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習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变讲授为自主活动、集体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配合协作。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建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这种见解不成熟,有问题。对教师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依据,所以课堂上教和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多样化的,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就阅读教学而言,它跟一般性的阅读目标、性质、方式都不一样,主要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学中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阅读、情感化的阅读,每个个体只能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在这种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从感悟中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达到个性化、创新化的领悟和感受。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课文的特点,作出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课文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如,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文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敢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大大激活,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巨大发展,对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百利而无一弊。
(作者单位:河北省馆陶县中马固小学)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習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变讲授为自主活动、集体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配合协作。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建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这种见解不成熟,有问题。对教师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依据,所以课堂上教和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多样化的,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就阅读教学而言,它跟一般性的阅读目标、性质、方式都不一样,主要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学中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阅读、情感化的阅读,每个个体只能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在这种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从感悟中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达到个性化、创新化的领悟和感受。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课文的特点,作出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课文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如,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文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的情境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教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敢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大大激活,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巨大发展,对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百利而无一弊。
(作者单位:河北省馆陶县中马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