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e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困扰着老师和学生。要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要激发学生兴趣,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参与评改。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09
  多年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困扰着老师和学生,老师布置、批改作文不少,学生作文经常写,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却难以提高。广大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研究,很多教师也尝试了快速作文教学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学生惧怕作文,整体写作水平不高。所写的作文远离生活,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语句欠通顺。这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首先,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到高中,一些教师是为了升学而进行作文训练。其次,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一些来自边远山村的学生,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信息闭塞,比较少接触到有时代特征的读物。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文学熏陶少,导致学生写作时,有的无话可说,有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三,活动空间少,生活单调。按理说,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镇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就比较长,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在学校,双休日和节假日也来补课。这样学生的活动时间减少了,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学生没有生活感知,怎么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第四,训练无计划。教师没有严密的作文教学计划,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都是围绕升学考试去进行猜题,挑选范文让学生抄袭背诵,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雷同多,这种现象在小学比较严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的真谛,也是作文教学的航标。
  如何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一贯制约着作文教学陈旧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笔者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做了几点尝试。
  一、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其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心理要素,是写作思维能力提高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在作文课上通过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转换为“我要写”,对每次作文课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当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写作能力持续提升。具体方式如让学生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游戏作文、周记交流与互评等,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喜悦,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
  二、观察生活,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应该把作文与日常生活统一起来,使狭隘的封闭式的作文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开放性的大作文教学。
  文章本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而生活则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作文的一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积蓄于生活。观察则是认识生活的起点和基础,是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善于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古人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观察是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观察绝对不是简单地看,它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抓住重点,按一定的顺序。不单是用眼睛看,还包括手摸、耳闻、舌尝、心想、嘴问。
  我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时,先让学生说说你平时的观察发现,可没几个学生能说出来,更别说指望他们能说得多好了。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细细观察。有的用手摸着叶子;有的采集了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有的看到了黑色的果子,不知道是什么就来问我;有的孩子还玩起叶子来。回到教室后,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拿出本子写了起来,效果非常好。
  2.观察要坚持练笔。只有及时地把观察到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印象才深刻,作文时才有材料可写。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作一次回忆,把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事及时收入素材本。
  3.觀察中注重进行情感体验。作文即做人,要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积累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情感体验,调动一切感知手段,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人世间的真善美。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
  三、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作文要大胆写出来,遵循说话原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要做到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出心中话,不能说谎。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每个习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精髓。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灵性,有生命。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搏动着感人的人格力量;千人一面的干瘪之作所以令人厌恶,那是因为它丢失了率真的个性,背叛了神圣的自我。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逝,人性的扭曲。人们难忘应试作文中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有的考生为了“战胜脆弱”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也有的考生为了取悦阅卷者,或抄袭“诚信”的童话,或胡诌所谓“切身的经历”。这些都是人格在作文中失落的明证。
  作文中的“我”是独一无二的“自我”,它不是社会的、共性的“假我”,而是血肉丰满富有个性的“真我”!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写出新的风格,写出具有个性的作文。
  四、培养阅读习惯,加强背诵积累
  作文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综合体现。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很紧密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整体阅读等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笔,乐于背诵的良好阅读习惯。在班上成立了图书角,为学生订《学生作文》等报刊,让学生去阅读,鼓励学生主动购买课外读物,星期天、节假日多去学校或其他图书馆借阅图书。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把好词佳句摘记下来,每月组织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展示读书笔记。重视学生背诵积累,积累是写作极其重要的基础,丰富的写作语言需要不断背诵积累,我要求学生除了背诵教材规定背诵的内容之外,还鼓励学生背诵那些课外读物中脍炙人口的古诗文、现代散文、名言警句等。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读、摘、背”对学生综合地积累是极为有益的。让那些优美的语言,脍炙人口的佳句,潜移默化地浸透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这样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五、引導学生参与评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最能突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写作教学中又强调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
  批改与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写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我写你改,你讲我听”的作文批改讲评模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批改评讲。批改方式灵活多样,一是教师批改。每次作文我着重抽改好、中、差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并作重点评讲,只要达到训练要求就给予肯定,对差生多作鼓励,激发习作“自信”;二是学生自改。就是学生写完作文后,自己多读几遍,看自己的习作,内容是否充实,语句是否通顺,觉得不满意的马上修改;三是学生交叉评改。课堂上小组合作,交叉评改,鼓励学生大胆评改,写评语;四是学生自主讲评。学生挑选推荐小组互评中批改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代表讲评,这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互评中得到交流借鉴,使学生懂得,作文是难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做到长期持之以恒,悉心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练笔,坚持以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相信学生将会视作文为乐趣,成为作文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郭淑明.新理念下的过渡作文探索[J].作文教学研究,2008(1).
  [2]沈大安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
  [3]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
  [4]李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人民出版社,2003(9).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实现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由于土具有复杂的弹性及塑性,仅从宏观上分析和试验,往往难以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具有普遍性的本构模型;假如从微观分析,则可把颗粒看作一个单纯的弹性体来分析,其结果应是较准确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05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课堂的互动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
[摘要]从全国范围看,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从分值上都占据了整张试卷的半壁江山。而“相互对立,各有其宜”的关系型材料作文是目前比较常规和流行的,但学生却难以把握的一种作文题型。针对学生在这类作文写作中的困惑,探寻几种简易且便于操作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相互对立,各有其宜”关系型材料作文写作方法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将给出两个存在一定关系(或对立、或相似、或同义等)的观点。审题时,学生
在与科学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瞥见理性的情感的和想象的活力,可以看到科学生活中的人性实在,也因此认识了科学家,认识了科学.要做开创性的工作,一定要思想开阔,要有跳跃性思
检测和分析了Q-52-51型摩托车车轮轮毂从材料成分、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结果表明,轮毂在径向冲击检测时开裂的主要原因是镁含量偏高,以及热处理加热温度高造成组织过热所致.
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联合国把1990—20O0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河南地震、黄河淤积、边坡失稳及地下水位下降
对30℃条件下K^+,Al^3+/Cl^-,SO^2-4-H2O四元体系均相平衡进行了测定,所获数据绘制出该体系的等温相图,表明该体系是一个有复盐生成的交互体系,共有七条单变量线,三个共饱点,五个结晶区。
收入满足度是对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反映理想生活或幸福生活的实现程度。本文通过性别分类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基于收入满足度数据分析的六大性别差异:收入对男性生活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