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危险的心律不齐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是依靠心脏跳动来维持的,心脏每次跳动作功,把全身用过的血液通过静脉收回来,通过呼吸在肺里把二氧化碳排出去,同时把氧气带进血液,然后再通过动脉泵送至全身,给人体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这是心脏的主要功能。如果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就会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
  心脏的结构像一座两层楼的四间房子,下面的两个“房间”我们叫心室,上面两个“房间”叫心房(右边是右心房,左边是左心房)。右心房上有一块特殊组织叫窦房结,正常情况下,这里是控制整个心脏跳动的司令部,规律、整齐地发放生物电来控制心跳。
  正常的心跳在60-100次/分钟,频率规整,心房、心室各部收缩协调一致,称之窦性心律。当因为高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功能衰竭、甲状腺、肺部等疾病的影响,以及过多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窦房结这个控制心跳的司令部功能可能暂时失效,而左心房的某一个部分发放另一种生物电,它又快又乱,使心房收缩的频率高达300-600次/分钟,形成心房无规律持续性乱颤,这就是房颤。房颤发生时,心脏做的是无效功,因而直接威胁生命的安全。
  房颤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
  房颤首先会造成心房功能丧失,并引起心室发生快而不规则的跳动,导致心室供血功能的显著下降,进而造成人体脑部及其他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的房颤患者,且随着年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逐步提升。
  房颤会造成中风、猝死
  正常的血流是“层流”,血液中各种物质是分层流动的,但房颤发生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层流”被打乱,在心脏内部形成“湍流”,血液中的一些物质就有可能淤积在心房壁上形成血栓。血栓会因心脏本身的跳动或房颤而脱落,脱落后会随着血液进入体循环,逃出心脏,向其他部位行进。当这个血栓来到脑部,体积又够大,就可能阻塞血管引起脑卒中,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脑中风;当血栓来到胸部、腹部及四肢等部位,这些部位的动脉也可能会被阻塞,从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一旦掉到肠系膜动脉,处理起来就比较棘手了,稍不及时就可能送命。
  房颤的药物治疗
  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次/分,中度活动后90-115次,分。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次/分,6分钟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次/分,或24小时平均心室率<100次/分。治疗药物主要是B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革、洋地黄等。B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先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者为首选。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的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能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要进行终生抗凝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律
  药物复律适用于那些发病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触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转复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选用复律药物时需考虑房颤持续的时间。对于新发房颤选用Ic类药物效果较好;因为其他类药物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但Ic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故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适合转复的药物主要有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胺碘酮则为Ia类选择。选用普罗帕酮时需注意是否房扑,对于房扑患者首先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否则普罗帕酮可能导致过快心室反应而使临床加重。对于持续7天以上的房颤,国内目前能选择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形)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该药尤以对于房扑的高转复率为临床青睐。
  房颤转复后的窦性心律维持需要进行综合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目前可选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施太可。胺碘酮因其较少心脏副作用而适合那些器质性心脏病人。普罗帕酮则对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有价值。施太可归类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很强的B受体阻滞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对心功能和气道阻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临床反应。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施太可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尤其当启用和加量时需要注意。
  此外,房颤病人生活中应注意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不用咖啡因,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
其他文献
妊娠及哺乳期期间,很多准妈妈或新妈妈饮食、用药都十分谨慎。一旦生病,一方面考虑到药物的毒副作用,不敢吃药;可是又怕不吃药病情加重,影响到孩子。多数人只好在纠结中等待疾病自愈,十分煎熬。  其实中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许多中成药和针灸等疗法都可以在临床上参考使用。因为笔者不是妇产科专科医生,只能介绍几种简易救急法供大家参考。当然,能找可靠的中医师和专科医师就诊更佳。  妊娠呕吐 对于拒绝吃酸的孕妇
期刊
《内经》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也就是说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有力地影响着人体生物钟的运转。  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肺在五行属金,与秋气相通应,秋之主气为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滋阴润燥,防止燥气侵袭人体呢?  中医上讲“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脏清虚娇嫩,外感邪气最容易从口鼻或皮毛进入人体内侵袭肺脏,出现感冒、鼻炎、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肺最怕燥邪的侵袭。秋
期刊
天下父母爱子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戴眼镜,然而大多数家长对近视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教授吴京在采访中指出,随着现在的升学压力、与生活现代化相关的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有向低龄化、高度数发展的趋势,我国目前已经成为近视眼的高发国家。  真性近视不可能通过药物或别的物理方法恢复  家长:孩子近视了,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近视后能否通过治
期刊
抽血、量血压、做B超、上胃镜……家在福州市的刘益晶(化名)女士,一通“折腾”后,一份体检报告就递到了她的手上。翻开看看,那些专业术语和化验单上升下降的箭头,让她这个外行眼晕。尤其是一些项目的指标处于临界点,有的又以阴/阳表示,更是让刘女士现场“雷倒”。  指标正常不代表“没病”  体检指标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绝对正常。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换句话说,体检指标正常
期刊
经常有家长将各种品牌的维牛素片带到幼儿同来,交给老师,请老师在班上给他的孩子喂服。有的孩子是短时间喂服,有的家长要求长期给孩子喂服。当老师问及这些家长为什么要长期给孩子喂服维牛素时,大多数家长回答说维牛素是营养素,摄入是“多多益善”。  孩子补充维牛素是否越多越好?答案是否定的。给孩子补充维牛素的关键在于“适度”,强调不要过量,并且还曼因人而异。过多摄入某些维牛素,对孩子的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期刊
健康体检或称健康检查,是指对无症状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医学检查与评价的医学服务行为及过程。其重点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与风险甄别评估,并提供健康指导建议及健康干预方案。健康体检是实施疾病早期预防和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  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设置遵循科学性、适宜性及实用性的原则,应采用“1+X”的体系框架,“1”为基本体检项目,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
期刊
急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以单纯性最为常见。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急性胃炎,如何治疗和有效预防呢?  诱发病因有三种  理化因素过冷、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等刺激性调味品、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可以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
期刊
有位26岁的小伙子.近一周来做抬腿、弯腿动作时感到疼痛难忍。小伙子告诉医生。平地走路还好,一上楼梯就疼痛异常,所有需要弯腿的动作都会让疼痛加剧.有次在办公室碰掉了东西.费了好大力气才捡起来。检查发现.小伙子是因为佩戴护具不当引起的腱鞘炎。小伙子特别喜欢踢足球.上学时在学校的球队踢.现在又在公司的球队踢。最近市里组织企业球队联赛,他几乎每天都在训练、踢球。因为长期佩戴很硬的护具踢球.导致肌肉僵硬.肌
期刊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31万,高风险人群高达2.7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而医学影像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诊断依赖常规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操作相关死亡率0.1%,并发症发生率3.6%;且仅能显示血管管腔改变:患者多需住院治疗,费用昂贵。近些年来推出的CTA诊断技术,变有创为无创,为患者减轻了痛苦,提高了诊断的准
期刊
日前,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主办的中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暨第四届亚洲人工关节年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今年国内最大的关节外科会议,然而,当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年愈七旬的参会外宾Barbara女士在酒店不慎跌伤髋部,当即动弹不得。据了解,Barbara女士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附属Anschutz医院骨科主任、前美国骨科学会(AAOS)主席D'Ambrosi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