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改善高脂膳食结构下小鼠肠道微生态异常及其干预结直肠癌发生的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高脂饮食和益生菌干预的结直肠癌小鼠模型,探讨益生菌干预高脂膳食结构下肠道微生态异常及结直肠癌发生的疗效。

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高脂饮食组(HFD)、高脂饮食+益生菌干预组(HFD+P组)、普通饮食组(ND组)、普通饮食+益生菌干预组(ND+P组),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制剂灌胃,实验期间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肠癌模型,定期记录小鼠体质量并评估机体状态。促癌前后小鼠粪便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评估菌群结构变化。实验结束收集小鼠肠组织并记录附睾脂肪质量及肿瘤负荷。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对每组小鼠肠道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进行分析(Chao1指数越高,菌群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大,多样性越低)。利用Beta多样性分析4组间肠道菌群分布差异的显著性(当R>0,说明菌群在组间的分布差异大于组内差异)。

结果

实验15周后,HFD组、HFD+P组、ND组和ND+P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33.70±0.52)g、(28.70±0.32)g、(25.90±0.34)g和(25.60±0.4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89,P<0.01),其中HFD组体质量分别高于ND组和HFD+P组,而HFD+P组体质量又高于N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FD组、HFD+P组、ND组和ND+P组小鼠附睾周围脂肪重量分别为(1.36±0.15)g、(0.67±0.08)g、(0.58±0.10)g和(0.54±0.05)g,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03,P<0.01),两两比较提示,HFD组附睾周围脂肪重量分别高于ND组和HF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且HFD+P组与ND组附睾周围脂肪重量相当(P=0.09)。饮食干预条件下,HFD组、HFD+P组、ND组和ND+P组的Chao1指数分别为217.62、235.32、301.51和305.71,Simpson指数分别为0.93、0.89、0.91和0.90。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4组组间菌群分布差异大于组内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55,P=0.001)。物种丰度分析显示,与ND组比较,在门水平层面,HFD组小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等菌群的比例更高,而疣微菌门等菌群的比例更低;在属水平层面,HFD组中拟杆菌属和颤杆菌克属等菌群的比例更高,而艾克曼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等菌群的比例更低。经过益生菌干预后,上述菌群除了拟普雷沃菌属外,均有改善。HFD组、HFD+P组、ND组和ND+P组小鼠肿瘤数量分别为(4.63±1.19)个、(2.33±0.52)个、(2.56±0.73)个和(2.38±0.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P<0.01)。

结论

益生菌治疗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来减轻HFD引起的小鼠肥胖和菌群失调,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1例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导致反复顽固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同时伴有便秘、腹胀和口臭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肠道菌群检测发现,肠杆菌、肠球菌和普拉梭菌升高,类杆菌降低,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为0.105;存在明显肠道菌群紊乱。予以菌群移植治疗。经12个月的随访发现,随着肠道菌群失衡指数逐渐恢复,胃肠功能紊乱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亦完全治愈。本例报告提示,顽固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行
菌群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近10年来,FMT在治疗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临床上对FMT能够治疗肠道内外疑难疾病寄予厚望。但是,由于FMT方法学的建立较为复杂,且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各类研究疗效的异质性较大,极大地影响了FMT的临床推广应用。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
手术是多种结直肠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如术前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抗生素的使用)可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增加术后感染、胃肠功能失调、吻合口漏及疾病复发等风险。本文探讨了结直肠外科围手术期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围手术期的微生态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及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式对菌群移植(FM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自愿接受FMT治疗的1 501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根据FMT治疗前肠道准备情况,分为无肠道准备组(216例)、抗生素预处理组(383例)、肠道清洁组(267例)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635例)。比较各组间FMT
目的评价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技术在菌群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1 898例)和东部战区总医院(369例)接受床旁改良式盲插鼻空肠管进行菌群移植治疗的2 267例患者,其中男性886例,女性1 381例;年龄(48.3±14.4)岁。评估置管成功与否、患者对置管的耐受情况以及置管相关
胃肠外科手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处于紊乱状态,可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及时有效地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胃肠外科手术的顺利恢复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本文从胃肠外科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胃肠手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机制、围手术期重建肠道菌群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洗涤菌群移植(WMT)作为菌群移植(FMT)的新技术,是FMT发展过程中的新概念。实施WMT的途径包括口服胶囊、鼻空肠管、鼻胃管、胃镜途径、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及肛内灌肠等。对于不同适应证或者基于同一适应证的不同研究方案中,因为给入途径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临床研究设计和临床治疗流程中,影响WMT途径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性、疗效、成本效果以及患者意愿四方面。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在决策过程中
目的探讨菌群移植(FMT)受体与供体选择的关系,以及不同有效率供体间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病例数≥30例的粪便捐献者(供体)的资料。收集每位供体对应受体(患者)的FMT治疗后随访8周的疗效,依据每位供体的疗效,将供体分为高效组(有效率>60%,10例)、中效组(有效率30%
结直肠疾病患者受到疾病本身和术前各种治疗的影响,加之饮食结构和环境因素,使肠道菌群发生严重紊乱并产生许多耐药菌。围手术期麻醉和手术应激致胃肠动力障碍,预防性广谱抗生素和抑酸制剂的广泛应用,加重肠道菌群紊乱而诱发术后严重的肠道感染性腹泻,如伪膜性肠炎和致死性肠炎等,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术后重度感染性腹泻,伴有高热及腹胀,病情进展迅速,如延误诊疗,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增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