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政策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就业能力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而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完善。本文在分析就业难的基础上,从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和高校就业服务政策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完善高等教育政策,进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政策 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国家首次大幅提高了高校的扩招率,这一幅度甚至高达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高校扩招初期,人们曾欢呼中国高等教育从此前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模式”。
  随着时间的逐步推进,扩招人群走出高校走向社会的同时,无疑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逐年加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初次统计就业率,2003年为70%,有213万学生毕业,60多万人没有确定工作;2004年73%,毕业生280万,有75.6万人没有确定;2005年74.5%,毕业生338万,有87.1万人没有确定;2006年76%,毕业生413万,有99.12万人没有确定;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全国达到611万人左右。近几年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虽然就业率连续数年呈上升趋势,但是初次就业率按照人数计算比较,没有确定工作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不是随着就业率提高人数下降。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和分析,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扩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金融业、服务业和就业市场等均受到影响,中国也不例外。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大学生面临就业“严冬”的困境,从而使得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达至新的高峰,也引发了对于大学生就业政策、高校扩招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的全面反思,其中,我认为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突破口。
  二、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1.就业观念导致的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估价过高,择业期望值过高,以精英人才自居,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争抢大中城市有限的就业岗位,眼光仅停留于发达地区高薪部门,部分大学生眼光只盯着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愿意到急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因而加剧了就业困难。2.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整体供需关系失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3.由于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不够完善致使人才流动不顺畅,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用工制度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即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职称和社会福利不完善等,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就业。
  以上的原因更多的是从外部来分析的,我认为有能力的人任何时候都有市场,而如今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等教育政策不完善造成的。首先,高校扩招政策放宽了高等教育的大门,高校扩招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与人之间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被各国的教育发展经历证明是正义的举措,教育公平更是被称为“底线公平”。但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获得高等学位的人数增多了,但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却不见增多。虽然学校增多了,但是专业性院校较少,杂而不专是多数高校的通病,硕士点、博士点增多了,但资格认证却松懈了,以致出现了批量化生产。
  其次,高等教育质量不过关,高校扩招政策只涉及“量”的问题,更为核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的质量政策给予保证。在计划经济下,大学生按照国家统一分配的方式就业,而如今却实行市场导向、自主就业,传统的“重学轻术”的思想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要,闭门造车只会使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向离市场需求更为遥远。因此,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最后,高等教育就业服务不到位,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并不充分了解,因此,没有适当的职业匹配服务体系,必然会导致市场效率的损失。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损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运用得不充分。我国高校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往往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对于未毕业的在校生关注较少,更没有对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三、完善高等教育政策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政策不完善,所以,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政策的支持和完善:高校扩招政策是入口,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是加工过程,就业服务政策则是出口,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完善
  高校扩招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与人之间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那么,高校扩招政策的正义性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让正义的政策取得好的结果,对此我们必须完善扩招政策。首先,有必要成立专门小组,对各大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的招生资格进行一次彻底检验,将不符合招生资格的专业立即撤除,达不到招生资格的院校立即停止招生、进行整顿,整顿后仍旧不符合规范的应对其作出永久取消招生资格的决定。其次,重新设定各大高校的等级评定标准,明确扩招的重点院校。目前,高校的排名主要根据博士、教授、院士等的人数,以及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确定,从而变相助长了“人才高消费”现象,而“人才高消费”又导致大众对于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的盲目追求。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校的科研能力、科研领域、师资力量、社会贡献度等综合指标来评定高校,对于高端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则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严划定;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正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缺乏的,应鼓励其发展,当然这类院校的发展也要在具备招生资格的前提下进行。最后,对于处在中间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则应在把握好总量关的同时,鼓励其不必执著于升格为研究型大学。
  (二)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完善
  在扩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严把质量关,市场作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已经被各国所认同,中国也不例外,高等教育走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出路。高等教育市场化即要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的运行具备市场的特征,即竞争、选择、价格等,但是,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本文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主要是针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要使高等教育更加具有竞争性和广泛的社会适应性,首先,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市场需求,而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往往是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市场调研的,有的只是盲目地跟从发达国家的一些学科专业设置,殊不知,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人才需求的不同,而且在开设了新专业以后,主要是依据其就业率来决定是否继续开设,而我国就业率计算本身的不科学则使得新专业开设的基础依据丧失。因此,在开设新专业以前,须对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以保证培养的学生有就业市场,这项工作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一个专门调研小组,专门进行学科专业的市场调研,以抑制一些产能过剩专业,鼓励设立较大市场需求的专业。
  其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基地仍是以学校为主,和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的较少,这也是至今我国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从国家层面看,教育事业是为了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从个人层面讲,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必须将高校和企业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也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允许有条件的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这一合作办学的形式不只是局限于资金方面的合作,还有科研方面的合作,甚至可以考虑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发证的方式,即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一个评定标准,学生只有符合其标准才能毕业,即获得企业颁发的实践能力证书,否则只能获得由教育部门颁发的证书,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在就业市场上明确企业证书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还可以明确规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须有一年时间去实习,以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然这就需要高校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学生自主实习也可以,但前提是实习的单位需要获得学校的资格认证。
  (三)高校就业服务政策的完善
  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并不充分了解,加上我国就业市场还不完善的前提下,不能只依赖就业市场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高校需要主动服务,利用网络、报纸、快讯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给每一位终端用户,这里的终端用户不只是应届毕业生,还包括在校毕业大学生。其次,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就业培训,强化其职业发展意识,较早地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有必要对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至少是毕业三年以内)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专有数据库来分析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就业,而所有这些就业信息又将反馈给学校,以便其指导专业设置,更好地把握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
  四、小结与思考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变化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它们是由从国家统一分配到逐步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市场主导,这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相互博弈的漫长过程。对此,高校的角色也要开始逐渐转变,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各项服务,有必要完善高等教育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人才市场的重要资源,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工作重中之重,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时候,大学生就业也正在经历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政府或高校必须制定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严把质量关,把合格的人才推向人才市场,使就业市场体系真正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市场并不能解决人才就业的所有问题,像如何解决公平竞争、公正选择等问题,还需要政府或高校的强力介入。因此,政府或高校制定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需要在协调这两方面找到一个相应的平衡点,并合理引导,才能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无阻,从而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海利.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钱云芳.论高等教育政策的完善[J].教育研究,2009.
  [3]陈宇辉.关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政策转变的思考[J].2010,2.
  [4]李明慧.高校就业政策变革与前景分析[J].教育理论.
  [5]赵丹.走出大学生就业困统的社会政策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复语型”外语专业以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是一种新兴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外语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对复合能力的需求。许多高校均纷纷设置不同的“复语型”专业或
通过分析瓦窑堡采油厂冻胶压裂在采油厂开发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总结了冻胶压裂在低渗透采油厂开发中的重要性,解释了冻胶压裂的应用与作用。
人本管理是当前高校管理中最时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误区。通过具体分析这些问题,适时地提出相应建议。
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仍在遵循摩尔定律[1],软件与硬件发展相辅相成,使得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在硬件、软件、服务和应用等方方面面反复地经历着升级、更新和换代。其间,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重学轻术”的文化,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各方面的保障,政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1例DN出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延伸护理。观察两组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工作。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以个体素质发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完善大学生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分类培养 个体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挑战,又有机遇。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大众化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
通识教育的概念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浮沉和学界关于它的诸多争议。从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通识教育的现状以及它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引出了对通识教育的思考以及今后围
本文论述了合唱教学(排练)中如何关注、保护学生的嗓音。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排练前、中,以及排练策略等方面阐述了对保护嗓音健康应有所重视,却经常被忽略的相关细节问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