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太多,也是一种毒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认真去数一数,大概现在手里有个人公众号的人,多得能跟如今在创业开公司做CXO的人比一比。
  他们倒不至于像很多媒体公众号一样喜欢发新闻讲道理,也不像企业公众号一样要树立个什么形象,它们的内容很难一概而论。有的教你怎么买酒,有的教你怎么养狗,有的把自己在公司拼搏奋斗的经验一股脑写了出来,有的则告诉你怎么放松自己的心灵享受当下。总而言之,但凡自认有个一技之长,作文又上了60分及格线的,都开始在个人公众号面前蠢蠢欲动。稍微做出模样后,仿佛个个都是生活智囊、人生导师。
  做公众号的理由也算说得过去。自媒体时代嘛,人人都有表达的权利,至于表达的欲望,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那更是不缺。而且有的是真有一技之长,比如说做西点或者化妆,用公众号吸点粉丝再拉上广告就算是在创业,有的是觉得传统媒体还不够给力,于是做起了“自媒体”继续写新闻、发广告。有人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好看一点;有人纯粹是为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人就是想简单地陶冶一下自己的文艺情操,把当初在博客上写的那套东西推送到千家万户;也有人还没有想好到底要做什么,就先圈点粉丝在那儿等着改日再变现。
  有一些公众号也的确发挥了作用。比如这段时间曝光了携程卖假票的那个公众号,不然估计得有更多的人受骗于OTA的“作恶”伎俩却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了哪儿。一些推荐吃喝玩乐的公众号也不错,前提是它们的推荐都是经验所得而不是收了广告费随便拼凑出来的榜单。这种时候不得不承认,一些个人公众号的确让我们获得了不少有益的消息。
  但另一方面,只是一种错觉的个人公众号也不要太多。就像《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关于旗帜的自制节目一样,就算他做得再欢喜,旁边还有Amy陪着,有一些个人生活经验或者兴趣爱好分享并不一定就是大家的菜。
  至于让一些公众号写手沉浸在喜悦中的订阅量、阅读量么—不如去看看订阅了公众号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中有不少是写手自己发红包求关注求来的,撑个场子订阅了之后再没问津过。有的只是看到了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从此再没有认真看过。有的倒是想博览群书,就是每天能够推送出几十上百条的推送根本看不过来。所以那些把公众号作为一份事业在苦心经营的人得想想了,每天“感动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究竟还感动了多少人?
  对于公众号写手的朋友们,这也是考验他们人际关系的时刻。周围写公众号的越来越多,碍于面子,首先你得订阅,为了应对他们问起“你觉得怎么样”还得花时间看看,有些时候还不得不转,转了过后又可能面临别人问你“诶你怎么突然转起这种文章了”的尴尬。



  所以大概,太多的个人公众号也是有毒的吧。
  私人公众号的背后
  看多了熟人的号之后,再想想那些遥远的KOL,会觉得可能真的是距离产生美。
  内容与真人极度不符
  小丽明明就是一个抠脚女汉,写的公众号文章却是关于马卡龙和杯子蛋糕的28种吃法。阿Ken明明每天都对自己的工作骂娘,恨不得明天就要辞职,却还笔耕不辍地书写着如何在职场上完成自己的“杜拉拉升职记”。身边如果有朋友做公众号,你得做好随时看他们一人分饰两角的准备。
  词穷了什么都能上
  明明是个教人怎么找工作的公众号,包袱抖完了开始教人做早餐,早餐菜谱也耗尽了,就开始发自拍照、观影感受,甚至路边拍到的猫猫狗狗小花小草也能凑一篇文章出来。这时候你都不好意思上前提醒—“诶?你原来是想写什么来着?”
  “亲们麻烦帮忙转转哦!”
  为了吸粉,公众号写手的朋友圈都是自己转发自己文章的痕迹,长此以往,也就有了被别人屏蔽朋友圈的风险。也有写手一发新文章就找一帮朋友说点“亲们麻烦帮忙转转哦”之类的话,或者选择在各种群里面发红包求转发。就是写了两篇博客就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内部人士。
  自我营销起来也是够夸张
  “这是我见过的分析互联网行业最好的一篇”“没有哪篇文章写得比这篇更透彻”“一篇注定阅读量会上10万的文章你不看就要后悔”。这种话拿去表扬别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一些内心极度膨胀的公众号写手却拿来评价自己,有的甚至还让你在这种评价下面点赞,你还能说点什么呢?
  他们超忙的
  出门看到个什么事,立马掏出本子说不行我要记下来,一起聊天无意中说的话,他们也能立刻打住说等等你说得太好了我今天就要写这个。因为做公众号很忙,你平常已经很难约到他们了,好不容易出来吃个饭,他还带着电脑—“你们先点!你们先吃!我先把这个文章发出去!就抢着这个点发,阅读量才高!”
  求转发真的很讨厌啦!
  做公众号的朋友,平常可能不太见得和你嘘寒问暖感叹生活聊八卦,但只要一发新文章,立马就会找你转发。刚开始你抹不开面子转发了几篇,立刻会有其他心直口快的人问你“诶你怎么突然对这种文章感兴趣了”。后来你学乖了,干脆把这些个人公众号怪都划拉到一个朋友圈分组里,在屏蔽外界的情况下让他们自我满足孤芳自赏。求转发,可能是朋友之间除了借钱和推荐股票之外,第三伤感情的事了。
  “你看了吗?觉得怎样?”。
  能觉得怎样呢?本来嘛,看在往日的交情上,订阅了就不错了。现在要不你就是根本没有看,在他面前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要不就是硬着头皮看完,但是完全不知道究竟写了个啥。更惨烈的情况是,你认真看完给出了修改意见,对方听完反而玻璃心—“这是我好不容易写出来的,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啊,你怎么可以这么理解呢?”所以,问你“觉得怎样”,你到底该不该说实话呢?
  好吧,大家都不容易
  不得不承认,虽然读者寥寥,但一些人做起公众号来,还是把它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事业,为其流尽心血、费尽脑筋。
  并不知道自己为嘛要做公众号
  一个最初始的原因肯定是看了很多别的公众号,萌生一种“这都行?我也可以做啊”的念头。然后,接着就会想到:嘿,说不定我就网红了呢,说不定就有人来跟我谈投资谈合作谈植入呢,再不济以我这鲜明的风格和闪耀的智慧,总能进猎头人才库吧……总之,这事儿反正没成本,就跟上淘宝开个网店一样,试试不会死,梦想总要有的,万一……?
  “一人报馆”
  码字、排版、拍照、美图、剪视频、拉广告,这些事情都得一个人来。如果不是那种每天到了办公室就倒杯茶开始看报纸的闲差,在工作之余做这样的“一人报馆”大概会累到吐血。一旦做得不专业,拿出来的东西还可能丑得让人没脾气。你也可以找人一起做,不过这就意味着两种选择,第一,花钱找人帮忙,成本花销大到连半年前看中的包包都买不起;第二,老是求朋友义务帮忙,最后也就没了朋友。
  哪儿有那么多可写的
  为了吸引粉丝,写手们必须不断更新,问题是,就算想破了脑袋,也没有那么多可写的。找不到话题的只能晒晒自己的生活周边说是要和读者做亲密交流,要不就是对外界拼命地学习—不对,是抄袭。反正就是看到什么火写什么。朋友圈疯传一篇“这5种养生水果你可以试试看”,第二天写手们就能出来“这6种养生食物你都吃过吗”。一些有自知之明的写手私下也会觉得,山穷水尽之时,真是一点尊严都没有。
  竞争!竞争!
  做公众号的人那么多,难免有几个内容雷同。于是这些同质化公众号展开了无声无息的竞争,每天没事就盯着自己的文章拉到末尾看阅读量,又盯着对手的文章拉到最后,留心对方的读者都评论了什么,对方可能又要做什么。本来每天就被工作拉得很紧的弦,加上公众号的压力后怕是绷得更紧。更有那种立志每天在一堆公众号中第一个推送的,一开始做内容恐怕连厕所都来不及上。
  互相捧场的新圈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公众号的写手也是有互相取暖的圈子的。今天你帮我转发说几句好话,明天我也帮你捧场。不过已经有公众号写手抱怨了,这种圈子,大家表面上吃饭喝酒领红包帮转发,实际上可能连你文章正文的前三段都没看完,说不定还会在背后说“这写的都是啥”。可是你要阅读量,难免要进这种“皇帝的新衣”式的圈子,跟着违心地互相恭维一番。
其他文献
电话响起,显示地是惠州,是芸姨。她长期在惠州打工。她是我爸爸的堂妹。他们的往来不多,我们的往来就更为稀少。互动一般发生在过年的时候,一起烤火喝茶之类,浮于表面的亲情。  有一年,那是莫文蔚比较火的时候,我指着屏幕告诉父母,快看,她跟芸姨像吗?没有得到回应。他们觉得我眼神有问题。芸姨又黑又瘦,是珠三角的一名流水线女工,跟屏幕上那个腿长一米头发卷卷蓬蓬的人大概没有任何相似性,虽然他们也不觉得那歌手美。
期刊
最近十几年,给投资者以很大帮助的思考方式有很多来自行为金融学。丹尼尔·卡奈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这些大师的研究帮人们破除了不少迷信观念。  当然这不是全部,在被大师破除迷信的过程中,投资者也获得了很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就像亲自参与到那些研究之中一样。  例如有的行为学家破除了人们对篮球比赛中“热手”(hothand)现象的崇拜。哦,先说一下什么是热手:就是人们认为,篮球比赛中,有的队员会偶尔
期刊
2015年的一天,美国一条街道上演了一场“滑板大战”。为了躲避坏人的追赶,一个名叫Marty McFly的年轻人脚踩悬浮滑板,从马路上飞到了水面上。  这是好莱坞老电影《回到未来2》里的经典一幕。如今,我们已来到电影所说的那个“未来”,而事实上,也真有公司在2015年推出了类似的悬浮滑板。  2015年平安夜当天,一家名为ARCA的公司正式发布ArcaBoard悬浮滑板,并宣布开始接受预订。它可以
期刊
因为出差,陈非遗憾地错过了公司新三板上市的敲钟仪式,那一天,这位中信书店的总经理正在泰国考察咖啡豆。  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事实却是,他不仅要品尝十几种咖啡豆,还要飞去法国寻找世界甜品大赛的冠军甜点师,以及同米其林二三星大厨打交道。自打中信出版集团(下简称“中信出版”)开始筹备新三板上市,以上工作就变得更加紧迫起来。  一切源自于中信出版上市后的战略计划。  在2016年1月9日的北京图书订货会
期刊
2014年年初,当云存储公司Box提交IPO申请时,许多华尔街人士看到该公司的数据时都笑了。尽管公司当时收入飙升,损失也同样加速增长。  当时Box将大笔资金投进销售和营销,所剩现金只够撑一年的时间,公司高管们并不指望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实现逆转。  在延缓了IPO及又一轮融资之后,Box最终在2015年1月上市。其股价经历了短暂上涨,但损失了约40%的价 值。  如今,Box公司的市值约为17亿美
期刊
星期六的上午,许卉的爸爸骑着一辆自行车去买菜。家里其实备好了菜,他想起老友喜欢吃辣的卤猪耳朵丝,就匆匆出门了。半小时后,他成了一具躺在斑马线附近的尸体。这个小城很容易吸引围观人群,也很容易传播消息。再过了一二十分钟,我们也知道了。  我们是许家的前亲戚。许卉是我表弟的前妻。昔日,在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起大概吃过四次饭,我曾经给他和他的家人拍过几张照片,但一次都没有冲洗出来送给他。他次
期刊
扁平化是一个时髦的词。  苹果、微软、Google、Facebook、亚马逊、甲骨文,这些技术界的明星公司除了都以创新出名,另一个共通点是采用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说,这些企业快速创新、氛围自由的特点与这种组织形式密不可分。  关于扁平化,最常被讨论的是扁平化组织和扁平化管理,但二者的概念并不一样。前者是一种组织结构,后者则是一种管理方式。不过,扁平化组织内部实现的往往是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反之,
期刊
海尔集团1月15日与通用电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前者将以54亿美元收购后者的家电业务。  海尔对这块业务觊觎已久。2014年,GE家电部门曾以33亿美元的报价与伊莱克斯洽谈交易,后因美国司法部叫停而终止。  按照海尔的说法,对GE家电业务的收购,将增强青岛海尔的全球竞争力,涉及品牌、中高端用户群、管理团队、白电产品、北美市场物流体系和分销网络与质量控制体系。  这笔收购代价同样不
期刊
作为舞台剧《战马》的核心角色,这匹名叫Joey的马是由铝、藤条、皮革制成的。两位演员屈身蹲在马偶半透明的身体里,控制着它的四肢,另一位演员则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控制Joey的头部。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台下观众可以清楚地看见马偶演员的动作。甚至当另一匹战马在剧情里死去之后,演员也是在观众的注视下从马偶的身体里钻出来,缓缓地退出舞台。  他们根本没打算隐藏自己,但这并不影响观众把舞台上的这几匹马当成真正
期刊
霍华德·舒尔茨又来中国了。几乎是一年一次的节奏,这位星巴克全球CEO每次都会来参加一个叫做“伙伴与家属交流会”的内部活动。今年这个活动于1月12日在成都举办。  全球大公司都在为中国经济惶惶不安的时候,舒尔茨宣布未来5年平均每年将在中国市场开出500家门店—而整个2015年星巴克在中国新开门店数量约为400家。  “我们对中国的未来非常自信。”舒尔茨这么说。1月12日当天他还出现在成都太古里星巴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