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殊气候,冬雨作春寒。已是小雪节气,本该徜徉在冬日的暖阳里,却是持续半个月的阴雨。11月26日,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我们慕名来到抗倭名将戚继光祖籍地——赣县湖江镇夏浒村,感受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风土人情。
夏浒村,又名夏釜,后被蒋经国先生取“华夏天府”之意而命名“夏府”,2010年后,因“位于赣江万安湖边”改称“夏浒”。
夏浒自古依赣江水运之便而成为商贸重镇,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建成村坊,明代中期曾发展成为有两万多人口的繁华之地,上演过“清明上河图”式的繁华。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客家风情,留下了历代名人的足迹。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有些已难觅踪迹,但若置身其中静静观想,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久远、深邃和神秘,在赣江千百年的潮涌潮落中,传唱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公元1094年,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再贬官,溯赣江而上往岭南,经十八滩,在黄泉滩西岸靠岸后到迵龙阁一游,途中正赶上夏浒戒珠寺庙会。向来喜欢游览山水风光的苏轼随着村民一起来到戒珠寺。游罢,苏轼即赋诗一首:“ 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苏轼的这首诗,让夏浒名声鹊起,也间接揭示了当地繁华兴旺的原因:在公路未开、铁路未通的古代,交通主要依赖河运的漫长历史上,夏浒以其扼赣江咽喉,踞吉赣门户的特殊地位优势,成为叩守之北大门和交通要津。
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变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在苏轼游夏浒后不到30年内,金兵于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开封,让大宋蒙受靖康之耻。此后100余年,南宋偏安一隅,与辽、金、蒙古等交战不休,尽管有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名将忠臣,却不能保江山不失。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夏浒村就位于天柱滩到黄泉滩这最险的一段,而“惶恐滩”是其下游的最后一个锁口,水急滩险的赣江十八滩让文天祥也出一身冷汗,故而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千古长叹。文天祥走的是逆流而上的水路,这正是进入赣南的一般来客之路径。当年迁徙南方的客家人是如此、走赣粤通衢和赣闽通衢下南洋的客商也是如此,还有苏轼、海瑞等从京城发配岭南的贬谪官宦也是如此。
诗人和朝野不断更替,赣江北去的滚滚潮流却亘古不变。苏轼、文天祥再不甘心,也不过是历史长河里一朵不愿随波逐流的浪花,短暂绚丽后终归宁静,而赣江西岸的夏浒,却保持着以往的理智,仿佛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继续敞开胸怀迎接着后来者。船客经历了恐怖的十八滩航段,好不容易来到一处江面宽阔的江湾平潭,眼见西岸有一片林木茂盛的开阔之地,三面环水,背靠半月山峦,前临一弯赣江,将夏浒围合成了一个半开敞半闭合空间。到了此地,商贾船家一定都希望歇歇脚、好好酒足饭跑、养足精神之后再去迎战剩下的艰险江滩。有地利、有资源、有需求,自然就可以造就大买卖,于是夏浒连同对面的大湖江也成为人丁兴旺、商贾云集的著名码头。
紧接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祖先来了,“江南才子”谢重毅的祖先也来定居了。据清同治七年戚氏族谱记载:“我府江戚氏,系汉临猿侯分派,先居于吴(今浙江地区)至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有重四郎者,任闽东刺史,解组后偕弟重五郎归吴。取道赣江,舟覆天柱滩,仅以身免,乃侨居高抗(今洲坪村)至宋景定时(公元1262年)始迁府江,居下坊(现名夏府),宗之繁衍,是为府江戚氏之始也。”此后,整个夏浒村落的历史发展以戚氏和谢氏家族为主,代不乏人,繁衍兴盛。
此后的数百年里,夏浒维系着它的繁华。远离政治中心让这个古朴的村庄可以安享相对的平静。此间,朱元璋、王阳明、乾隆、孙中山等在夏浒留下足迹或墨宝。土地革命时期,与夏浒隔江相望的大湖洲是东西两岸居民的交易区,更是苏区的联络站和物资转运站。当时,洲的东岸是苏区,西岸的夏浒是白区,而大湖洲居江中,虽属白区,但两岸群众都可经洲岛往返。国民党对苏区实行封锁政策,苏区商品奇缺,尤其是必不可少的食盐,其价格到了一块银元一市斤的特高价位。物资越紧张,买进卖出的差价就越大。故此,两岸及岛上群众和过往船只,利用联姻结亲和船只停靠之便、不顾风险、想方设法将白区的食盐及其它紧缺物资转运到苏区,因有利可图,故而商人云集,成为繁华的贸易之地。
民国年间,夏浒人戚修祥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成为早期兴中会、同盟会会员,资历甚至比蒋介石要老。他南征北战,为创立民国立下汗马功劳,蒋经国任职赣南时来夏浒拜访也尊称他为“伯父”。随着七七事变的暴发,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抗日阶段,城市工厂、学校等重要设施向乡间疏散,经蒋经国批准,戚修祥筹备创办了“夏府私立中学”,戚修祥出任第一任董事长。“夏府私立中学”校舍至今仍保存完好,创办后为赣南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蒋经国的直接倡导下,夏浒建成了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一个纺织厂、一个兵工厂(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名的两种枪械就是汉阳造、夏府造),作为抗日后方更是出现了繁华景象,夏浒成为赣南重要的军需供应地。
如今的赣江,十八滩早已被炸平,险滩激流被电站平湖取代。夏浒一带,更是被当做旅游景区来打造,戚氏宗祠、戚应元公祠、谢氏宗祠、古代枣林等历史遗迹被完整保存下来。近年来,赣县政府在此投入了数千万元,恢复建设了十八花厅、绣花楼、水阁楼等风格各异的客家建筑,九井十八厅、仿宋商业街建设正在扫尾,五姓码头、夏浒度假村、水上乐园、影视城、生态农庄等项目也即将运作。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让夏浒知名度越来越广,吸引着八方来客,尤其是每年3月份小湖洲(桃花岛)桃花盛开之际,常常出现汽车长龙绵延数十公里的旅游盛况。
站在夏浒村前的码头,奔流不息的赣江流淌着古村千年的风流,铺满阳光的江水,跳跃着金光,荡漾着涟漪。在某个冬日暖阳里,褪去繁华、喧嚣的夏浒,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安详和宁静。
夏浒村,又名夏釜,后被蒋经国先生取“华夏天府”之意而命名“夏府”,2010年后,因“位于赣江万安湖边”改称“夏浒”。
夏浒自古依赣江水运之便而成为商贸重镇,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建成村坊,明代中期曾发展成为有两万多人口的繁华之地,上演过“清明上河图”式的繁华。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客家风情,留下了历代名人的足迹。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有些已难觅踪迹,但若置身其中静静观想,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久远、深邃和神秘,在赣江千百年的潮涌潮落中,传唱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公元1094年,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再贬官,溯赣江而上往岭南,经十八滩,在黄泉滩西岸靠岸后到迵龙阁一游,途中正赶上夏浒戒珠寺庙会。向来喜欢游览山水风光的苏轼随着村民一起来到戒珠寺。游罢,苏轼即赋诗一首:“ 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苏轼的这首诗,让夏浒名声鹊起,也间接揭示了当地繁华兴旺的原因:在公路未开、铁路未通的古代,交通主要依赖河运的漫长历史上,夏浒以其扼赣江咽喉,踞吉赣门户的特殊地位优势,成为叩守之北大门和交通要津。
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变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在苏轼游夏浒后不到30年内,金兵于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开封,让大宋蒙受靖康之耻。此后100余年,南宋偏安一隅,与辽、金、蒙古等交战不休,尽管有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名将忠臣,却不能保江山不失。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夏浒村就位于天柱滩到黄泉滩这最险的一段,而“惶恐滩”是其下游的最后一个锁口,水急滩险的赣江十八滩让文天祥也出一身冷汗,故而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千古长叹。文天祥走的是逆流而上的水路,这正是进入赣南的一般来客之路径。当年迁徙南方的客家人是如此、走赣粤通衢和赣闽通衢下南洋的客商也是如此,还有苏轼、海瑞等从京城发配岭南的贬谪官宦也是如此。
诗人和朝野不断更替,赣江北去的滚滚潮流却亘古不变。苏轼、文天祥再不甘心,也不过是历史长河里一朵不愿随波逐流的浪花,短暂绚丽后终归宁静,而赣江西岸的夏浒,却保持着以往的理智,仿佛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继续敞开胸怀迎接着后来者。船客经历了恐怖的十八滩航段,好不容易来到一处江面宽阔的江湾平潭,眼见西岸有一片林木茂盛的开阔之地,三面环水,背靠半月山峦,前临一弯赣江,将夏浒围合成了一个半开敞半闭合空间。到了此地,商贾船家一定都希望歇歇脚、好好酒足饭跑、养足精神之后再去迎战剩下的艰险江滩。有地利、有资源、有需求,自然就可以造就大买卖,于是夏浒连同对面的大湖江也成为人丁兴旺、商贾云集的著名码头。
紧接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祖先来了,“江南才子”谢重毅的祖先也来定居了。据清同治七年戚氏族谱记载:“我府江戚氏,系汉临猿侯分派,先居于吴(今浙江地区)至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有重四郎者,任闽东刺史,解组后偕弟重五郎归吴。取道赣江,舟覆天柱滩,仅以身免,乃侨居高抗(今洲坪村)至宋景定时(公元1262年)始迁府江,居下坊(现名夏府),宗之繁衍,是为府江戚氏之始也。”此后,整个夏浒村落的历史发展以戚氏和谢氏家族为主,代不乏人,繁衍兴盛。
此后的数百年里,夏浒维系着它的繁华。远离政治中心让这个古朴的村庄可以安享相对的平静。此间,朱元璋、王阳明、乾隆、孙中山等在夏浒留下足迹或墨宝。土地革命时期,与夏浒隔江相望的大湖洲是东西两岸居民的交易区,更是苏区的联络站和物资转运站。当时,洲的东岸是苏区,西岸的夏浒是白区,而大湖洲居江中,虽属白区,但两岸群众都可经洲岛往返。国民党对苏区实行封锁政策,苏区商品奇缺,尤其是必不可少的食盐,其价格到了一块银元一市斤的特高价位。物资越紧张,买进卖出的差价就越大。故此,两岸及岛上群众和过往船只,利用联姻结亲和船只停靠之便、不顾风险、想方设法将白区的食盐及其它紧缺物资转运到苏区,因有利可图,故而商人云集,成为繁华的贸易之地。
民国年间,夏浒人戚修祥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成为早期兴中会、同盟会会员,资历甚至比蒋介石要老。他南征北战,为创立民国立下汗马功劳,蒋经国任职赣南时来夏浒拜访也尊称他为“伯父”。随着七七事变的暴发,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抗日阶段,城市工厂、学校等重要设施向乡间疏散,经蒋经国批准,戚修祥筹备创办了“夏府私立中学”,戚修祥出任第一任董事长。“夏府私立中学”校舍至今仍保存完好,创办后为赣南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蒋经国的直接倡导下,夏浒建成了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一个纺织厂、一个兵工厂(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名的两种枪械就是汉阳造、夏府造),作为抗日后方更是出现了繁华景象,夏浒成为赣南重要的军需供应地。
如今的赣江,十八滩早已被炸平,险滩激流被电站平湖取代。夏浒一带,更是被当做旅游景区来打造,戚氏宗祠、戚应元公祠、谢氏宗祠、古代枣林等历史遗迹被完整保存下来。近年来,赣县政府在此投入了数千万元,恢复建设了十八花厅、绣花楼、水阁楼等风格各异的客家建筑,九井十八厅、仿宋商业街建设正在扫尾,五姓码头、夏浒度假村、水上乐园、影视城、生态农庄等项目也即将运作。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让夏浒知名度越来越广,吸引着八方来客,尤其是每年3月份小湖洲(桃花岛)桃花盛开之际,常常出现汽车长龙绵延数十公里的旅游盛况。
站在夏浒村前的码头,奔流不息的赣江流淌着古村千年的风流,铺满阳光的江水,跳跃着金光,荡漾着涟漪。在某个冬日暖阳里,褪去繁华、喧嚣的夏浒,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安详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