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历史的时代性,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实施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时要注意四个方面,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注意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它属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但是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习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那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考虑如何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我们目前中学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也已经注意到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谛,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造成历史教学中某些无序状况,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教师如何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例如,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四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即使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同时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前面所说情况。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三、要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现代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放弃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
四、要注意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等等。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脱节、互不相关,而要努力形成契会点,否则,就会出现象前面所说的“以活动、参观、讨论取代教学”的现象,从而背离了素质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它属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但是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习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那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考虑如何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我们目前中学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也已经注意到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谛,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造成历史教学中某些无序状况,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教师如何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例如,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四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即使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同时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前面所说情况。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三、要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现代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放弃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
四、要注意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等等。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脱节、互不相关,而要努力形成契会点,否则,就会出现象前面所说的“以活动、参观、讨论取代教学”的现象,从而背离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