,相同的挣扎,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孤独,圣彼得和斯通纳彼此就像世界上另一个我,在拒绝妥协,拒绝堕落,追求自我的征途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正如斯通纳中文封皮印上的那句“第四眼自己”,我们从圣彼得和斯通纳的境遇切入我们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而他们的精神肖像正是我们想成为的淳朴的素人。
  【关键词】《教授的房子》;《斯通纳》;孤独;自我
  【作者简介】霍晶(198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语言学。
  《教授的房子》和《斯通纳》这两本小说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20世纪前期的美国。当时的世界被淹没在历史巨变的洪流之中,两次世界大战带来满目疮痍;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出激情澎湃的美国梦;世界秩序,社会规范,价值体系经历溃败,冲突,重建。在这个尘嚣至上,光怪陆离的历史漩涡中,主人公用一道一道围墙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疏离世界,维持人格的独立,追求自我的完整,做平凡生命中的勇者。薇拉·凯瑟在《四十岁以上》的前言中说1922年前后,世界裂成了两半。《教授的房子》出版于1925年,凯瑟用细致敏感的笔触描绘出分裂的世界中分裂的自我。主人公圣彼得是一位大学教授,因学术著作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而侨居新家。然而,那个世俗,了无生气的大房子让教授无所适从。他把老房子当作避难所,从对已故的汤姆·奥兰和孩提时代的回忆里,从老房子窗外密歇根湖吹来的清风里寻求慰藉。在孤独郁闷中,他选择自杀解脱。《斯通纳》更是一本与时代克制地保持距离的小说。轰轰烈烈的历史巨变在斯通纳身上只不过是用来标记时间的日期而已。他出身农家,求学获得教职,他追逐爱情却囚禁在惨淡的婚姻中;他追求学术的纯粹却因此遭受打击。即便如此,他秉持正义、纯洁,梦想着一切崇高的事物,追求完整的自我。在生命的尽头,他坦然愉悦地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两本小说的中的主人公圣彼得和斯通纳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同样的挣扎,同样的追求,同样的孤独。“生存一直就是去转动门把手。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一种演变引发了另一个。” 人的生存和选择都无法效仿,圣彼得和斯通纳彼此就像世界上另一个我,在拒绝妥协,拒绝堕落,追求自我的征途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淳朴的少年


  圣彼得和斯通纳的童年都生活在淳朴的乡间,都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人和自然亲近乃是人类的必需,因为人接近自然,就是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 纯洁,简朴的生命力根植在他们内心深处。圣彼得来自堪萨斯的山谷,同自然浑然一体。“他只对土地、森林和水流感兴趣。有太阳照耀、雨水落下,雪花纷飞的地方,有生命开始和衰亡的地方,对他来说都一样。”斯通纳出生在密苏里的一个小农场,贫瘠的土地承载了祖辈的艰辛和坚韧。“他们将变成执拗的土地毫无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很久以前,他们就把自己献给土地了。” 斯通纳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来自于对困苦、饥饿、忍耐的知悉,秉持的道德信仰就是忍受一个严苛不公的世界。自然在他们身上分别打上了烂漫纯真和坚韧固执的底色,与他们的结局形成某种微妙的互涉。如同圣彼得所说“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原来的天性会回到一个人身上,一点没变。”

二、孤独的隐士


  面对这个无力还手的世界,圣彼得和斯通纳无一例外地选择逃避。当圣彼得的妻女因为金钱物质而变得面目可憎的时候,他选择逃避责任,与家庭渐行渐远。旧房子成了“他能独处,并能摆脱戏剧般的家庭生活的地方”。斯通纳追求婚姻中的爱与认同,在对抗争执中,他选择退缩,最终没能守护住自己心爱的孩子。在物质至上的世界,大学也未能幸免。大学的商业化,让教授不堪忍受,最终也败下阵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授的诚实正直的同事,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引诱下蠢蠢欲动,为自己分得一杯羹。而斯通纳因远离战争的荣誉而备受诟病,在遭受系主任的迫害选择隐忍。他们感到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不得不从现实生活中抽离,退缩到能和自我对话的永恒之所。
  老房子对于教授来说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地方。“书桌是他能躲进去的避难所,是一个他能钻进去的洞。”。密执安湖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只要觉得闷了,烦了,就在湖上呆上一天……”。他培育出了一个葱葱郁郁的花园是大自然的替代,教授在那里暂时遗忘尘世喧嚣,诗意栖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那里,教授建筑着普鲁斯特所描绘的那个基于仁慈,认真,奉献之上的世界,那个与当今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对逝去的汤姆奥兰的回忆,对他生活过的蓝方山的回忆,方能让他得以喘息。自然的光芒、暮霭和对往事的追忆温暖着教授孤独的灵魂,然而止痛剂会上瘾,醒来痛彻心扉,最终不愿意醒来去面对冰冷残酷的世界。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接一个困境的时候,理想、追求、自我往往会消磨殆尽,然而斯通纳执拗地筑起高墙固守坚持,没有一丝一毫的放弃和随波逐流。斯通纳在收拾屋子时发现,“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的时候,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正如毕肖普所说的唯孤独恒常如新,他享受这份孤独,自在地和真实的自我坦诚相对。卸下冷漠、麻木的伪装,退缩到那个静谧、柔软的地方。对于斯通纳来说,那里就是大学,就是文学概论课,就是中世纪文学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他意识到自己内心某种东西在不断变化;当他意识到这点后就开始从自我向外转移,走进包容着他的这个世界,所以,他知道了,他度过的弥尔顿的诗歌或者培根的随笔,乃至本琼森的戏剧改变着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文学的主題,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文学依赖它。”文学的世界之于斯通纳就是他的宗教,他的信仰,解决生存问题的胶囊药丸。马斯特思在年轻时就描述过,而斯通纳终其一生都未挣脱的谶语,“你斯通纳是什么样的人?像你假装的那样,是单纯的土地的孩子?不是,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本土的堂吉柯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那里困惑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不存在。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然而正是这样的弱者,梦想家,更疯狂世界的疯子,让人心生敬佩。

三、执拗的疯子


  圣彼得和斯通纳的遁世逃避并不是懦弱、妥协。恰恰相反,这种逃离理想主义者是对自由,本真的追求,是对那个世俗世界的高贵的反抗。所以当他们视之如珍宝的伊甸园遭人践踏时,“本土的堂吉柯德”奋不顾身地给予回击。像桑塔格对《堂吉柯德》的評论,“书生气十足使得堂吉柯德变得不会妥协和堕落。这种书生气造就了他的疯狂;将他变成一个深刻、英勇、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外部世界几无还手之力的圣彼得和斯通纳,看似平庸实则疯狂至极,他们拒绝妥协,拒绝沉沦——他们改写了关于勇敢和自我的定义。圣彼得竭力对抗商品化对大学的侵蚀,避免大学庸俗化。“国家立法机构和校董会似乎下决心要把大学变成一所贸易学校。学文学的学生可以拿商学的学分充数。”圣彼得向学校和董事会表达对课程设置的不满,为此他失去了科学院院长的职位。他还不识时务地批评学校为获得政府财政拨款所采取的不光彩的勾当,因此遭受报复。一向沉默不语地斯通纳在学术的纯洁遭受玷污的时候,展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气与执拗。他不顾及英语系主任劳曼克斯的威胁和同事的劝阻,让那个在劳曼克斯庇护下有恃无恐的学生在答辩会上暴露出虚假的丑态。然而,斯通纳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他不能在教专业课,在无聊的课程中疲于奔命,忍受劳曼克斯的挑衅和同事的疏离。在旁人看来是痛苦失败,可是在斯通纳看来,劳曼克斯的行径如同跳梁小丑般滑稽无聊,这并不能伤害到斯通纳一丝一毫。“一个人的自我完全托付给这些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纯属徒劳和浪费。”在威廉姆斯偶然接受的一次专访里,他评价他的主角:“你们以为他是个失败者,但我认为他是他自己的英雄。你们以为他过了糟糕的、让人怜悯的一生,然而真相是,他比你们大多数人过得好。他一辈子做自己热爱的事,他爱文学,文学研究是他的信念。刻苦勤勉的工作塑造了他,给了他身份,让他成为他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当我们为圣彼得和斯通纳看似失意的人生而扼腕叹息的时候,他们却不以为然,世俗的蝇营狗苟只能使他们厌烦。西西弗斯全身心地向山上搬石头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他的重负,然而他是自己的主人,在永无终止地劳作中找到了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四、归去的理想主义者


  “在他知道的很多事情里,他似乎明白他是孤独无伴的,并会一直如此。”一个人的坚持的唯一结果,也许就是要直面自己的诘问与世界的沉默之间,那难以逃脱的绝望。更何况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没有同路人的,一个也没有。
  他孤立无援,疲于应对周遭的世界。他追求伟大,崇高世界的自我,却无情地被现实的世界撕裂。无休止地抗争最后都被绝望淹没,他选择永远地远离。面对偶然的灭顶时刻,他放任命运自行其是,但出于对生命的本能留恋,他选择自救。“失去意识的那短暂的时间,似乎带来了益处。他松开某些东西,他们走了;某些很珍贵的、清醒的时候可能无法放弃的东西。”圣彼得并未在现实世界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归宿,放弃了对于生存本质的追问和探索,放弃了对追求完整自我的信念。
  斯通纳的挚友马斯特思的死,给他带来巨大的震撼。他花大量的心思琢磨死亡。由于与文学的紧密关联培养出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不断地退回到经典之中。“一次又一次地惊异于罗马抒情诗人接受死亡时的坦然、优雅的态度,好像他们面对的那个虚无不过是自己曾经享受过的绚丽岁月的一种应有属性;一次又一次地惊奇于拉丁传统的后期基督徒诗人看待死亡时表现出的痛苦、恐惧以及勉强掩饰的憎恶,好像死亡承诺会有一种华丽、愉悦的永恒人生,好像死亡和承诺不过是一种嘲弄,让他们活着的光阴腐烂变质。”生存是什么?对于死亡,生存这样一个既如此卑微又如此悲怆的主题,更需要勇气去面对。深知自己生存的有限性,失败、孤独如影随形,斯通纳却依然坚韧地接纳和肯定生活。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仍旧探寻着生存的意义。“你还期待什么呢?”他在自己那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他自己的一小部分,他无法否认,已经在其中,而且将永远在其中。”
  人生由无数个选择组成,在某个转瞬即逝的选择中我们就像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我们无法责备那个软弱的自己,却在那个坚韧的自己身上看到希望。正如斯通纳中文版书封上印着那句“第四眼自己”,或许在我们平淡无奇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勇敢地热爱它。”
  参考文献:
  [1]Cather,Willa.The Professor’s House.Ed.Sharon O’Brien.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n,1996.
  [2]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美)约翰·威廉斯.斯通纳[M].杨向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4]柳青.一本被埋没杰作的合理打开方式[N].文汇报,2015-8-20.
  [5]李涵.约翰·威廉斯.《斯通纳》: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N].文艺报,2015-12-18.
  [6]蔡婧宇.《斯通纳》:一部经历时光磨砺的文学经典[J].出版广角,2016(3):92-94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点的筛选和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阅读的魅力。在英语学习当中应该培养学生对英文名著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英语;语感  【作者简介】谢永仙,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  一、阅读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
【Abstract】In the U.S, Racial discrimination, especially for black people,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and still exists so far. The root of it dates back to long ago. From intensive study, the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写作是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反哺于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就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  【作者简介】车茹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准确运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需要对其相较有声语言的优势、运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保持有清醒认知。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肢体语言;优势;运用;注意事项  【作者简介】刘秋冬,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语言和姿势语言等,是与初中生的学情实际密切相关的。如初中生较少的英语言词汇量和较为低下的英语言使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是必要的。在语法教学实践中采用合适的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良好地运用英语语言,语法的支持作用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英语语法的教与学的情况,对如何优化语法课堂教学、提高语法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法教学;教学策略;实效性  【作者简介】鄢雪梅,福建省
【摘要】本文以一节评优课为例谈了英语复习课中如何设置情境,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语法复习,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法知识水平,实现高效语法复习课。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语法;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王海花,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临近期中考试,学校都要留几节课用于复习。英语复习课利于知识的滚动和再现,有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综合。如何在有限的一节课内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本单元的
【摘要】《西北》是扎迪·史密斯的又一部佳作,赢得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好评。本文旨在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重点分析小说中社会底层的代表,有色移民菲利克斯。作为欢快文化的象征,菲利克斯践行着自我与他者的共栖和互动,而这种文化渗透的方式是借助来自社会底层的笑声,而其发生的空间则是伦敦及其他后殖民都市。因此以菲利克斯為代表的欢快文化就是英国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处方。  【关键词】《西北》;后殖民;欢快文化  【作
【Abstract】Mark Twain is regarded as the leading figure of American realistic literature in 19th century. He writes humorously and sharply with distinctive wits and profound insights. The short story I
【摘要】英语语音的教学是英语教学的第一步。非母语英语学习者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与社交能力的发展都是以英语语音为前提。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职业定向明确的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其英语语音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其职场的能力发展与交流。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普遍不高,而其语音水平的提升与语音测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分析高职院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音测试现状并总结其问题
【摘要】新课改推行以来,各个学校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其中小学英语教学尤为突出,小学英语是小学生初次正式接触英语的桥梁,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就是在这一时期树立起来的,因此很有必要运动各种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其中课堂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备受瞩目。  【关键词】课堂游戏;小学英语;必要性  【作者简介】靳红霞,山东沂南人,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青驼中心小学。  引言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不同于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