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霸感觉不错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沈阳时,金多罗的新朋友都是班里的中国同学,“我让他们教我东北话。”问她觉得在中国学习辛苦么,她想了想,笑了:“在韩国更辛苦。”
  韩国也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其高考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每年11月中旬举行,只考一天,而这一天内要考完全部五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或第二语言),以及综合科目。考试这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集到考生身上,电视播放相关专题节目、家长为孩子求神拜佛、学弟学妹也来为考生打气。
  “考不上大学的话,全家都很失望的,找不到工作。”金多罗说。初三时,金多罗的母亲和哥哥也来到中国。兴之所至,她也教家人汉语,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高中,金多罗已经能很流利地说中文,阅读写作也无大困难。课余,她常买《读者》之类的杂志。“只看文科的话,我可以排到中等成绩。”金多罗说。
  2010年,金多罗该升大学了。她参加了清华大学留学生考试,留学生可以填报两个志愿,她报了新闻和中文,后来被清华大学中文专业录取。然而金多罗不太愿意学中文:“要自己很喜欢中文,或者想当老师,才会专门学这个专业。”相较而言,她觉得自己比较喜爱新闻方向,就来了北师大。
  刚入学的金多罗并没有熟识的同学朋友,“知道北师大是很好的大学,学生都很爱学习。”她便主动以学习为借口和中国同学攀谈,“一起吃饭就熟起来了,发现他们也很爱玩儿。”
  金多罗上课喜欢坐在前三排,她戴着黑框眼镜,埋头记笔记,不时用手机查字典。课间休息时她常向老师请教。这样,她专业课一般能考80分左右,有的能得90多分。
  传播学专业属于文学院,因此,留学生也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她来说,最难的还是那些需要大量阅读的科目。比如“文艺美学与大众美学”,这是个专业选修课,每周要求大家阅读一篇文献,并写读书报告。金多罗选了这门课。“第一节课老师就说太难了,不建议留学生选,但我想,既然选了就学吧。”她说。
  对于以前从未听说过阿多诺、齐泽克的金多罗来说,学习大众文化挑战不小。一篇文章她要反复读上四五遍才能懂个大概,遇到不懂的术语,她便在韩文网站搜索,发现大部分是英文文献,只好硬着头皮学多少算多少。
  课堂上,金多罗也向老师请教,听到讲解后,她有时收获良多,也有时候依然一头雾水。每周的读书报告,金多罗都按时上交,比起中国学生动辄数千字的论文,她只能写七八百字,有时还理解错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对此,金多罗坦言自己压力很大。
  她印象最深的是阅读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的一篇文章,布置作业的时候是清明假期,金多罗一整个假期哪儿也没去,就在家看书。她还到图书馆借雷蒙的《文化与社会》,没借着,就自己买了一本,边查字典边看。
  “我写得不多,有些感受可能写不出来。也跟老师说我写不了中国同学那么好。老师说没关系,想出来什么就写上。”也因此,金多罗非常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陈雪虎:“他比较严格,但关心学生。”她的每篇读书报告,老师都有回复。这门课最后只有两个韩国留学生通过,“因为期末要求展示PPT,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准备了。”
  相较而言,传播学专业的老师很少要求留学生上台展示。金多罗是个特例,“有的课老师专门说,多罗也要上台展示,其他学生交一个PPT就行。”大三以来,金多罗的小组作业都是和中国同学一起完成的。
  大三上学期,金多罗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上做了作业:编写一个百科条目。老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传统文化要素的古代文献、图片,汇编成词条。金多罗做的是“虎”,几乎每周都向老师提问。金多罗从不拖延,但她做排版课作业时也熬过夜,“不满意,就一直修改。”
  “我大概是我们专业最爱去图书馆的。”她说有的留学生同学到网上下载几篇论文,把各段拆开再凑到一起,就成了“自己的”论文。她从不这么做。
  金多罗已经在中国待了九年多,她多数朋友也是中国人,而她还想继续在中国待更长的时间。她先要毕业后当编辑,也正在考虑毕业后留在中国,或者当韩国新闻机构的驻华记者。
其他文献
恰好这时,阮世良有一位朋友正在北京学习。在朋友的鼓励下,2005年1月,他来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中文。语言关通过之后,2006年2月,阮世良又自费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  在北京学完普通话,到了成都,上课的老师一开口,阮世良又傻眼了:老师竟然讲的是当地方言!在北京老师说“上课了”,在成都老师说“上阔啰”,然后就是一串抑扬顿挫的四川话!阮世良班上就他一个外国人,虽然老师会讲普通话,但上课讲到痛快处,
陈文勇去过广西、云南、广州,感觉那里的风俗文化跟自己国家差不多,但自从来到北方,陈文勇就觉得南北差异大了。北方人性格热情、南方人性格温婉,北方人爱吃辣,口味重,南方人爱吃甜、相对清淡……这些都让他体会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  18岁高中毕业后,有一天,爸爸对陈文勇说:“你下个星期去中国留学吧,机票、签证、所有手续都给你办好了,你收拾下就可以去了。”陈文勇一听傻了:去中国?我不会说中文,英语也说不好啊
陕西秦腔博物馆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内的西南角,是中国首个秦腔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五百多件展品,有原民众剧团的剧照、道具,著名老艺人的剧照,  民国时期的戏装、服饰、四路秦腔、脸谱等。  秦腔又叫﹁梆子腔﹂,民间俗称﹁乱弹﹂或﹁桄桄子﹂,因其以枣木梆子为乐器,  击节时发出﹁桄桄﹂声而命名,秦腔是由我国古时陕甘宁地区的民间歌舞逐步发展和演变而成的。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成为首批
2017年6月5日,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一层银色大厅,北服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作品展。  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们用一件件或怪异、或保守、或夸张的毕业作品与母校做最后的总结。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座静谧的城市、一只静待主人的狗、一个麻木的面孔;空间里,我们找到了一段被尘封的记忆、一个熟悉的场景、一场做不完的梦……  一走进展厅就能看见一只狗趴在门口,像是在等人,白色的地毯给人一种很真实的家居感受。“陪伴是最长
看了看表,凌晨一点半。专业教室的窗外,早已是漆黑一片。  学院的大门在十一点就关了,耽误到现在,恐怕只能从一楼卫生间旁的窗户翻出去。这学期通宵的次数有些多,本就不瘦的自己简直虚胖到浮肿。要是等会儿翻窗户的时候被卡住了,那就尴尬了。  还好,先把电脑包扔到窗外,然后弓身收腹,双手扒住窗台,后腿用力蹬地,将将好翻了出去。午夜的校园灯光昏暗,只剩操场上无心睡眠的情侣们的窃窃私语。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钥
叶天贵是同学眼中的“SCI达人”,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JCR一区17篇,成果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学者他引130余次,一篇论文入选ISI发布的ESI 1%高被引论文;叶天贵是导师组眼中的“科研能手”,攻博期间在Springer与导师合作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学院研究生天使基金一项(10万元),曾获博士
Adrian今年24岁,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开朗率真的他,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汉语很有意思,和英语的发音方式很不一样,有卷舌、翘舌、前鼻音还有后鼻音。就像是‘咋样?’、‘去哪儿’,还有‘北京’,很有趣可是又有点难。”他兴奋地表演着新学到的北京话。  Adrian大学时在美国主修的是管理学,毕业后便申请到了中国进修,学习大众传媒。“中国越来越多出现在世界的面前,既开放又神秘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学生数学差众所周知,经常在世界发达国家排名倒数。  大学生恨数学  过去二十年来,大众不断听到研究声称,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与他们的在校时间长度成反比,也就是说他们上学时间越长,数学能力反而越低。密歇根州立大学专门研究数学教育的威廉姆斯施密特教授说,许多美国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的学生不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还比不上其他国家小学4年
美国科技公司Three Square Market在員工的许可下,在其大拇指和食指间的皮肤下,用注射器注入米粒大小的微芯片,作为快捷支付、开启门禁和登录电脑的“钥匙”。
展区共有4层,徜徉在每个空间内,都能感受到别样的风情。馆内建筑以灰白色调为主,出入口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幕,方便了阳光照进面积广阔的展厅内。没有立柱的展厅使得观众在参观时视线更加自由,不受遮挡。  此次畢业展分为造型、设计和建筑三个展区,共展出1200余件毕业作品,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设计、摄影、建筑设计及影像等专业。前来参观的人群里,有耄耋之年的老者,也有学龄前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