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对科举制的批判及其当下意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顾炎武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量级人物。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都因其识见深刻、力度厚重而影响久远。遗憾的是,顾炎武集政治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于一体的科举制批判,却至今少有学人注意。顾炎武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绝非仅仅关乎其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是更关乎学林士风的建设和年轻一代的成长。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顾炎武当年的忧思和建策对于当下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顾炎武 科举制 政治批判 社会批判 文化批判 当下意义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者,分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两相科目推举人才。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分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项科目推举人才。后世“科举”一词,由此而来。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即书面考试的方式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序幕。
  到顾炎武生活的年代,科举制度历经各代的增删损益,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路程。从总体上看,它的生命力还远未到衰竭的程度,但其内部的病灶,已非常明显,且“预后不良”。更要命的是,这种“预后不良”,不仅关系到科举制度本身的延续,而且已经对于政治生活、学术事业乃至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顾炎武“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一类的激愤言辞,都是缘此而发。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更有必要重温当年顾炎武的批判,并从中汲取有益于当下的教益。
  科举制度集教育、选官功能于一身,是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制度化体现。作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它具有强大的社会“指挥棒”效用。但是,到了顾炎武生活的明末清初,它本身已经发生了“异化”,其表现多种多样。
  一是“应试术”大行其道,败坏了学术风气、社会风气。明代科举,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阅五经试卷,称为“十八房”。他们批阅试卷,判定成绩。苏、杭一带精明书商从中发现商机,汇集中试士子之文,连同考官评语,印行销售,获利颇丰。中原及北方的商人们也纷纷效仿。“天下之人唯知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人,而他书一切不观。”这样的后果当然非常糟糕。靠背诵“十八房之书”幸登金榜者,不少人竟然“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顾炎武痛感此弊,故有“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日知录》卷十六,十八房)之叹。为了对付科举考试,生员们不是潜心问学,而是针对考试的技术性环节,做题、背答案。“夫昔之所谓三场,非下帷十年,读书千卷,不能有此三场也。今则务于捷得,不过于四书、一经之中拟题一二百道,窃取他人之文记之,入场之日,抄誊一过,便可侥幸中式,而本经之全文有不读者矣。”(《日知录》卷十六,三场)顾炎武尖锐指出:“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本经之中,可出之题不过数十。于是富家巨族请来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弟子背熟,“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者。”(《日知录》卷十六,拟题)顾炎武因此而痛心疾首:“率天下而为欲速成之童子,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日知录》卷十六,三场)“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日知录》卷十六,拟题)
  二是难以选拔优秀人才。科举制的基本功能是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选拔适用的管理人才。与顾炎武同时代的黄宗羲说,“古之取士也宽,其用士也严;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 宽严失度,导致科举制的选拔功能的大打折扣。“严于取,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日知录》卷十七,进士得人)顾炎武回顾,唐代吏部选才,“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征僻曲学隐伏之义问之,惟惧人之能知也。”“今国朝之制,以吏部选人之法而施之贡举,欲使一经之士皆通吏事,其意甚美,又不用假设甲乙,止据律文,尤为正大得体”。“但以五尺童子能强记者,旬日之力便可尽答而无难,亦何以定人才之高下哉。盖此法止可施于选人俄顷之间,而不可行之通场广众竟日之久。”顾炎武评价道:“朝廷之制,有名行而实废者,此类是矣。”(《日知录》卷十六,判)明清之时,生员的整体素质已经不容乐观。顾炎武的判断是:“生员冒滥之弊,至今日而极。”能背诵四书本经全文者,百中无一。甚至连字写得规范这一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更求通晓六书,字合正体者,千中无一也。”他认为,“简汰之法,是以非难”。可设置两场考试,一场考背诵四书一千字,不合格者除名;二场考其文义。顾炎武举出北齐时策试秀孝的例子:“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日知录》卷十六,经文字体)这种做法看似简单粗暴,但其震慑作用无疑是有效的。 顾炎武特别批评北方地区的教育落后,生员竟然有“全不读”四书经传者。“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二曰人荒。”(《日知录》卷十七,北卷)
  三是鼓励“空疏”学风,损坏了学术事业。科举制度历经变革,但基本趋势却是日益鼓励“空疏”学风。这一点历来为学人所诟病。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六科,明代罢诗赋而用经义。顾炎武指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唐代入仕之数,以明经为最多。“考试之法,令其全写注疏,谓之帖括。议者病其不能通经”。“今之学者并注疏而不观,殆于本末俱丧”。 (《日知录》卷十六,明经)顾炎武分析道:“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考经义策论,起于宋代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但是在实施时变了味。“进士御制答策,多系在外准备之文,工拙不甚相远,难于考较。”结果,“荆公经义行,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王安石后悔道:“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顾炎武强调:“若今之所谓时文,既非经传,复非子史,展转相承,皆杜撰无根之语。以是科名所得十人之中,其八九皆为白徒。而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于是在州里则无人非势豪,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而欲求天下之安宁,斯民只淳厚,岂非却行而求及前人者哉?”(《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   四是把学生当敌人。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不是与学生为敌。但是,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偏题、怪题愈演愈烈。顾炎武对此不以为然。他援引《旧唐书》李揆传,其中传主建议对进士可开卷考试,“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顾炎武说:“今日考试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余。”朱熹当年批评的 “上以盗贼待士,士亦以盗贼自处”,很值得当局反省深思。(《日知录》卷十七,搜索)
  五是不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科举制实行千年,基本态势是重文轻武,重虚轻实。顾炎武回顾明初洪武年间,乡试曾规定,三场过后,中式者“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算、律。骑观其驰驱便捷,射观其中之多寡,书通于六义,算通于九法,律观其决断。”顾炎武认为,“真所谓求实用之士者矣。”但是,后来的改动,“文辞增而实事费,盖与初诏求贤之法稍有不同。而行之二百余年,非所以善述祖宗之意也。”(《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
  六是限制独立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八股取士的确立。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会试试题为《乐天者保天下》,要求考生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用四句过渡,复讲“保天下”四股,再收四句,最后为大结。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会试试题《责难于君谓之恭》,要求仿前例,分“责难于君”四股和“谓之恭”四股。八股文至此完备。八股文的构成,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段,每段各两股。字句声调要求两两相对成文。字数也有严格规定。文章写作讲究格式,规范篇幅,本无可厚非。但是像八股文这样,要求考生将题目千差万别的写作内容硬塞进八股的死板框架中,不允许丝毫出格,有悖于思维及其表达的本来规律。针对此弊病,顾炎武 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皆以程文格式为之,故日趋下。欲振今日之文,在毋拘之以格式,而后俊异之才出矣。”(《日知录》卷十六,程文)特别是生员习作八股成癖,必然严重制约生动活泼的思想运动无由发生,这更是祸国殃民的绝大恶果。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的严厉批判,正是出于对此的深刻忧患。
  七是“官本位”对教育的侵蚀。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的“官本位”问题,由来已久,且影响广泛。其对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顾炎武引陆世仪言:“凡官皆当有品级,惟教官不当有品级,亦不得谓之官。盖教官者,师也。师在天下则尊于天下,在一国则尊于一国,在一乡则尊于一乡,无常职,亦无定品,惟德是视。若使之有品级,则仆仆亟拜,非尊师之礼矣。”顾炎武论道:“士风之薄始于纳卷就试,师道之亡始于赴部候选”。 (《日知录》卷十七,教官)由此看来,教育部门的行政化,教师队伍的官僚化弊端古已有之。其劣根性的铲除,当非一日之功。
  八是规模泛滥。明代是科举制高度成熟期。全国上下法令严格、程序规范是其优长之处,但是规模泛滥、“玉石杂进”则是显见的问题。欧阳修当年建议,二千举人,先试以策,去七等劣生五、六百人,再试以论,又可去二、三百人,留而试诗赋者,不过千人左右。“于千人而选五百,少而易考,不至劳昏,考而精当,则尽善矣。纵使考之不精,亦当不至大滥。”顾炎武同意此法,“盖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节抄剽盗之人,而七等在所先去,则暗劣之徒无所侥幸,而至者渐少,科场亦自此而清也。”(《日知录》卷十六,三场) 顾炎武认为,“今人论科举,多以广额为盛,不知前代乃以减数为美谈。”(《日知录》卷十七,中试额数)针对科举规模泛滥的问题,顾炎武提出建立生员的正常淘汰制度。“生员犹曰官员,有定额谓之员。”明初,生员无不廪食于学。京府学60人,在外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听民间选补,免差徭二丁。其后“多才之地”许增,亦不过三、五人而已。其后,迭增,号曰“附学”,无常额,“而学校自此滥矣”。过去,每学生员不过数十人,“故考试易精,程课易密”,且有严厉督促办法。洪武年间的规定,不中者,廪食五年的罚为吏,不及五年的,遣还读书,次年仍不中的,亦罚为吏。宣德年间的规定是,“令各处巡按御史同布政按察司并提调官、教官,将生员公同考试”,廪食七年以上,学无成效的,发充吏,六年以下的,追还所给廪米,黜为民。(《日知录》卷十七,生员额数)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放南北两京国子监生年五十五以上及残疾者二百五十三人还乡为民”。宣德九年(1434年),取天下生员年四十五以上者考试,其中者入国子监读书,不中者罢归为民。顾炎武认为这是“精勤吏治”的明智之举:“宣庙精勤吏治,一时澄清之效如此。后人不知,即知之亦不肯言矣。”(《日知录》卷十七,恩科)
  顾炎武的时代,科举制度还远未到穷途末路之时,但必要的改革却是当务之急。关于此,顾炎武的总体看法是:“科场之法,欲其难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难,则觊幸之人少。少一觊幸之人则少一营求患得之人,而士类可渐以清。抑士子之知其难也,而攻苦之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则少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而士习可渐正矣。”(《日知录》卷十六,拟题)他说:“今日欲革科举之弊,必先示以读书学问之法,暂停考试数年而后行之,然后可以得人。”(《日知录》卷十六,拟题)顾炎武曾经看到“一二好学者,欲通旁经而涉古书”,结果却遭到老师和父母的训斥,警告其不 “颛业于帖括”,将为仕途“坎坷不利之人”。他就此发问:“岂非所谓大人患失而或者欤?”(《日知录》卷十六,十八房)
  显而易见,顾炎武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绝非仅仅关乎其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是更关乎学林士风的建设和年轻一代的成长,“若乃国之盛衰,时之治乱,则亦可知也已”(《日知录》卷十六,十八房)。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顾炎武当年的忧思和建策对于当下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宝贵的启示。今天的时代环境、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顾炎武生活的年代区别天壤,但是他当年批判的现象的实质,却依然在我们身边存在。各类考试的“应试术”大行其道,“高考兵法”、“中考攻略”之类的“秘籍”风靡天下;繁琐、空疏的学风、教风愈演愈烈;各种“弯弯绕”式的怪题、偏题层出不穷,大有不将学生、老师、家长“绕晕”绝不罢休之势;中学文理分科的不合理规定顽固延续,严重破坏年轻一代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训练;高等教育简单的外延式发展、盲目“扩招”的恶果日益明显;“官本位”、“衙门化”对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侵蚀作用有目共睹。凡此种种,原因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完全彻底解决尚须时日。但愿四百年前的大哲顾炎武的睿智和忧患,能给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千千万万的学子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教材编辑室。
其他文献
利用平面二维浅水潮波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结合潮位站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流场,对工程附近区域在工程后的水动力和泥沙冲淤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完成
个人合伙不是法人,那么它是否象个体工商户那样属自然人的范畴?我认为,个人合伙不属自然人的范畴,它是半法人。我们知道,个人合伙企业是两个以上公民共同出资、出技术、出设备,共同劳动、共同经营、共享盈亏的。它不同于个体户是单个经营、从事简单的技术和生产,且规模小,带的徒工也不多。
【正】目前,国内岩巷施工仍以钻爆法为主,重型悬臂式掘进机用于大断面岩巷的掘进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国内煤炭生产正逐步朝高产、高效、安全方向发展,煤矿技术设备正在向
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已引起愈来愈多人的瞩目:社会年龄结构中,老人阶层在迅速膨胀,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从50年代的4000多万骤增到80年代的近9000万,人数之多,占世界首位,老人在社会总人口中占的比重,也正向着国际共认的老年型社会标志10%接近。
【正】一、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的必要性1.我国对无功补偿一直很重视。我国《供电营业规则》规定:无功电力应就地平衡,用户应在提高用电自然功率因数的基础上,按有关标准设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