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美术课程下中国绘画中的时代审美精神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绘画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高中美术课中中国绘画的学习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为了更好的理解美术课程里中国绘画的主题思想,时代审美精神是帮助理解的重要内容,中国绘画起源较早,影响广泛,是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中国绘画;时代审美精神
  特别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别的华夏文明,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而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更是东亚文化圈的宗主国。历史在进步,文化在积累,历史的多变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即是中国绘画,中国绘画因处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讲就是普遍性中存在着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主要是受当时的时代审美精神所影响,基于中国传统思想下各阶段中国绘画体现的时代审美精神。记录中国绘画发展的史论,事实上也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精神记录史,它那多变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人类精神史上最精彩的一笔。中国绘画的发展是紧跟着中国史发展走的,翻阅众多绘画史著作,纵向大体分为这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时期、明清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这几个阶段,它们之间相互交错又相互独立。横向分我比较喜欢郑午昌老先生划方法,他将之分为四个时期,即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文学化时期,下面我就从这初中期分别来谈各阶段的时代审美精神。
  一、实用时期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最早从原始社会算起距今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审美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求满足之上的,经过专家长期探讨研究归类,把艺术的起源归为劳动,劳动带给人们食物,劳动带给人们快乐,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每天所要担心的事情即是解决吃饱穿暖这等基本的生存问题,但是人类的智慧总是有着无限的可能,当他们搬进山洞利用打制石器来帮助他们狩猎改善他们的生活的时候,审美的因素就在他们思维里渐渐地埋下了种子。他们在吃饱穿暖,没有生命威胁的时候,他们开始模仿大自然用跟石头相比的不同色彩来进行记录和传承生存的经验,绘画就起源了,審美也开始萌芽了。从我国现今已发现的黄河流域和长久流域的岩画壁画不难看出,原始先民是如何在那样恶劣的自言条件中利用劳动与智慧创造了这么多精美的作品,许是表达他们的某些信仰崇拜、愿望等等,虽然很多符号现在都无法解密,即使在绘画技巧上有些天真、大胆、朴拙,但是线的艺术确实已经登上了绘画的历史舞台,并且大放异彩,而且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形象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劳动状况、社会状况和精神状况,为此后的绘画史奠定了基础,也为审美埋下了种子;虽然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还未形成系统,但毕竟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所以实用性较强,突出的审美精神就是对就地取材模仿自然,对熟悉的动植物外形进行加工处理,最后简化为几何图形,用象形的符号表达意思,朴拙天真。
  二、礼教时期
  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这个时期也是是中国哲学的开端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之际,《周易》古经的成型,箕子传授《尚书·洪范》周公提出敬德观念、礼乐观念、标志了中国哲学的开始,也为等级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当时绘画艺术的审美精神提供了标杆。当时的绘画作品主要是为礼器服务的纹样,当时受礼乐道德观念的影响,不同的图案纹饰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地位,这就反映出了当时的审美精神,即是尊卑有别,当然这个时期的绘画并没有独立出来,只是以线的形式附着在工艺品或实物上,但是当时的审美需求已经造就了对称黄金比例的出现,虽然大都以线的形式表现,但却体现了严谨、庄重、典雅、夸张等的审美精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涌起,奠定了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这一时期的绘画有了独立的萌芽,最早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即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还是用在礼乐中的丧葬帛画,但是这个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例如见到的纯熟的线造型,简单的设色和体积感也已开始尝试有了不太明显的渲染;而绘画的内容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人们开始崇拜仙人,“得道飞升”的思想和审美已然开始凸显,而且因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观的开始形成出现了墓主人羽化升天的场景,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精神即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两种哲学精神:一是儒家的道德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道家的自由境界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即“万物与我为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秦汉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代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抬上了至高的政治舞台,封建社会开始了,这一预示着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政治色彩,甚至是成为统治者精神统治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个时期的艺术成就相当高,因为国家的一统,统治者的大量提倡绘画艺术开始走进平民的生活,极大地促进的绘画的发展,由此出现了绘画史的一大高潮。大到祠堂宫殿,小到衣食住行都需要绘画的装饰,汉代厚葬的兴起,为了留下去世祖先的相貌以供缅怀,这时期的肖像画有了极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汉代民风使然,人们“视死如生”,促使这一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大量出现,内容不仅包含记录死者生前也有死者升天后的场景,体现了当时绘画者的巧夺天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然这一时期的审美精神即是以董仲舒为首的汉代思想,固然有神秘化的色彩,但把天人视为同一体,继承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也是这一时期的审美思想。特别要提的是东汉末年即光和元年汉灵帝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艺术院校-“洪都门学”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传播方式比办学来的更快更广了,汉灵帝将绘画、书法、表演、写作列为最高学府的必修课极大地促进了榆树的传播也提升了民众的审美水平。
  三、宗教化时期的审美精神
  西汉末年东汉初,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上了一笔丰富的色彩。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上独具风采的时期,以老庄哲学为框架兼蓄儒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玄学。这时期频繁的战争,民众苦不堪言,这种苦难给佛学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佛教美术的兴起给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和题材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绘画带去了新的生机,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等保存下来的大量壁画可以看出,经历了秦汉的发展,人物画彻底独立并且出现了有记载的画家,如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画史画论等著作也开始出现,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等,提出了“以形写神”论、“气韵生动”论、“畅神”论等,这就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如人物的“秀骨清像”、“传神写照”等成为当时的主要审美,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山水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因是对神的崇敬,认为神跟人一样拥有完美的躯体,因为神在天上比凡间万物都大所以出现了这样特别的审美精神,用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或许有些幼稚,但回归那个时代,这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与进步,也奠基了后期山水画技法发展的变迁与兴衰。到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并行发展,他们之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但因统治者的参与。佛教文化的发展在史上达到空前,从外来文化彻底的变成了中国化,隋唐的佛教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莫高窟,莫高窟因为地理原因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独具一格,岁月的考验可能昔日的色彩已经无法考究,但从留下的笔迹足以窥见昔日辉煌。隋唐的人物画是时代审美典型的呈现方式,张萱、周昉各具特色的仕女画流芳千古影响深远这个时期的审美特征影响他们绘画作品的共同特点:所画女性都是丰盈浓艳,用笔细腻,细节精彩,设色匀净妍丽。唐代人民安居乐业,精神处于最放松的状态,人们追求丰腴美,所以无论是壁画或是人物画,整体呈现一种丰腴的、饱满、健硕的人物特征,设色艳丽明快,绘画呈现的是一种绚烂至极的状态,反映了当时的审美精神。   四、文学化时期
  每一个朝代的文化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即使政治上绝对独立,但是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尤其是绘画,是一个继承发展的一个过程,本文所理解郑午昌先生将这个时期划分为文学化时期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这个的思想基础是来自于“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同时吸纳了佛教悟性之理以及思辨的方法和道家的“道生万物”的宇宙观为一体的,从这样的思想里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审美特征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思想根源是有据可依的,最初来源于孔子的:“五色令人目盲”。郑午昌先生之所以将这个时期华为文学化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文化的基础,用黄宾虹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多文晓画”,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当属文人山水,从五代十国到从元明清经历了一场山水画从思想到技法的重大变革,变革的主要原因即是这些代表的画家出自文人,他们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博古通今,他们的社会地位,要么身居庙堂,要么遗世独立,在绘画上重笔墨,尚逸趣,并结合诗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尤其是他们将诗书气息巧妙的通过技法画面之中给人一种意趣高雅,淡泊疏远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意境了。宋明以后,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达到了极致,结合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画面呈现的是“一花一木一世界”。这样的时代审美精神在美術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意义深远。
  总的来说每一个时代的审美精神跟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与当时的社会和谐度,政治、经济尤其文化联系密不可分,了解时代的审美精神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中国绘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培养审美经验,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绘画博大精深,本文提及的不过是沧海一粟,高中的美术课程中中国绘画鉴赏占了学习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不光是内容和形式,还要有审美背景,只有处在那样的时代用现在的眼光才能理解与分析,基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绘画的主题思想,欣赏课在先了解为什么的情况下再去理解是什么会更加透彻与清晰。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哲学、美学、风俗等的集合,有司看出了解时代审美精神可见其重要性,首先作为美术教师是首要了解的,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建构他们自己的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英爱萍.中国绘画艺术[M].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
  [4]冯远.中国绘画全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
  [6]苏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的关系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期刊
上海将全面启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这项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包括:授权上海审批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其中包括本科院校设置、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审批、独立设置的中外合
在多Agent系统合作问题求解中,任务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提出了一个任务分配方案,该方案能较好的协调Agent的资源状况,使整个多Agent系统高效运转。
本文指出了培养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对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性论述。
期刊
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模块教学为主线,突出操作技能训练,产教结合,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 要:油画的创作离不开表现形式和画家自身的情感流露,油画技法在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油画技法和油画创作的形式相得益彰,整体体现画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露。每一位画家作品中的风格、技法、情感都不一样,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都带有画家自身的主观思想,包括受到的教育,对事物的认识,都会让每一位成功的画家主宰自己的作品。相反,缺少技法和表现形式或风格的作品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作品没有传达出画家自己的情感。  
期刊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文章着重介留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现今篆刻时,多以《说文解字》为字书。然《说解》中文字是否可以直接运用于印面,存在两方面障碍:一是《说解》文字为小篆,入印时能否与印章章法形制相适合,是不是将其简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