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之美与中小城市建设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不久前的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位建设部的官员激动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有人会说,雷同也没什么不好。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所有的城市都是“千城一面(面貌)”、“千城一观(景观)”、“千城一格(风格)”,这就如同我们见到的所有人都是一个面孔,听得到所有声音都是一个音调,走过的所有山山水水都是一个样子,那么,大千世界就不再是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而是单一的、单调的、呆板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仅无美可言,人们会不会发疯都值得怀疑!
  不要认为我们是在危言耸听。多少城市在因“整容而毁容”,因“改造而破坏”,多少城市在“拆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具有自己国家深厚文化底蕴的),却盖了世界上到处都有的(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在“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驱动下,正在忍受“化妆”的痛苦。所有的街道、所有的胡同、所有的民居、门窗都刷成了一样的颜色,这就好像让大街上所有的人都戴上了同样帽子、穿上了同样的衣服。什么历史的痕迹、岁月的沧桑、文化的积淀、地域的特征、乡土的味道统统没有了!
  有人惊呼,乡土在消失、故乡在“沦陷”。而沈从文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就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如果故乡“沦陷”了,“消失”了,那么我们每个人如何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世界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它有千千万万各具特色、各有个性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事物。
  人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每个人都是天造地化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我们不会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永远不会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城市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它应当有特色,有特征,有个性,这样,它不仅能留给来过的人以鲜明的、永不磨灭的印象,而且还能让没去过的人心而想之,行而往之。
  我们常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对于城市建设,愈是有特色的,愈是有个性的,就愈是知名度高的,就愈是让世界上所有的人向往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什么是美?特色即为美,个性即为美。
  二
  这里,我们要谈谈王贝之死与美学的悲哀!
  王贝何许人也?
  她是一位年仅24岁的花季少女,几年前,她在“超女”大赛中打入前20强。但是,就是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位花季少女,在2010年11月13日,死在了整形美容的手术台上。一时间,舆论大哗。有人指责卫生主管部门对鱼龙混杂的医疗美容行业监管不到位;有人批评公安司法部门对暴利的非法经营的所谓美容整形医院查处不得力……,但基本上,没人或很少有人谈这是美学的或曰美学工作者的悲哀!
  有人一定问,这篇文章不是要谈特色之美与中小城市建设吗?扯王贝这事,是不是文不对题或离题万里了?不!一点也不!
  王贝的悲剧告诉我们,我国文盲的数字在减少,摆脱科盲的人数也在有所增加,但是,美盲却是大有人在。有人拿着明星的照片,到美容院对整形大夫说:给我作成赵薇的双眼、周迅的下巴,或章子怡、张柏芝的五官。他(她)们不懂,每个人都是天造地化的独一无二的的宝贵个体,各有个性、各有特征、各有特色,不必要盲目效仿,简单雷同。再说,人的美重在内在、重在心灵、重在精神,包括风度气质之美,也是心灵的外化。例如;从容自若的风度来自知识智慧、威武勇敢的作风来自身手高强,宽容大度的气质来自胸襟开阔,乐观豁达的气派来自内心的坦荡光明。另外,文静的阴柔之美,坚毅的阳刚之美,深沉的含蓄之美,诙谐的幽默之美,以及善良的淳朴美,热情的纯真美,奔放的豪爽美,稳健的庄重美,都是各具特色的美,都很有审美价值。俗话说“山山不同,水水有别”,这就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特色、个性为美的道理。费孝通先生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先生的话当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但同时也能让我们悟出美学道理,这就是大同世界也不是一元的、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彩的,是多样统一的,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要允许“各美其美”,要努力“美人之美”,这样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
  遗憾的是,这些浅显的美学道理太不普及了。美盲的大量存在,全社会的审美扭曲,因此,王贝们的悲剧不断地在重演,多么令人痛心啊!
  普通百姓的美盲,造成的是个别的悲剧。城市管理者、领导者的美盲问题造成的悲剧则是整体性的、社会性的,甚至是历史性的、灾难性的。
  据报道,北京国家大剧院建成以来,全国30多个城市新建了投资在亿元级别以上的大剧院,总投资超过了100亿元。当然,我们绝不是说这些花费都是不适当的,但是,有些城市的领导都不懂城市建设的特色之美,置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特色的当地的坛、庙、宗祠、明堂、陵墓、华表、牌坊于不顾,任其风吹雨打,任其破败凋零,而花巨资求大、求洋、求贵族化,大搞“文化面子”工程。其实,稍稍懂点审美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们每到一个地方,绝不是想看那些到处都有的,而是想看那些独特的,只此一家,别处见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各个城市管理者、领导者,一定要懂得因地制宜、因材利用、因势利导,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少花钱,多办事,少花钱,办巧事,少花钱,办美事。
  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乡镇的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县镇乡升格为中小城市,但是,如前所述,中国正在变成“由一千个雷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这里难道没有我们美学工作者的责任吗?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面前,美学工作者难道不应当尽一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吗?为此,我们再来进一步展开说明一下美学的悲哀,或曰美学工作者的悲哀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未来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言。有的学者还进一步分析说:“世界上有好人,也有恶人,恶人就是不爱善的人;世界上有智者,也有愚夫,愚夫就是不爱真的人。但是,不论是好人还是恶人,不管是愚夫,还是智者,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爱美。”这就是说人人都爱美,没有人不爱美,爱美是普遍的人性,是全人类共有的本性。   但令人深思的是,由这人人爱的、都追求的、都渴望的“美”所形成的学科,却让大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在北京首都的最大规模的书店里,美学专架被挤在了最偏僻、最冷清、最孤单的角落;在一般图书馆里,也只能找到几本可怜的落满尘土的无人问津的所谓美学专业著作。有人甚至误以为美学是研究美容术的,或者是美术学院的学问,更有甚者,有人竟以为美学工作者是品尝大大小小美食城美味佳肴的工作人员!
  这难道不是美学的悲哀!美学工作者的悲哀吗!
  有人一定会问:你难道否认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吗?你难道否认形而上抽象思维的重要性吗?你难道是要把美学这样一门理论内容很抽象、哲理性很强的学科降低到形而下的层面吗?你难道还要求我们美学理论工作都要搞什么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操作层面的东西吗?当然不是!
  一门学科,无论它的理论内容多么抽象、概括,但是,它只要是人类社会的一门学问,就必须、必然要扎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不能是学者们在书斋里的自言自语、自我游戏,更不能是专家们躲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美学当然更是如此,它必须也应当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可是,长期以来,美学研究局限于“美”的本质探讨,理论沉思、哲理追问之中不能自拔。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大量中小城市群的出现,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将是人们强烈的生活呼唤,美学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面向生活、面向城市建设,这样才能摆脱窘境,走出困境,迎来美学研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
  当然,我们主张的美学研究要面向实际,面向生活,面向城市建设,绝不是丢掉美的哲学品格,使美学研究泛化、庸俗化。我们主张的是以宏观的哲学眼光寻找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及城市建设背后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审美问题并加以解决,是把形而下的东西升华为形而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建设提供感受美、认知美、创造美的一般规律和普遍法则。只有这样,美学工作者才算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四
  为了尽一点作为普通美学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下面,我们把建设具有特色之美城市应当注意的一些美学问题做些简要说明,以期抛砖引玉,使美学在社会工作中,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一,建设具有特色之美的城市,要注意美的绝对性与美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
  美的绝对性,是指美之所以为美的固有品格、本质的属性。我们承认美的绝对性,就是承认美的客观性和永恒性、稳定性,就是承认美与丑有绝对的明确界限,也就是承认了美的永不枯竭的魅力。
  美的相对性,是指美有其具体的规定性,即时间的流动性和空间的具体性。所以,此时此地为美者,彼时彼地不见得美,没有抽象的绝对不变的美,只有具体的流动的美。
  当然,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美的相对性中包含着美的绝对性,美的绝对性之中也体现着美的相对性,它们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离开了美的绝对性,美就失去了客观存在的本质性;而离开了美的相对性,美就变成了僵化凝固的东西。了解了美的相对性,我们就是确认了美没有终极状态,美的创造、创新永无止境。
  建设具有特色之美的现代化城市,我们必须特别重视美的相对性,千万不要盲目照搬、机械模仿、简单雷同。山山不同水水有别,这说的是自然环境的不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人文环境的区别。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当然不能按一个模式办事。下面,仅以地形地貌为例,作些说明:
  平原城市的特色之美:平原城市大都有广褒无垠的平坦地带,大都是在交通中心、交通枢纽处,周围又有许多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如果这些城市的立交桥、高速路、高架道、交通岛……的设计造型,线条韵律都能很有美学品位、美学档次、美学含量,那么这座现代城市的主体交通景观,就能给人以即有动态美感,又有静态美感的无穷的美的享受。
  山区城市的特色之美:当然不能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山区城市处于山脉、丘陵地带,错落参差的地形地貌,利用得好,本身就可创造出具有立体美感的城市。夜幕降临,商业街华灯齐放,住宅区万家灯火齐明,置身其中,或疑身处仙境,或疑银河落凡,真是至美享受!
  港口城市的特色之美;地理位置决定了交通便利、交流方便、贸易发达、经济繁荣。这些城市的建设要特别注意商业文化或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审美文化含量。要让闪烁的霓虹、缤纷的广告、靓丽的景观里,少一点低俗,少一些铜臭,多一些人文,多一些审美。这样的城市才是舒适的、宜人的、具有无穷魅力的。
  临水城市的特色之美:地处湖泽江海之滨,大自然所赐予的沙洲岛屿、沙滩海滨,本身就能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开发这些资源,再把水边公园、街心花园、街边树廊、广场喷泉……建设得“宜人”、“适人”、“爽人”,那么,这样具有特色之美的临水城市,别人是学也学不去,搬也搬不走的。
  第二,建设具有特色之美的城市,请别忘了,“美”是离不开“真”、“善”的,是以“真”、“善”为前提、为基础的。
  有人以为,特色之美仅仅就是有个性、有特征,就是让人印象深刻或过目不忘。那么,我们就想办法雷人吧!想办法吸引眼球、让人过目不忘吧!什么真善内容、道德底线、法律规定,是完全可以不顾了!只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就算目的达到了。于是,就出现了“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样令人恶心、低俗粗鲁的广告用语。
  对于2010年宜春旅游政务网上出现的这条招来网民一片怒骂的广告语,宜春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回应道:“这段广告创意,源于宜春太寂寞了!”我们不禁要问,一座城市,难道能因怕“寂寞”而只要“名气”不要社会风气吗?难道能只管“成功”而不管社会公德吗?
  实际上,这种只要名气不管风气,只管成功不管公德的短视做法,只能见效于一时,失败于长久。
  “大栅栏”是北京前门一带著名的商业街,它的著名就在于它有同仁堂中药店、张一元茶庄、全聚德烤鸭店……这些跨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的长久存在,为古老的北京城增色不少!   请看同仁堂的广告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但愿天下人无病,宁肯货架药蒙尘。”……这些广告语是很美的,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语言形式是对仗工整、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真和善的内容。它表达了企业经营者及全体员工对广大消费者的“真诚”、“善良”之心。从这里我们找到了同仁堂及整个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誉满北京,甚至可以说是驰名全国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大家对生态美这一概念能否成立,对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否独立存在的必要,直到目前尚存争论。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美学、生态美学、城市管理学,归根到底都可称之为“人学”。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众美之最,众美之核”,而城市是人的高度密集的聚集地、生存区。所以,城市的基础是人,城市的最高本质是人,城市应当是人性化、人文化、审美化的城市。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应当是“人本位”而非“城市本位”;城市管理的落脚点应当是“为人服务”而非“把人管住”。而人是需要“真情”的,人是更需要“善待”的,没有了“真情”与“善待”,城市马路再宽阔,城市街道再整洁,城市的高楼再林立,对平民百姓来说,这座城市也是无美可言的!
  我们之所以啰嗦以上这些话语,是因为: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载文称:河南省郑州市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竟然连续发生四起城管人员粗暴执法事件,对廉价而又方便居民的马路摊点一律取缔、毫不留情。他们这种置百姓之需、市民之忧、小贩之苦于不顾的做法,能谈得上是建设城市之美吗?
  《扬子晚报》2010年10月27日报道,南京市原有报刊亭近1000个,通过强拆,目前只剩下不到500个,理由是“影响市容”。人们不禁要问:“市容重要,还是民生重要?”“难道城市干净得几乎没有行人,就算市容美吗?”当然不算!
  《法制周末》2010年10月27日报道,据统计,全国667个城市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甚至“豪堵”。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15座城市,因交通拥堵等管理问题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此类问题的产生根源就在于:简单的城市扩张,“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可以让城市建设的“政绩工程”来得迅速。如果我们的城市执政者,能对每天如潮水般在城乡之间奔涌的上班族多一点“真情”和“善待”,这种开车还不如骑车快的不是笑话的笑话就不会是现实。
  这里,我们想借用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并稍作改动:“城市执政者之大德,曰人。”我们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城市的领导者还是具体部门的管理者,只要以人为本,只要能以真情对待人民,能以善心时时处处为人着想,就是有了最崇高最美好的德操,就是有了“大德”啊!
  第三,建设具有特色之美的城市要重视精神形象、文化形象、内在形象的塑造,否则是舍本而求末的。
  正像一切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样,美的事物,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统一,不仅表现在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或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应内容上。
  中国古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名言佳句之所以流传千古,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它能使人悟出一些美学道理: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城市,它们的美应重在精神的美、文化的美、内在形象的美,这是国家、民族、城市的灵魂。如果灵魂失却,躯壳何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了保护历史名城的领先世界的重要学术思想。但无人能听得进去。结果全国范围的大刀阔斧、大拆大毁,以至于今天全国没留下几座完整的古城墙,这真是我们民族的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一座城市,如果它虽然历史久远,时间古老,但古建筑却被拆得荡然无存,那么,这座城市就像被切断了历史的文脉,捣毁了文化的根基,这样的城市不仅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且还会让人感到浅薄、浮躁!它不仅缺乏对自己市民的感召力、凝聚力,而且更会缺乏吸引世界游客的魅力!
  二次大战后,欧洲著名古城波兰华沙有80~85%的建筑物遭到破坏。当按历史风貌恢复华沙古城的决定一经作出,流浪在外的华沙人一下子就归来了30多万,整个国家掀起了爱国建设热潮,形成了著名的“华沙速度”。有人曾设想,如果当时的决定不是这样,而是建设一座现代风格的华沙,那么,回到首都的波兰人可能就不会是30万,很可能连3万都难达到!
  为什么?因为每座古城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建筑语言,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构成一面伟大的民族意识的旗帜,能形成人们怀念故国的巨大感召力,能引发人们神圣回归的自豪感、自尊感、自信心……
  可见,保护自己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塑造好自己城市的内在精神形象,这对于发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五
  在我们伟大祖国广袤的疆土上,无论是边陲小镇,还是荒漠古城,我们都曾看到有些海外华侨,他们已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但他们回到故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新踏上儿时玩耍过的小街和胡同,寻找童年时代住过的小屋,再次进入小学读过童谣的教室,再次来到街边小摊,品尝儿时的美食……
  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是不可能把过去完完全全忘掉的……
  为了满足人们丰富精神生活,寻求历史记忆的爱好,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城市在搞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同时,能保护好自己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使自己的城市不仅有现代化水平,而且还是有独具特色的、诱人魅力的美丽城市。
  我们期盼着、渴望着这样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在祖国大地上涌现!
  (转载自:开化新闻网)
其他文献
本文简述了圆柱冷却器在本钢5^#高炉的应用,并用运行数据说明其效果,可做为高炉维修的补救措施。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变化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认为该生态系统关键期为5—9月。分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的。新课标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
对黑龙江红旗泡水库的淡水冰生消过程实施现场观测。分别在冰快速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融冰期取样,观测其冰晶体、冰内气泡形态及尺寸,并测试冰表观密度,获得了3个冰阶段冰样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因其生活设施落后、流动人口集中、治安状况较差,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湖北省武汉市有“城中村”152个,涉及47个街道(乡镇),常住人口67.2万人,房屋建筑面积达7121万余平方米,登记的流动人口78.9万人,占全市登记的流动人口总数的35.1%。  近年来,武汉市在改造“城中村”,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城中村”旧貌
本文从土石坝安全等级评定和划分的有关规定出发,建立了防洪安全等级划分与风险概率的对应关系。根据风险率计算近似方法,校核率定了划分不同安全等级的风险率阈值和安全指数
墨,溶于水,化于无形,犹如时间流过指缝,琢磨不透,变化多端。人,留存于时间,揉合于天地的宽广,展现天赋,散播文明。中国人巧妙地将两者结合,有感而发,肆意挥洒。  写意作为中国画中以意写形的代表,用来抒发画者当下的情绪再适合不过,瞬间的书写,在不可逆的宣纸上留下了当下的心性,或有趣,或洒脱,或狂野,或愤怒,生命的节奏跃然纸上,写下封沉千年的华夏文明。  文人雅士常以“舞文弄墨”来形容墨客在创作过程的
如何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一课题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问题。记得一次午饭后,我带着学生们在操场上散步,这时一个学生缠着我说:“老师,我说一个谜语给你猜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见我一下子猜出来,其他学生也纷纷围上来要说谜语给我猜。这立刻激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学生这么喜欢谜语,还知道这么多谜语,我为什么不带着学生从谜语中探寻写话的秘诀呢?自此,笔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
【摘 要】  对于农村大多数孩子来说,习作成了他们最头疼的科目。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教会他们借鉴写作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写作愿望,一步一个脚印,孩子们的习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关键词】  语言积累 模仿提高 激发兴趣  走进我校语文组的办公室,经常听到老师们在抱怨作文难改。作文成了老师们最棘手的作业。其实,对于孩子们而言,习作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