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素养,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有一双数学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能以数学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情境,挖掘其中蕴藏的“数学因子”,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感悟数学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一、创设数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样的教学情境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果割裂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采用生活中的实例、问题来激活数学课堂,拓展数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活学活用,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年、月、日”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师:今年北京举办了一个世界瞩目的活动,你们知道吗?(出示“北京APEC会议”图)请学生说出会议开始的日期。师:除了APEC会议之外,同学们还有一件非常喜欢的活动,那就是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你们还记得最近一次社会实践是什么时候去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2.创设操作情境
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三角形“一课,我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量各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内。再观察不同三角形角的特点,得出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是什么三角形。
3.创设实践情境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购买商品;如何根据需付的钱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才。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与它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人,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人直至终结。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即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领悟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的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2.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探究活动的数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理清思维脉络,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数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样的教学情境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果割裂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采用生活中的实例、问题来激活数学课堂,拓展数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活学活用,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年、月、日”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师:今年北京举办了一个世界瞩目的活动,你们知道吗?(出示“北京APEC会议”图)请学生说出会议开始的日期。师:除了APEC会议之外,同学们还有一件非常喜欢的活动,那就是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你们还记得最近一次社会实践是什么时候去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2.创设操作情境
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三角形“一课,我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量各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内。再观察不同三角形角的特点,得出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是什么三角形。
3.创设实践情境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购买商品;如何根据需付的钱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才。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与它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人,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人直至终结。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即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领悟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的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2.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探究活动的数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理清思维脉络,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