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红薯窖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每年秋后都会分到很多红薯。因为那时候米面缺乏,就连玉米面也很少,如果谁家能分到很多红薯,也就代表着孩子们不会饿肚子。
  分到红薯后,母亲把大块和有创伤的红薯用小擦床擦成薄薄的红薯片,然后摊到房顶上去晾晒,等晒干后,将薯片掰成像铜钱一样大小的碎块,将碎块装在袋子里,拿到磨坊去磨成面粉,用这些红薯面可以在平常的日里蒸成窝窝头,或做成小面鱼一类的食物来充饥。
  其余的红薯就全部放到红薯窖里去,红薯窖就成了那时候存放红薯的最好地方,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挖一个红薯窖来存放红薯。
  那时候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一到冬天到处是冰天雪地。可存放在红薯窖里的红薯一点都没事儿,一直都很新鲜。因为红薯窖里的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宜,所以放到里面的红薯,一般都可以存放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
  红薯窖一般都挖在村头离家不太远的地方,找一个较高的地方,这样在夏天雨季来临时也不怕雨水流入冲塌。
  挖红薯窖一般都选择在秋末,在快要收红薯前。用铁锹将红薯窖口挖成一个圆形,像吃水的井一样,窖口的粗细大小,能容得下一个人上下即可。其深度,大约有四五米深就可以了。
  等挖够了深度,就可以在东西两边各挖一个洞。洞大约有胸口高,像个半圆形的门,往里可以加宽加高。直到两个洞能放下自家的红薯为止。
  挖红薯窖需要两個成年人相互配合,一个人在下面用短把铁锹挖洞,把挖出来的土装在箩筐里,上边的人用绳子把装好土的箩筐提上去倒掉,然后重新把箩筐卸下去。
  挖好红薯窖后,为了方便来回上下,可以在窖筒子两边,用小铁锹掏出几个脚踏的小方口。这样啥时候想下到红薯窖里去时,就可以随意登着两边的脚踏口自由上下。
  一个红薯窖一般需要挖上两三天功夫。大的红薯窖能放得下上万斤红薯,小的红薯窖也能放下几千斤红薯。
  挖好红薯窖后,等把红薯放下去就行了。
  到了大雪封山后,大地冰冻,河水成冰。天气就变得越来越冷。这时候可以用草帘或别的东西把窖口封闭严实,免得冷空气进入红薯窖内。
  一个红薯窖一般能用上好几年,只是在下一年往里存放红薯时,需要用铁锹在窖周围重新破出一层新土就可以了。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秋末。当看到市场上卖的那些新鲜的红薯时,不由地让我又想起了当年挖红薯窖的情况……
其他文献
池塘邊,绿绸似的水面上,一朵朵荷花,将开未开,鼓着眼睛的红蜻蜓、黄蜻蜓,好奇地钻进荷苞里,想探个究竟。  我、妹妹涛涛和小伙伴们,正在池塘边玩“荷花开不开”的游戏。代表花蕊的一个人,站在中间,依次问代表一至六月的六个人:  “一月荷花开不开?”  “不开。”  “二月荷花开不开?”  “不开。”  …………  “六月荷花开不开?”  “六月荷花朵朵开!”  六个人手拉手组成一个小圆,像一个荷苞。只
期刊
夜幕擦過桌沿儿降下来,恰好饭也吃完了。  姆妈收拾完空碗残筷,见三六子也在帮忙,两只手抖抖索索地正端一大碗还没沾口的绿豆汤,即上前接过放回了灶屋。那是三六子大大的(当地把父亲称为大大) ,他还没回来吃饭。  刚洗擦停当,姆妈又麻利地搬竹床,提椅子,拿着芭扇,叫上三六子走出茅屋,在泼过水的禾场上纳起凉来。  十岁的三六子是家里的老幺,已上小学三年级了。他生来怕热,心底暗想:一个个夏天真个叫热死人,就
期刊
我生命的最后一个正午刮着大风。尽管浓厚的云层遮住了太阳,光滑的地面还是能反射一些光线。我贴着地面爬行,就像预感到什么一样,焦急地寻找回家的路。在我的左侧是一处断崖——我就是从底下爬上来的。这样的大风天气,我不想在那崖壁上再走一次。我的右侧是一片汪洋,风吹动着海面,泛起巨大的绿波。  一个巨硕无比的东西挡住了我的去路。如果不是靠得太近,我本该第一眼就认出那是上帝的脚。它几乎霸占了整个地面,假如不爬过
期刊
刚一进村委会办公室的门,村主任就对我抱怨:“把人就泼烦死了,整天尽是这些破事,都是啥人嘛!”说着,把手机摔到了办公桌上。  我驻村扶贫一年多,和村两委班子朝夕相处,基层的人基层的事,多少也见识了一些。乡里的人和事,真是奇事怪事眼角屎(事),雀儿巴了个鸡糖屎(事),啥古模怪样的人都有,啥稀奇古怪的事都出。好多事,要让我来解决,还真是“老虎吃天——没处下爪”,但他们处理起来却举重若轻,体现出乡村经验,
期刊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跳跃,铜铃不时地闪
期刊
逆行者,或者战士  病毒把生命凝结成一树  坚硬的冰鎏  隆隆的春雷  仿佛千年忍者  只能隐隐约约的叹息  的确,这个春天有点冷  生命的冰点  越来越低,你背起职业的行囊  开始与时间赛跑  尽管看不到终点  尽管你已经气喘吁吁  可那一城人的安危  容不得你犹豫  逆流而上  与病菌决斗  与生命赛跑  赌注,就是你满腔的大爱  和义无反顾的躯体  集结令  没有前兆  没有过渡  一场突如
期刊
2020年的春节,让每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刻。新型冠状病毒瞬间侵袭了武汉及其周边诸多城市,后又随着春节返乡的人流蔓延到其他省市,引发各个城市启动防疫预警,城封了,村路堵了,小区也戒严了,很多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家里蹲”梦想,却发现在家里的每分每秒都无比煎熬。各省市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普通老百姓努力将自己隔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争取不让病毒有任何传播途径。不喜欢看新闻联播的年
期刊
秦岭,被称作南山,也常称作“终南山”。  江南多丘陵,我生在江南,長在江南,所见之山,都是小山丘。到了秦岭,才算是真正看到了山,它直入云霄,横亘东西,肃穆地立在天地间,让人望而生畏。  南山访友  友人数年前辞去工作,离开城市,一路辗转,最后隐居南山。她不用网络,不用手机,只在年节的时候回家看一看父母,从不多待,五六天便又走了。年初见了一面,她清瘦,精神却极好,眼神清亮,说话时唇角不自主带着笑。 
期刊
从我住处唯一那扇窗户往外看去,风景会被杉木窗格切成四块。下面两块拼出一个寄宿学校荒疏的操场,上面两块是天空,偶尔会有斑鸠划过。把脸探出窗外左右摇动,能找到一些平淡的建筑,隐没在尖顶的松柏间,大多用来教学、饲宿如蚂蚁穿梭于其间的学生。我白天很少开窗,但有隔着玻璃凝视左上角那块天空的习惯,那里竖着一栋不属于学校的高楼,就在我刚好能辨出它已被弃置多年的距离上。睡觉前我会开窗看一会儿星星。  窗户左边卧着
期刊
庚子鼠年注定会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记忆中最为难忘的一个。这个新春我们重新定义了春节,原来团圆并不是非得走亲访友,而是你安好才是美满,我们康健才能有明天。再也没有一个春节能让中国人如此安静平淡,只因为流动就是疫情的助燃剂,而不乱跑就是我们最微小也最坚定的责任。所以我们放下心头思念,暂别热闹的传统习俗,以小家为单位安居一隅,这也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为社会做的最大贡献。  病起有因,大自然从来都是隐忍而沉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