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气候变暖的问题现正在热烈讨论。主要观点有五个。一个是温室效应说,认为二氧化碳可吸收地面反射走的那部份太阳光能,因之使气候变暖。一个是太阳活动说,认为近一二十年来太阳活动增强,给大地带来较多能量,因之气候变暖不只是由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引起,待太阳活动转入低潮后,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是有限的。另一个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气候变暖的问题现正在热烈讨论。主要观点有五个。一个是温室效应说,认为二氧化碳可吸收地面反射走的那部份太阳光能,因之使气候变暖。一个是太阳活动说,认为近一二十年来太阳活动增强,给大地带来较多能量,因之气候变暖不只是由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引起,待太阳活动转入低潮后,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是有限的。另一个是
其他文献
作者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及对重力、航磁等资料的分析认为,昌马—祁连断裂带中段(肃南香台子—寺大隆一带)全新世活动明显,表现为断错了全新世地层,同时还伴有山脊和水系的错断、断层崖、古地震崩塌和滑坡等。根据对堆积物C~(14)年龄测定,距今4580年左右该段曾发生过一次7—7.5级地震。本文最后对该段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讨论。
1.前言河北地震带位于太行山东麓,从磁县起经邢台、河间、北京及唐山附近,止于燕山南麓。总体走向为北东向,长约900km,宽约150km。在历史上,这条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强烈而又频繁,其中M≥6(3/4)级的地震分布在其两端,M≤6(3/4)级的地震分布于其中部。华北
本文从地球内部介质的刚度性质出发讨论了震源区介质与周围地区的差异,指出地震波的速度、衰减层析图象对这种差异的反映敏感,并结合一些实例阐明地震层析研究可用于潜在震源区的判定之中。
近年来,文昌县蓬莱区南和村水井两次出现翻滚、冒泡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83年10月5日上午8时,井水有两处翻滚、冒泡,持续5天,9日结束。第二次发生在1986年5月22日下午2时,井水有7处翻滚、冒泡,至26日结束,持续时间为5天。南和村水井位于民生岭西北角半山腰的夹缝里。原是一口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井。水
1.前言美国地震学者P.G.Okubo等人(1987)在帕克菲尔德—索尔顿湖长达近千公里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上,分六段对该断裂进行了分维解析,发现该断层具明显的分维结构,计算出六段的分维数为:1.12~1.43。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分维数D值与断裂带上断层几何形态复杂的地段相对应,同时这些地段又是历史强震区。在国内,断层分维几何学研究也
1990年10月20日16时零7分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与景泰县之间发生了M_s=6.2级地震,这是甘肃省自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后36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兰州地震研究所立即组织两个考察队奔赴灾区考察。经过几天的调查,确定了这次6.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景泰、天祝两县的交界处,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7°07′,东经103°37.5′。极震区烈度为八度,其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长
In 1988, we found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24 solar terms and the occurrence time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some places in China, such as earthquakes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this paper, we
本文应用形变模拟及重力模拟对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盆地带的各种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拉张、剪切的力学机制控制。本文还应用了激光全息光弹性实验模拟地堑系的形成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同时,用定量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各地堑系的应力集中区。发现鄂尔多斯地块的四个角域区应力集中较强,这与历史和现代强震震中分布基本吻合。
本文介绍了1986年以来在一些活断层上进行断层气体定点观测研究的有关情况及结果。1987年以来发生在甘肃西部的5次4.5级以土地震前均观测到了断层气体的动态异常变化。地震前断层气体的动态异常表现出变化幅度大,临震异常突出,多种气体组份同步变化等特点。一个五级左右地震的前兆反映范围可达500多公里。作者认为该方法适宜于在地震危险区进行临震监测。
地壳运动有多种形式,固体潮是唯一能事先精确计算出的物理量。平静期观测值与理论值曲线形态基本上是吻合的,潮汐波的峰谷出现时间大体对应。由于地震孕育的影响,使观测值的峰谷出现时间较理论值提前或滞后而出现异常。据我们的初步研究,1983年11月7日荷泽5.9级地震前,距震中190公里的泰安台倾斜固体潮峰谷位移出现5个月的异常,与M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