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声:每一次歌唱都是新感觉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ard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流行歌坛,张宏声绝对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歌手。
  1990年,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横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随着电视剧热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张宏声三位演唱者也成为人们热议并追捧的红星。1993年,张宏声入选“观众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歌星”,1996年叉荣获中国十年歌坛成就奖。然而,声誉如日中天之时,张宏声却毅然选择告别歌坛。这一别就是近20年,他的去向一度成谜。
  “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希望還在,明天会好,历尽悲欢,也别说经过了……”不久前,阔别舞台已久的张宏声带着这首《每一次》重返演艺圈,在天津举办了一场经典作品演唱会。演唱会后,张宏声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细述了自己30多年的歌唱生涯,也畅谈了离开歌坛这20年的另一番生活。
  为了坚持学音乐,我开始尝试下海经商,做的第一个生意是摆摊买羊杂。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变成了万元户。
  每一次对音乐的艰难渴望
  “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借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番名言,用以形容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流行歌坛那一批歌手的生活际遇和精神气质,似乎再恰当不过。
  上世纪8()年代内地流行歌坛的那一批歌手,有着极其相似 的特质——生活艰苦,生性乐观;鲜有科班出身,全凭业余爱好;出于对歌唱的单纯热爱,艺术道路完全靠硬闯误撞。歌手张宏声即是如此,回顾他走上歌坛之前的生活经历,上述时代特色,亦可窥一斑。
  在张宏声看来,童年的记忆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贫困,另一个是音乐,二者相互交织、互相牵扯。
  祖籍天津的张宏声,家里有兄弟姐妹6个,一家8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挣工资。谈起家庭的那一段往事,张宏声说:“父亲在外干活非常辛苦,即便他很努力挣钱,但家里还是吃不饱饭。记忆里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贫穷有关,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生活不像现在比较富裕,那个时期生活各方面都很匮乏,印象里,那个时期所有生活的物资都需要用票券来换。由于营养不良,那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瘦,生活的重心就是吃。精神生活,或说艺术生活,离大家都很远。
  “我小的时候比较顽皮,所以有了一个有趣的外号“张小嘎”。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深受天津益艺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从小我就非常喜欢文艺,非常喜欢听相声,还经常去听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相声,至今我都能够学出几个马三立的经典相声段子。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音乐,在很多人看来,我很有歌唱天赋。但那个时代.生活条件所限,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斗分有限,父母也不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大家对于学这些叫不务正业。因为父母不支持我学习音乐,加上家里根本就没有经济条件,记得当时想要一件乐器,由于什么都买不起,于是我就自己用一根塑料管做了一根长笛,孔儿都是自己想办法钻出来的,音阶也是自己摸索着自己找。虽然这个笛子音色比真正的长笛差太多,但我还是非常高兴非常满足了,对于这样的条件,也非常珍惜。
  “直到进入高中时期以后,我才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正规音乐训练,我的音乐之路也才真正开始。由于我在音乐课上的突出表现,我一下就被老师看中,老师开始带着我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音乐比赛,多次比赛上,我都取得了很突出的名次。可以说从这以后,我的音乐之路算是走上了正轨,也逐渐确立了自己往音乐方面发展的意向。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我那时对音乐可谓如饥似渴,也非常珍惜一切机会。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学校里有一台钢琴,在我眼里钢琴是一种灵魂乐器,如果有机会能够触摸到那架钢琴,对我来说是一种奠大的满足。但钢琴室的门总是锁着的,我只能时常透过窗户看上一会儿。记得有一天,我发现琴房窗户的玻璃碎了,我趁着四周无人,就从窗户爬进了琴房,当手指终于放到琴键上时,那种感觉我至今仍记得。当时学校有一些乐器,老师看到我对各种乐器有近乎狂热的喜爱,学校后来还特别准许我成为了全校唯一一名可以将乐器带回家练习的学生,当时好多学生都特别羡慕嫉妒。”
  尽管高中时期音乐成绩异常突出,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高中毕业的张宏声没能如愿进入音乐学院。回首这段往事,张宏声非常感慨:“没能进入音乐学院,这让我非常沮丧,高中毕业后,我曾在家调整了近两年时间。在这期间,我的哥哥姐姐他们都纷纷都参加工作开始挣钱了,这时父母也开始想办法为我找工作。在那个年代,能安排进工厂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真的不想走这条路,也不想放弃音乐梦想。无论家里人怎么劝,我都坚决表示不进工厂工作。为了坚持学习音乐,那时我开始尝试下海经商,我做的第一个生意是摆摊卖羊杂,每天起早贪黑,不到一年时间,我便成为了我们那一片儿的第一个万元户。能赚到钱,能自己养活自己,家里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骄傲,大家也希望我在做生意这条路上继续干下去。但是,音乐这个梦想我一直都没放弃,在做生意之余,我经常约一些音乐爱好者,一起买琴,一起排练,搞起了‘地下’音乐。”
  1988年的央视第二届青年歌手l大奖赛,王酩老师将我极力推荐给了l时任中国轻乐团团长的李谷一老师。
  每一次转折都有贵人相助
  上世纪80年代是内地流行音乐风起云涌的蓬勃期,北京作为与广东遥相呼应的北方音乐重镇,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来自天津的张宏声,就是流行音乐最初逐梦者当中的一位。 著有《道德箴言录》的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夫科曾言: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
  对于当年的张宏声而言,音乐这个梦想实现的希望一直都在,但相对于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忧虑,这个希望显然很渺茫,也很脆弱,能坚持下来并步入正轨,简直堪称奇迹。
  对于走上歌唱这条路,张宏声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流行歌曲并不是非常受人重视,很多人有偏见,瞧不起玩音乐的人。我们家里非常传统,父母不支持我唱歌,这件事我也不敢告诉父亲,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可是纸包不住火,有一次唱歌还是让父亲抓了个正着。有一次排练完回家,我正好在家门口碰到父亲,父亲二话不说,将我手里的琴一把抓过去,一下子就摔在地上,之后还把我打骂了一顿。但是,这次之后,我更是下了决心,要在音乐路上闯出一片天地,证明给家里人看。   “由于歌唱天赋,我后来进入了天津广播艺术团,并且随乐团全国演出走穴。当年,走穴演出的收入还算比较可观的,拿到最多的一次演出费就有700块钱。在当时,700块钱相当于很多人将近一年的工资。演出回来后,我把这700块钱交给了父亲,我就是想向父亲证明,我热爱音乐,可以养活自己。但是父亲依然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希望我继续打理生意,但我还是拒绝了。其实,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怨恨家里人在音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我觉得,一个人心里都是负能量,不可能把音乐做好。那时候,看到别人站在台上,我有的只是羡慕和嫉妒,他们有专业的舞台、专业的灯光音响、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设备,这都是当时的我所不能比的,但是我只能继续走自己的路。由于条件限制,家人对这个行业又有很大的抵触,我只能说,家人的不支持,是我最大的无奈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绝望之极,往往正是希望之始。那一时期,机缘巧合,张宏声遇到音乐生涯的领路人。张宏声说:“那一段时期,我先后就职过天津儿童艺术剧院,天津广播艺术团,真正为我打开了音乐事业大门的要说是中国轻乐团。当时我随天津广播艺术团演出,偶然得到机会参加了1988年的央视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并获得了大赛的优秀奖以及荧屏奖。当时担任大赛评委的有王酩、凯传两位著名的音乐人,因为王酩老师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恩师,当时也正巧适逢中国轻乐团扩容招收演员,王酩老师将我极力推荐给了时任中国轻乐团团长的李谷一老师。就这样,我被中国轻乐团从天津调走。李谷一老师曾对我说:发现你的歌唱天赋后,立即把你招入中国轻音乐团,你与当时很多演员不同,因为你有很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天赋出众。”lr——————————一
  雷蕾老师说’《渴望》片头片尾都是女声歌曲,根据剧情发展,中间需一个阳刚的男声,她想到了我。
  柏拉图说:“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可以说,张宏声演唱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插曲《每一次》即可归为此类音乐。
  对于很多老歌迷而言,每一次谈及张宏声,就要每一次谈及他的代表作—一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插曲《每一次》。
  1990年12月,电视剧《渴望》在央视一套一经播出便轰动全国,一时间便成为了亿万观众争相热议的佳作。该剧有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插曲《每一次》共三首歌曲,分别由毛阿敏、李娜、张宏声演唱。随着《渴望》的热播,片中插曲《每一次》也因此广为传唱,《每一次》的演唱者张宏声也一夜红遍神州。 伴随着《每一次》的歌声,张宏声迅速成为各大电视晚会的热门歌手。凭借《每一次》的热力,1993年,张宏声和刘欢、韦唯、毛阿敏、那英、解晓东、蔡国庆、屠洪刚等歌手共同入选“观众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歌星”,1996年张宏声又荣获中国十年歌坛成就奖。
  俄羅斯著名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曾说:“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法国思想家卢梭亦曾说:“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借用这两位名人的名言,用以评价当年的《渴望》及《每一次》,似乎再恰当不过。
  讲述张宏声的《每一次》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渴望》。1990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渴望》由鲁晓威、赵宝刚执导,张凯丽、李雪健、黄梅莹、孙松、蓝天野主演。《渴望》是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伴随该剧推出的三首歌曲,更是成为内地流行乐坛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讲述张宏声的《每一次》之前,还有必要着重回顾一下《每一次》的创作之源。为了完成这次张宏声的专访,记者特意就《每一次》采访了这首歌的词作者、著名词人易茗,我们不妨通过他的讲述,来重温一下这首《每一次》。
  谈及《每一次》,易茗回忆说:“《每一次》其实是电视剧《渴望》播出近三十集后补写的插曲歌词。《渴望》的拍摄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也许是第一次创作这种长达五十集的电视大型室内剧,为了赶着播出,剧本刚完成二十多集之后就投入了拍摄,之后是随写剧本随拍摄随播出。事实上,我们在创作主题歌和片尾曲的时候手里也只有二十集的剧本。在电视剧播放过程中,叉接到剧组的电话,导演认为,剧情再发展下去,时间从二十世纪60年代就进入到80年代了,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剧情音乐和歌曲中,应有一些激昂和嘹亮,来烘托新时期的新气象。
  “我的理解是,伤痕虽未平复,至少不再那么痛楚。人们尚未如意,但精神开始振作。于是就有了《每一次》这酋补写的歌词。因为是做插曲用,歌词很短,没有太费心思,一挥而就。后来我想,之所以感到写起来不难,还是因为当时自己生活的周围,人们开始兴奋起来,自己的心境,显然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
  “歌词中的第一句,做了成分省略,没有主语与宾语。人们终生寻找什么。其实是说不清楚的。现在机会来到面前,但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索性就不去说了,其实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状态即可。下面四句相对整齐一些,是我不太愿意使用的排比。本来我是酷爱对仗和排比的,认为这样显得语言很精致,很讲究,所以青年时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许是受到唐代古文观念的影响,我对曾经崇拜过的“状如算子”的诗文,形式上开始有了怀疑。认为歌词如此,放在流水样的音乐中,类同一道道拦河坝,所以常有意打破其可能出现的工巧。其实,刻意回避也是矫枉过正。这类句式,文采且不谈。至少让歌手易于记诵易咏唱。
  “最后一句至今让我困惑:‘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总感觉有些不通。当时就问过我的一位学生。后来他留校做了教师算是我的同事了。他想了想说:‘可以吧,我能理解这种感觉。’但我觉得若要把这一复杂感受说清楚,可能需要很多话,现在仅通过简单的比对就带了出来,还是有些心虚的。后来还有一位听众给我来信,认为歌词总体感觉还行,但‘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是否太乐观了些,可否换成‘令人思考’?我认为当然可以,这么一改更客观更符合实际了。事实上我们来路上的每一个足迹,真不敢说都值得骄傲,或许能引以为豪的足迹还是少之叉少。但这首插曲就是要减弱片头片尾两首女声歌曲带来的感伤与凝重,所以就‘暂时’让它乐观一下吧。   这首插曲是男声演唱,歌手张宏声的音色清亮而飘逸,少年意气情之漫远,给作品加分不少。虽然歌曲在剧中仅出现三次,但二十八年过去了,至今还有人提及。”
  谈及《每一次》的缘起,张宏声回忆说:“1988年,我参加《中国十大青年作曲家暨十大歌星演唱会》,演唱作曲家伍嘉冀老师的两首作品《梦诉》《颤栗的感觉》,演唱会上,结识作曲家雷蕾老师,她听了我的演唱之后说:你的声音具有磁性,有一种正能量的磁性。199()年,我收到了雷蕾的邀请,为电视剧《渴望》演唱插曲《每一次》。雷蕾老师说,片头片尾都是女声歌曲,根据剧情发展,中间需要一个阳刚的男声,她想到了我,她觉得我的高音声线非常适合把这酋歌的情感带出来。”
  为了做音乐,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并且找朋友借钱,抵押了北京的两套房子,结果血本无归。
  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波折
  尼采曾说:“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但是,“希望”往往也是一把双刃剑,功威名就之后,渴望超越自己的张宏声,艺术生涯的最大一次转折,正是从这个“希望”开始的。
  凭借电视剧《渴望》的热播和插曲《每一次》的广泛传唱,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张宏声创造了歌坛数个第一:最早的“唱而优则演”的歌手;最早投身幕后创作的歌星;当红之时,最早选择急流勇退的明星;率先全身心下海经商的当红艺人。 在《每一次》走红后,因为电视剧《渴望》的巨大影响衍生效应,当时许多的电视剧主题曲,片尾曲,也不断地找到张宏声,因此张宏声先后也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京都纪事》《颖河故事》《淮阴侯韩信》《生活挺有意思》《多情剑客》《中国缉毒警》《中华第一街》《市民天秀》《青春卡拉OK》等百余部电视连续剧担纲了主题曲以及片尾曲的主唱,并且同时在《京都纪事》中成功饰演了“夏明华”一角,成为了当时歌手大胆涉足影视的尝试者之一。
  然而,《每一次》带来的轰动效应,成就了张宏声,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无形的标杆。如何超越自己,这威了他的焦虑和疑问。张宏声说:“演唱《每一次》之后,我觉得自己不能躺在一个成功上顾影自怜停步不前,我是一个对自己对艺术都十分严苛的人,让我永久唱一首成名曲,我从心里不能承受,后来演唱的许多歌曲,在同行们看来已经很好了,可是我总是觉得还有更好的。其实,在《渴望》之后,我推出来的许多歌,我觉得都很好,比方那首《颤栗的感觉》,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火不起来。那时,我想寻求突破,也想在其他方面找到出路,于是2001年,开完个人作品演唱会,我就当场宣布离开歌坛,当时的心态和姿态很像个侠客,走得很决绝且悲壮。
  “其实,那段时间,靠着音乐赚了点钱,我也想投资点儿项目,做一些生意。毕竟做音乐也是需要花钱的,我想著赚点钱养音乐。当时听人家说,开个驾校能赚钱,我便忙活着挂靠驾校、找场地、买教练车。但是时运不济,正赶上当年天津有个新政策出台,不许外地人学车。在当时,本地人家里有条件能买得起车的人毕竟有限,更何况驾校也不止一家,所以开驾校成了白忙一场。买车、养车的费用太昂贵,不得已,放弃了。
  “驾校的事情过去没多久,我经人介绍,接到了一个电视剧配乐的工作,为一部大型电视剧全剧配乐。在我而言,电视剧音乐领域同样还能坚持完成梦想,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方面继续施展拳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并且找朋友借钱,抵押了北京的两套房子,找来很多明星,制作音乐。很大的明星阵容,配上顶级的录音设备,本以为可以有个好的结果,可惜,再一次失利。制片人在收到歌曲之后,并没有按照之前说好的给我相应的酬劳,反而销声匿迹了。”
  直面生活需要胆识,跨越障碍更需要勇气。那一时期的张宏声,胆识和勇气都不缺,但缺少的显然是经验和运气。
  经过这两次重大的打击,张宏声有点身心疲惫了,无心再留在歌坛,在2001年举办完《张宏声浪漫之声》个人演唱会后,他选择暂时隐退歌坛。
  张宏声说:“在沉寂了很久之后,我考虑再三,于2006年选择在天津河东区投资创办了喜洋洋大酒店。酒店一度人气爆棚,最辉煌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很多大明星前来捧场。当时酒店火爆到吃饭都要排队预约。虽然隐退的时间里,我没有再登台为歌迷唱歌,但我却经常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向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
  事业巅峰,选择急流勇退,歌坛逐渐的失去了张宏声的消息,他离开歌坛后的去向慢慢成了谜。直到2017年夏天,在天津举办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动上,那首久违的《每一次》的旋律再次响起时,很多熟悉《渴望》电视剧的人突然发现,许久不见的张宏声回来了!
  对于离开歌坛近二十年,张宏声说:“当初选择离开有些遗憾,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能创作出新的作品,我是本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向往离开的,当时是设想着有一天带着新作品重新杀回歌坛,但作用适得其反。经商的这些年可以说是跌跌撞撞,如同一条不归路。可是我从来没有遗忘歌坛,一直关注着歌坛。我的个性很较真,其实我这个人的性格不适合做生意,我就想自己多挣出点儿钱,经济上有了本钱,再来做出完美的音乐。我最初在北京经商,赔得很厉害。后来到天津做酒楼,早年做到很大,也非常不容易。我的特性是十分能坚持,不管干什么工作,一旦投入,不允许自己脱身,归于撞了南墙都不甘心回头的人。我做生意曾经历过上当受骗,血本无归,但我依然还要干下去。”
  我做生意做了20多年,其中也有过失败,但我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害
  怕,从头再来。
  生活就是面对真实的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借用雨果的这句名言来形容生意场上的张宏声似乎非常合适。
  经过一连串的艰辛和不顺,张宏声叉再度把精力放回到了酒店经营上,张宏声说:“其实,我做生意做了20多年,其中也有失败过,但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害怕从头再来。”谈起开酒楼的初衷,张宏声坦言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一直都没有忘记重回歌坛,希望可以把酒楼经营好,有了经济基础才能做出完美的音乐。其二,天津是故乡,在这里开一家味道好叉价格公道的酒楼,也算得上是回馈歌迷。   在张宏声的酒楼里,一直都有着对家境贫寒的员工进行补助的传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今,因为多年从事餐饮行业的缘由,张宏声非常注重食材来源。有机时蔬不仅让菜品更加可口,更是为每一个客人的健康负责,将酒楼里所有的食材都换成有机绿色,这成了他一个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有机蔬菜的来源在哪里呢?正在张宏声对这个事情为难的时候,他曾经的学生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老师,既然这样的供应商这么难找,不如我们创办一个自己的农场吧。”这个学生曾跟张宏声学唱歌,如今这个学生在天津郊区经营着一块农田,于是张宏声终于为自己的酒楼找到了有杌蔬菜来源。
  大仲马曾说:“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如今的張宏声,依旧对事业、对歌唱抱有乐观的态度。
  现在的张宏声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影视公司。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后,他的歌唱事业也渐渐在复苏。今年年初,《张宏声声势再起新春演唱会》在天津举办,阔别歌坛20年后重返演唱会,一段段经典画面重现屏幕,一首首经典老歌重现舞台,台上的张宏声和台下的歌迷都感慨不已。重返歌坛对于张宏声来说,是对歌迷的一种不离不弃的感恩,也是对音乐的一种忠贞不渝的态度。张宏声说,这次复出,要尽全力去回报歌迷,尽全力去回报朋友,尽全力去回报恩师,也尽全力去回报音乐。
  张宏声说:“现在生意人的身份不是我想要的,这么多年,其实每一天我的心都没离开歌坛,我对音乐的酷爱和钟情从来没有改变。许多歌坛的朋友们劝我,说我不适合经商,不应该这么坚持,把现在的全部抛掉吧,回到歌坛吧。我十分心动,而理性又让我反躬自问,这么多年,我真的舍得了眼前的这些吗?2017年的一天,我突然觉得,我没有忘了我的初心啊,歌唱不就是我自己终身的挚爱吗!于是,我就决定全身心回来唱歌。”
  张宏声说自己的音乐道路上,有太多朋友的相助,之所以想要重返歌坛,也是在众多朋友和歌迷的关心和支持下,才有信心继续将音乐做下去,把歌唱下去。回首歌坛生涯,张宏声感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支持了我那么几十年的歌迷,曾经写下《每一次》的易茗老师和雷蕾老师,我最重要的领路人李谷一老师,好朋友王洁实老师、周艳泓等等,还有我的父母,哥哥姐姐,我现在的音乐团队,我酒店的所有员工,好多好多,如果可以,我还是想用我最擅长的方式,都放进我的歌声里。”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借用这句话结束本文,也送给《每一次》都带来新感觉的张宏声。
其他文献
他PK掉了98个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天才选手,美国麻省理工向其伸出了橄榄枝,施一公教授也想让他到自己的西湖大学读博士。  2018年4月7日,《最强大脑》第五季最后一期“中日之战”开播,14岁少年杨英豪对战日本脑王伊泽拓司。赛前,对方曾有“舍我其谁”的扬言,结果却被杨英豪以4:0的骄绩“吊打”。参赛数月来,因在《最强大脑》擂台上PK掉了98个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天才选手,初中生杨英豪大火!美国
期刊
冰心老人,这时已是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她知悉此事后,十分关心和同情五个孤儿的遭遇,想写篇报告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周明与文坛世纪老人冰心交往40余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被冰心老人亲昵地称为“小朋友”。他曾深情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初,陪同冰心采访周氏五孤儿,写作报告文学《咱们的五个孩子》,后来一生关爱五个孤儿的往事。  陪同采访周氏五孤儿  那是1961年6月和1962年12月,北京崇文
期刊
作家阿城曾在一次访谈中,教给了读者一个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方法,他说:判断一部小说是否伟大,关键要看它是否像几个聪明的脑壳在打架?若像,则写得再俏皮,也只能进入畅销书排行傍,而不能列入影响数代人的经典之列。换句话讲,如果一部作品中让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总是蜂拥而至,就像鸡尾酒里的冰块总在咯啦咯啦的碰撞,谁都想吸引人,谁都想争风头,这绝不是一流的作品。一流的写作,应该是聪明没有这么外露,往往都是要
期刊
我最后一次见到李敖是在2014年元旦刚过,陪上海朵云轩的几位朋友登门拜访。热聊间,他要送一本书给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两本,然后拿出笔来就要在上面留字。他翻到《你笨蛋,你笨蛋》那本书的扉页,刚写上我和妻子的名字,忽然有点犹豫地停顿了一下,眼光中闪出一丝狡黠。我会意地笑说:“没问题,我们就自認笨蛋好了。”他却接着写了一行“笨蛋指他”,落款“李敖”。
期刊
前文我们说到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再也无法逃避,终于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历七月初七,正式迎娶了柳如是。  风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中笑白头  婚礼之夜,老钱还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四首《合欢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朱鸟光连河汉深。鹊桥先为架秋荫。  银缸照壁还双影,绎蜡交花总一o。  地久天长频致语,莺歌凤舞并知音。  人间若问章台事,钿合分明抵万金。  从此,这对老夫少妻便开始了
期刊
張作霖大女儿张冠英(原名张首芳)嫁给黑龙江杆军鲍贵卿的儿子鲍英麟。张作霖死后,鲍英麟提出离婚另娶。但张首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同意离婚。但最终鲍英麟还是另娶新人,张首芳为此一生郁郁寡欢。“九·—八”事变后,张首芳跟随张学良到处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张首片定居北京。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周总理知道后,特意调拨了一处住房,并给张首芳发放定期补助,使其安度晚年。  张作霖二女儿张怀英嫁达
期刊
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她就要捡起来。一开始很多人对贺玉凤的举动不理解,甚至把她当作捡垃圾的“拾荒人”,见了贺玉凤都躲得远远的。可她始终没有放弃。“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美德。”贺玉凤始终这样勉励自己。  祖孙三代共同走上环保之路  不仅社会上的人不理解,贺玉凤的老伴和两个孩子开始也并不支持,嫌丢人,怕别人笑话。性恪倔强的贺玉凤执拗地坚持了下来。岸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来;河里近处的,拿棍子扒拉到岸上
期刊
“吕俊华老师于今天下午2點去世,享年92岁。”岳父大人发来一条微信,让我惊愕不已——两个月前,岳父带着我看望老人的时候,吕老先生还是很健康的样子,甚至还要留我们一起吃饭的,怎么竞成了最后一面……  每一次身边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不禁会流泪伤感。而对于吕傻华先生——一位我只见过两面的老人家的离去,同样是痛彻心扉。  先生是岳父大人当年北京八中的老师。两年前,岳父在闲聊时念叨:“春节想去看望老师,可惜只
期刊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但四十年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半辈子!而如今这个时代——互联网加人工智能,宏观地讲:四十年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对要超过之前的那些时代一百年,甚至一千年……  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干杯!  改革开放之初,有首家喻户晓的歌: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
期刊
北京的“营”多,个个有故事、有典故、有来源。据粗略统计,至少有一两百个称营的;其中仅大兴区地名中至少有60个以上带营字的,李营便是其中一个。这些不同的营,各有其与众不同的故事。  李营原是闯王军营。据《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记载,李营村的历史不短。据传,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打北京,其属下大将李明兆曾率部下驻此,故称之为李家营,简称李营。说起李营来,大家似乎有些陌生,但提起“白水羊头”就不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