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成“表情包”,艺术创作还是哗众取宠?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场艺术展在网上引发了争议。展览展出的是青年艺术家褚秉超的摄影作品,拍摄对象是其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寻找到残损的50尊佛像修复前后的对比,褚秉超将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融入了造像之中。此举引起网友的强烈质疑:这样的创作并非艺术,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举办展览的重庆十方艺术中心回应媒体称,褚秉超表示这些造像并非被相关部门保护起来的文物,而是在山野间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些佛像,都没有标志。
   文物修复需要系统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否则会对文物造成永久性损害。按照我国现行的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复石刻造像要按照这个程序进行:前期勘察、方案设计、方案调整、实施修复,每一个阶段都得细致入微。石刻造像的修复绝不能搞自发行动,必须在专门机构的同意和指导下、在专业人员的布局和操作下实施。
   按照策展方的说法,似乎山野间没有被相关部门保护起来的造像就是无主的,周围没有标志就不算文物,就可以随意进行处置,这种回应有点轻描淡写,对公众来说有些不负责任。就像专家所說:“历史遗存应当属于文物的范畴。我国地大物博,有一些文化遗存还没有列入相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辖范围内,但没有被列入的并不代表就不是文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全国有大部分文物点都没有定级,这意味着有许多没有挂牌的文物存在。“只要是古代遗迹,有历史文化价值,那么它就是文物。”他说,除了家传文物等有明确所有权归属的文物之外,其他文物尤其是田野间发现的文物,一经发现都应归国家所有,应该由国家来处置的。
   文物修复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前几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了,让文物修复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在业界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修复并不少,像国家博物馆里的司(后)母戊大方鼎,曾遭损坏,经过专家精心修复后完好如初;国家博物馆的“国之重宝”之一,铸造于商代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曾被炸成20多片,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张欣如先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修复了这件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秦始皇陵铜车马,考古人员清理出3000多块残骸,经过多年的修复,成为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震惊考古界;而马王堆帛书,则是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当初被发现的时候,水浸霉蚀相互粘连,几乎变成了一坨。帛书太软易毁坏,只能拍下照片用复印件拼。帛书揭裱后留下许多碎片,在整理时,发现哪一页有空缺,就到碎片里找相应的图纸,犹如“高级拼图游戏”;在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朝佛像,有些几乎碎成渣渣,但修复后却精彩绝伦,神采熠熠,它们走过几千年的岁月,如今穿越尘世焕然一新,可以说是修复文物的经典成功案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文物却遭遇了毁容式的修复。前一阵有网友爆出,甘肃省西和县法镜寺石窟内的几尊佛像前些年被修缮后,变成了滑稽可笑的“表情包”;四川资阳的省级文保单位庵堂寺摩崖造像、骑龙坳唐代大佛、报国寺大蜀广政年间摩崖造像、寺山门清代西游记石雕等被通体彩绘,唐代密檐式砖塔塔顶搭建了“屋顶花园”,安岳封门寺的南宋摩崖造像经过一番“野蛮修复”后,却成了一副画着柳叶眉、衣着艳俗的样子;广安金凤山水月观音也经历了相似的修复过程,这尊“浓妆艳抹”的水月观音不但被重新上色,还接了一个极不协调的胳膊,让人看了“辣眼睛”。有网友称,这种修复让人不忍直视,堪称“大型车祸现场”!
   展览方曾回应称,褚秉超没有采用颜料等其他修复工具,都是用水和泥进行修复的,都是可逆的,外面的泥塑是可以弄掉的。对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于春通过照片初步判断,褚秉超所修复创作的造像为古代文物,或为唐代遗留下来的菩萨像。于春认为,如果文物本身也是泥做的,或者上面有彩绘,再用泥塑去修复也会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因为泥塑会用到水等介质,这样的修复便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目前文物保护界进行文物修复时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一是修旧如旧,第二尽量少干预。专家认为,文物保护修复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缺失部分的补齐修复,可以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艺术创造成分,但所做的复原应尽可能符合历史本来面貌,所用的材料及技艺应尽可能小地影响文物本体。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物修复师王武胜所说,修复不是搞创作而是重现原貌的美好,最应避讳的就是创造性修复。
   据悉,甘肃省文物局安全督查处负责人已经表示,现在正在就收集到的展览相关照片与现存的文物记录进行核查和比对,核实褚秉超所进行修复创作的石窟是否为甘肃省文物局登记在案的不可移动文物。他表示,若证实褚秉超所修复的确实是甘肃省登记在案的文物,文物管理部门将启动相关程序,对文物损害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评估证实造成了损害,将根据损害程度大小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
   一个艺术工作者既是美的传播者也是美的守护者,更应遵纪守法,秉持一颗爱护文物、守护古物之心,以敬畏之心传承文明。
   摘自《齐鲁晚报》2020年10月30日
其他文献
陀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玩具,我老家鲁南一带叫它“转儿”。小時候自己都是做陀螺,找到一段木质粗硬的木头,像洋槐、榆木、棠梨,一遍遍削成圆锥形,细细打磨光滑,底部的尖端按上一只圆亮的钢珠,或者一枚图钉。打陀螺的鞭子更易对付,折一段可手的树枝,在一段系上布条儿就成了。学校的操场边,野外的树林旁,村南的打谷场,还有冬天结了厚厚冰层的河面,都是我们三五成群打陀螺的战场。   那时,我们经常打比赛,最美是下雪
期刊
接到报案不到14小时,10月25日凌晨两点,吉林省梅河口市警方就在高速公路上将涉嫌杀害前妻王某及其男友的张某先抓获。在张某先的指认下,被害人的尸体也被迅速找到。   张某先交代,他与王某原本感情很好,今年7月在王某要求下离婚,但他一直想不通原因。10月13日中午,他用偷配的钥匙进入王某家中,发现被害人曹某已和前妻同居,遂将其杀害。9个小时后,下班回家毫无防备的王某,也被张某先夺走生命。外出躲藏1
期刊
猴山有两棵祖传的银杏树,树干忒粗,五六个猴子围不拢。两树相距百步,表现迥然不同,一棵年年银杏挂满树,一棵半个果子也不结。老猴王在世时,经常带领子孙给树施肥浇水,那棵不结果子的树,并没有因为不结果子被歧视,两棵树的待遇完全一样。   老猴王病故后,小猴王掌管猴山,对那棵不结果子的银杏不仅停止施肥浇水,而且三天两头发牢骚:“昏聩愚昧!蠢,蠢,一代一代都这么蠢得要命,留着那棵不结果子的树干什么呀,白白
期刊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刷脸的时代”。显然,后者已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小区门禁系统新增人脸识别,孩子们每次都争着抢着刷刷刷,踮脚,昂头,挺胸,匹配成功,有如游戏里闯过一关。最有喜感的是,大宝刷脸开门,童车里的二宝倍感冷落,表示不服,哭着嚷着要家长抱起来刷他的小脸……   与孩子们的兴奋、好奇形成对比的是:法学专家的惶恐不安。据澎湃新闻报道,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在她居住的小区贴出
期刊
本街最好的裁縫店  舒 州   语文试卷上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同一条街巷里,共有三家裁缝店。第一家抢先挂出招牌,自称是本市最好的裁缝店;第二家也不甘示弱,招牌打的是,本镇最好的裁缝店;轮到第三家,老板把口气收得小小的:本街最好的裁缝店。   谁家生意最好呢?也许你已经猜到,没错,正是第三家。手艺孰高孰低先不论,有意思的是,“大口气”输给了“小姿态”。   这倒是个有趣的启示,毛遂自荐,或者
期刊
近日,多地正进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一张图片显示,某地一街道挂出横幅,让群众接到12340热线时回答:我知道!我满意!后来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挂横幅的本意是推广12340热线,目前横幅已经撤下。   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在各种各样的满意度测评工作中有一个好结果,确实是蛮拼的。有的社区居委会下发了模拟调查问卷,问卷里的问题已经全在最佳选项印上了对勾,以此方便居民照本宣科,答出正确答案;有的
期刊
张桂梅校长又上热搜了,但这一次不是让全网热泪盈眶,而是卷入观点争议,让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复杂。她在一档专访节目中表达了对“女性当全职太太”的鲜明反对。她讲道:一个学生领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华坪女中,准备给母校捐一笔钱,当她得知这名学生已做起全职太太,便直接轰人:“你给我滚出去。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   当全职太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呢?说尊重女性独立,为什么
期刊
“奋斗者号远远不是终点,应该说,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11月28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返航。“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样的设备来做系统化的深海探测   总的来说,母系名字比较能唤起温柔滋养的集体记忆,比如阿姨奶茶、外婆家、老娘舅;父系名字唤醒的则是江湖、血性,如×叔烧烤、×爷小吃、×哥大排档。   ——餐饮业起名有讲究   我什
期刊
近日,武汉有40多年历史、正在改造升级的胜利菜场贴出一则《入驻须知》,其中明确写有“女售货员年龄不超过45岁,男售货员不超过50岁”的内容。这条规定不仅引发了菜场不少老商户的担忧,也引来网友批评。市场工作人员在回应媒体电话采访时称:“不觉得有风险吗?(摊贩)每天搬上搬下,你得考虑身体强度啊。”10月23日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布情况说明称,《入驻须知》为市场运营方自行制定和张贴,已约谈企业,目前企业
期刊
啃老,本指成年子女吃喝花费揩父母油的现象。本文所言“啃老”,乃分号分店加盟店等攫噬老字号的行为。   老字号是数百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商业极品,是经历了几代人奋斗而独领风骚的金字招牌。若将老字号比作人,那他一定是一位一身武艺、满腹经纶,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者。人们从他脸上品读世道沧桑,从足下聆听历史回响,从身上领略城市变迁,有着超出一般的信任。這种在时间长河中积淀而来的竞争力,远非初出茅庐的新品牌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