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例题教学中凸显的一堂高效数学复习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问题都是先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思考,然后让每一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由师生共同探究。我在高三复习不等式最值(值域)的解法时,在上课前精选了几道我自己认为很有代表性的例题,目的是通过几道例题将不等式值域(最值)常用解法归纳总结,如配方法、基本不等式法、函数单调性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和向量法等。但由于例题的局限性,要讲清楚这些方法,通常情况下需要各种不同的例题,两个课时完成,以说明这些方法的应用特征和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一道例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各组提出了许多种做法,几乎涵盖了我预设的求不等式值域(最值)的各种方法。
  例题 已知a>0,b>0,a b=1,求a 1 b 1的最大值。
  黑板上写出题目,各个小组迅速讨论,几分钟过后,很快就有学生举手,我要求各组依次把他们的方法展示出来,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解的:
  方法一 令M=a 1 b 1,等式两边平方,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得:M2=a 1 b 1 2a 1?b 1≤3 (a 1 b 1)=6,得最大值为6。
  还有一个小组利用课本习题的结论,也是基本不等式:
  方法二 教材(人教版)不等式一节的习题a2 b22≥a b22的变形a b≤2?a2 b2,(a>0,b>0)证明方法更加直接,a 1 b 1≤2(a 1 b 1)=6。我们分析了a,b的取值范围和等号成立的条件,我补充说,课本上的这道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等式,我要求学生今后求最值时注意应用。
  至此,我选这道题的目的已经达到,准备进入下一道题,然后各组学生像炸开锅一样在说着自己的做法,有一个组的同学的方法也是利用课本上一道习题的结论:
  方法三 利用课本习题(ac bd)≤(a2 b2)(c2 d2)证明1?a 1 1?b 1≤(12 12)?(a 1 b 1)≤6。我一看是用柯西不等式,我当即表扬了这两个组的同学,表扬他们能活学活用,对教材上的知识掌握得好,基本功扎实,我们就是要会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上到这儿,我感觉举手的学生很多,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索性改变了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放手让学生继续探究这一道题,继续展示他们的做法,其他组的学生陆续也提出了一些做法。
  方法四 某一组的学生提出在方法一的形式下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大值,M2=3 2(a 1)(2-a)=3 2-a2 a 2,显然,当a=12时,二次函数f(a)=-a2 a 2,(0  方法五 令y=a 1 2-a,则y′=12a 1 -122-a,令y′=0,可得a=12的时候有最大值6。以上两种方法是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至此我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让学生之间能有机会讨论,在讨论中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思考出更多好的做题方法。在学生的进一步探究下,又有一组学生给出了下面的两种解法,更是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
  方法六 构造向量法。m=(a 1,b 1),n=(1,1),利用m?n≤|m||n|证明,即:a 1 b 1=m?n≤3?2=6,当且仅当向量m,n同向时等号成立。又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处理,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是我们十分期待的。
  方法七 设x=a 1,y=b 1,则a=x2-1,b=y2-1,代入a b=1,有x2 y2=3,M=x y,巧妙换元,以下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M2=x2 y2 2xy≤x2 y2 x2 y2=6,或者继续用换元法,令x=3cosθ,y=3sinθ,代入a 1 b 1=x y=6sinθ π4≤6。讨论至此,我和学生共同把上面所有方法加以归纳整理,我发现几乎涵盖了之前要通过几道题目所要解决的求最值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道例题,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师生共同探究得到了多种解法,整堂课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教师只是在宏观上作了组织和指导,教师几乎没有讲解,避免了“满堂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发现中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达到了我们期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相长,互为补充,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高效?我想只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自己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设,教师要有心理准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虽然本节课只讲了一道例题,尽管自己之前的教学设计没有完成,但从教学效果看,比按照我预设的那些习题完成教学任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本节课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思考、探究、成功和发现的喜悦。这样的复习课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应该期望看到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本文主要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出发,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内涵;方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索适合学
在AI體验中心了解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后,大家都对成为一名航天员产生了兴趣。波卡决定带大家到航天员纪念展厅,了解一下世界著名航天员,同时也追忆了历次航天任务中牺牲的航天英雄……
一、情景描述    由于时间的重叠,我教的(4)班与王老师的(5)班有缘在一起上了一堂《相似图形》的课,两个班100多名学生第一次一块儿坐在阶梯教室里,你看我,我看你,每名同学的脸上显出新鲜与激动,我径直走到(4)班学生的最后一排坐下来,因为(4)班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如果我不占据最佳地势压压阵,等会儿还真不知道王老师的课会不会被他们捣成一团糨糊。  上课已有10分钟,王老师通过课件播放生活中相
【摘要】东方国家中国是数学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西方国家希腊数学同样蓬勃发展.但中国和希腊数学的萌芽、发展、衰落历程可谓是大相径庭,并且中国与希腊数学之间的交流还很少,更开放地交流才能促进发展.  【关键词】数系;实用数学;演绎数学;算法;对比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数学,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传统文化和思维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演变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数学内容和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下面的题目是我的一次作业练习,在批阅之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关键词】几何题;解法    题目 已知圆C:(x-1)2 (y 2)2=9,是否存在斜率为1的直线l,使以l被曲线C截得的弦AB为直径的圆过原点?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一、设而不求  解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 b,直线l与曲线C的交点为A(x1,
飞机能“仰面朝天”飞吗?  戰斗机在做筋斗机动飞行时,飞机在垂直平面内跃升到最高点会有机头朝下的倒飞动作。飞机倒飞时发动机供油需要靠倒飞油箱供油。其他类型的飞机,如民用飞机、运输机、轰炸机等,一般不设计倒飞油箱,因此不能进行倒飞。另外,直升机也可以做短暂的头朝下倒飞动作,如在做筋斗飞行时,直升机整体倒转,旋翼朝下,但这个动作危险性较大,世界上只有少数几种直升机能完成。筋斗动作最难的地方在于在最高点
目前,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深入推进,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它的改革也变得越来越迫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赋予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今日高等数学不仅要理论知识系统严谨,而且要有应用性,要结合所有的科技领域、社会的各个行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大量增加高等数学的应用篇幅,为学生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应用数
【摘要】对人才的需求;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调动学习兴趣;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应用能力:课外实践。  【关键词】应用;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意义    1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我们只注重数学的“学”,却忽略了培养学生“
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在中考总成绩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决定中考成绩好与坏的关键学科之一. 因此,做好初中数学的总复习,是帮助学生在系统地梳理清楚所学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使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 在短期内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成绩的提升,从长远的角度帮助学生为以后进入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获得更好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做好初中数学的总复习工作是摆在教师面
数学解题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良好的解题认知结构的建立至关重要.作为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必须是使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成为其主动自觉的学习过程,即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而获得解题策略经验积累.而领悟又要靠对思维过程的反思才能达到.如果学生在解题后即将其束之高阁而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只能停留在较低的经验水平,解题能力难有真正提高,如果在解题之后能对自己的思路作出自我评价,对整个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