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奇葩——仿圈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但有余闲惟学帖”,古代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一介书生,都把练一手好字当作自己的基本功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无论是私学、官学都有体系完备的书法课程教育。科举士子们饱读诗书之外,研习书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清代童蒙教育的重要书籍《养正遗规》指出:“汝书不美,自视不善。”可见习字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意义也远超于书写本身,上升到修身养正的高度。
  那么如何习字呢?《养正遗规补编》指出:“如童稚初写者,先以子昂所展千文大字为格影。写一遍过,却用智永本影写。每字本一纸,影写十纸。止令影写,不得惜纸,于空处令自写,以致走样。”
  这里的“影写”,和当今所谓的描红差不多,即是薄纸覆在文字的原帖上描画。于是,就产生我们要讲的这一文房用品——仿圈。
  仿圈约兴起于明清时期,材质上有木、铜、银、玉等,其中金属材质尤其是铜制较为普便。形状多为圆形、方形,也有不规则的其他形状。前期多光素,晚清、民初始有刻绘文字、图画,其中刻绘字画精美者为贵。其作用就是初练书法者在摹写法帖时,用较为透光的纸覆在法帖上,然后压上仿圈,在仿圈内摹写法帖,从而控制字体的大小及结构,同时还可以作为镇纸来使用。
  明清时代,仿圈是很常见的文房用品,不仅民间使用,皇家也使用。清代皇帝都很喜欢书法,皇家对皇子的书法要求很高,从小学书也是每个皇帝的必修课,所以,仿圈是每个皇子写字时必备的学习工具,故宫中就藏有不少皇家用的仿圈。
  在民间私塾蒙馆,仿圈更是普通的教学用具之一。齐如山在《中国的科名》中记载:从前北方有一出戏,名曰《觅馆》,通称教学,演一秀才无馆受饿往各处觅馆等情节,秀才用一丑角,上场诗中有“有人成了馆,便是救命仙”等句,“总未找到馆地,今日天气还好,我不免在大街之上,用镇纸敲动仿圈,或者有人来请,也未可知。”于是敲仿圈起唱,唱词曰:买卖人吃的是香油白面,小炉匠在一旁锯碗锯盘,惟有我读书人无事可干,一年年受饥饿好不惨然,陈仲子三咽李螬食过半,孔夫子在陈国绝粮七天,君子人固其穷小人斯滥,莫不是天丧予就在眼前。
  这一段形象地描绘出了旧时文人的落魄景象,也說明了仿圈和镇纸一样,是蒙馆常用的教具之一。
  竹林高士刻铜仿圈(网络图)
  现在仿圈虽并不常见,但其实离我们也并不算久远,朱家溍先生之女、故宫出版社原副编审朱传荣先生撰写的《善承嘉锡,毋坠世守》一文,在写对家中的笔墨印象时,有一段关于仿圈的记述:
  “哥姐们小时都写过仿,现在能够查到的解释都叫‘写影格’或‘写仿格’,但我心里的印象就是写仿这两个字,特意问了一个长我十岁的姐姐,也肯定地说,就叫写仿。所谓写仿就是由长于书法的人写出端正的楷体大字,学写字的人把纸蒙在上面照着写。写字的纸不容易贴合,不贴合就看不清楚笔画,所以凡是写仿的时候,会用到一种文具——仿圈。
  仿圈通常是铜的,长方的、圆的都有,边框大约一厘米宽,厚度较镇纸稍薄,在纸上放好,括起来的空间正好是一行字的宽。哥哥姐姐们写的仿通常是三舅爷给写的,而到我开始写字的时候,是三舅爷顾不上了,还是家里对于教育中的这个环节已经打算放弃?总之,我就是描红模子,没写仿,但也用仿圈。白铜的,上面细细刻着花枝和鸟,墨笔染脏了,洗洗,还是很亮……”
  书写方式的改变是造成仿圈消失的主要因素。而当前,伴着指尖时代的到来,当年逐渐替代了书法的印刷品也渐渐地被电子设备所取代。但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书法并不仅是一个书写方式,还是一条养正之道,大批的有识之士还在奔走呼告,恢复书法教育。在去年召开的政协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建议:在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中的“艺术学科”加入“书法”学科,每周至少一课时。
  相信随着这些有识之士的呼吁,随着当下书法热的兴起,仿圈这种传统的书法学习用品,也会重回到人们的眼前。
其他文献
邹和平,笔名冷铁,别署素安居,1971年出生,湖南宁乡人。毕业于娄底师专美术专业,师从欧阳笃材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获湖南省首届花鸟画大展优秀奖、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优秀奖、第十四届当代花鸟画邀请展创作奖、第六届三湘群星奖金奖、湖南书法艺术年展银奖;入展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優秀作品三百件、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建
期刊
唐常洲,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被毛泽东纪念馆、图书馆、第二届全国农运会纪念馆、中国煤矿博物馆、浙江金鳌阁、台湾九天博物院、長沙宝铭阁、太极堂、创龙石社等机构和个人收藏,部分作品散落在美国、韩国、日本、香港等地。
期刊
刘怀东,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现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術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四川省第二、三、五、六届篆刻艺术展,四川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四川省第一、二届临书临印展,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期刊
萧屏东,湖南宜章人,1923年7月生。中山大学毕业,资深编辑。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大奖,并入编《湖湘墨荟》《古今墨缘书法撷英》《中国书法年鉴》等多种典籍。1998年与周作仁、温企林、邹普安在长沙举办“四老书法联展”;2008年在长沙举办“萧屏东自书诗稿汇报展”;著有《活人碑》《苏东坡笔记校注》《秋水轩尺牍校注》《鸿爪漫吟》《萧屏東诗书集》等。
期刊
萧屏东先生是一位上了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书法家。过去我只知道他的大名,而没有机会相互切磋书艺。2008年10月7日,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由欧阳询书法研究委员会举办的重阳欧阳询纪念日座谈会上,我和他算是第一次见面。会上展示了他写的張若虚《春江花月夜》九条屏草书作品,我和在座的湖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王宏先生等观赏后,都认为写得很好,特具书法艺术魅力,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老能写篆书、楷书、隶书、行书
期刊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这是泉籍著名诗人余光中《洛阳桥》中的诗句。  诗中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东北郊的洛阳江上,为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大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四月,迄于嘉祐四年(1059)十二月,前后历七年之
期刊
篆刻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恰是秦汉如少年有天真之美;魏晋似青年有潇洒之美;唐宋若中年有成熟之美;明清则是晚年成老辣之美。表面上只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每一枚的印章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篆刻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折射着中国艺术之魂。通过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可见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怀东
期刊
基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徐悲鸿等留欧,日艺术家以石膏、人体写实训练作为现代绘画的基础,这是现代美术基础教育的萌芽。新中国建立初期,美术学院的基础教育又参考了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圣彼得堡的苏里可夫两所美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以契斯恰科夫为主的苏派造型基础慢慢渗透在各个美术高校。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美术教育开始思考如何在基础教学中融合中西方的艺术传统,西方的造
期刊
与张鸿相识是一个偶然。一年前的夏日,我主编的一个杂志开辟了一个书画栏目,登载全国书画家的作品并进行评点,经人推荐了张鸿的画作。未见其人,先见其画,不知怎么我被吸引住了。平心而论,我见过太多的书画家作品,要引起心灵的骚动很难。  尔后,我们见面了。  这是一个光头,光得彻底,在他微暗的画室那光头亮堂堂的,一下子就把我照亮了。我们谈画的纯粹,开始是那么优雅有度,几杯酒下肚,各自脸已醺红。那天太阳很大,
期刊
王少伦,1989年广州美院国画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攻读广州美院在职研究生。2012年,为中國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铁路美协理事、广东省美协理事、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出版有《王少伦画集》《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王少伦——厚土之上》《万壑·心迹——王少伦国画作品集》。《秋夜》《清代羊城八景》《河洛逸风》《故园晨梦》等多幅作品由广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