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博悟课程”引发的学习革命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博物馆热”在中国各地日渐升温,引发不少关注。而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小学,这种热度已持续多年。从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到将博物馆资源引入校园,再到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在探索学校教育与博物馆资源结合的路上,史家小学已走过十余个春秋。如今,与文物交友,和历史对话,在这所学校蔚然成风。仅本学期,就有1300余名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诸多课后服务项目中,选修了史家教育集团、中国国家博物馆及新维尚智技术团队共同研发并实施的“博悟博学课程”。
  从“死”知识走向“活”文物
  回顾最初的起点,史家小学与博物馆的缘分,从一位寻求课堂突破的教师开始。
  十余年前,主讲“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郭志滨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教材中占据很大篇幅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自信,更难以进入学生心里。
  怎么办?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志滨走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展厅“古代中国”,发现其陈列内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高度贴合。这对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惊喜。“相比书本上间接的、符號性的、呆板的内容,博物馆里的展品显然更加鲜活,更能激发学生兴趣。”郭志滨举例说,“你只跟学生说黄山美,但如果他没到过黄山,就永远感受不到黄山究竟有多美。”所以,何不带学生亲上“黄山”?
  当时恰逢东城区全面启动“蓝天工程”,倡导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乘着这股东风,郭志滨开始尝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过程中,他们日渐体会到博物馆资源之于孩子成长的重大价值。随着认识的深化,博物馆教育逐渐由“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环节,演变成一门单独的课程——2012年,史家教育集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开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正式实施。十年来,“博悟课程”在实践中完成了从1.0到4.0的跃变——
  1.0:“漫步国博”系列课程。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学生直面真实的文物。课程设置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分为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四个主题,按照“工具性→功能性→工艺性→文化性”的学习脉络层层递进。
  2.0:“博悟之旅”系列课程。将博物馆资源带回校园,让“博悟课程”反哺国家课程。学校依托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开发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丛书,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命、创造、尊重、责任、规则”五大意识。
  3.0:亲子研学系列课程。让博悟学习成为最时尚的家庭休闲活动,在亲子研学中建立同向的家校共育模式。学校推出《博悟之旅——亲子研学中的传统文化》丛书,引领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
  4.0:数字云研学系列课程。学校牵手北京新维尚智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借助数字化技术,升级“博悟课程”,打造“博悟之旅”数字博物馆,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在海量的历史物证中探究先人智慧。
  打破边界,生命才有无限可能
  “博悟课程”源于国家课程,但不局限于国家课程。史家小学一直坚持“给成长无限可能”的课程理念,倡导“不让课程的局限,禁锢成长的无限”。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从1.0到4.0,“博悟课程”在实施中突破了诸多边界——
  打破馆校边界,实行“双师制”授课。学校与国家博物馆深度合作,采用双师授课模式:博物馆教师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学校教师完成课堂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既体现专业性,又彰显教育意义。
  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是史家小学践行“博悟课程”的一大特色。在史家人眼中,文物是没有学科边界的综合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学校不仅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及相关文物专家参与,而且要求每个主题都必须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入。与此同时,课程也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我们希望孩子们真正把所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并能够综合性地调用去解决真实的问题。”郭志滨如是说。目前,“博悟课程”共涵盖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12门学科,学科覆盖率达到100%。
  打破手脑边界,强调实践与探究。彩陶的纹饰如此流畅,难道6000年前古人已经发明了笔?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给他们一支笔、一瓶墨、一根树枝、一件兽骨、一块陶片,让他们自己动手去画,探究古人的秘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博悟课程”中:尝试用不同动物毛发制作的毛笔去创造一幅作品;在上千次的打浆中体会造纸的不易……对于史家小学来说,“博悟课程”并不是要培养某一方面的匠人,而是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参与”课堂,并由身体的参与实现思维的参与。
  课程的无限拓展了学生生命的可能。正如史家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泽宽所说:“长大后我不一定会从事与博物馆有关的工作,但这门课程已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至于未来,就交给未来吧!
  知识背后的东西更重要
  博物馆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曾表示:“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丰富的国博藏品时,能否激发深邃的情感、高远的梦想,以及由此奠基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我们在博悟课程研发中的关键思考。”
  这也是史家小学一以贯之的追求。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摸索出了一条“博悟课程”的育人路径:物—晤—悟。物,即基于文物资源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行价值认知;晤,即在多样的课堂活动中与文物进行对话,获得真实的价值体验;悟,即体悟、顿悟、领悟、感悟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指向行动自觉的“价值养成”——这是博悟学习的最终归宿。
  “我个人一直认为,知识是‘死’的,只要网上能查到的信息,都不需要跟孩子去较劲。要跟孩子较劲的,一定是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模式。”郭志滨说。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校特别看重的一点。对于文物,学校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哪一朝代、哪一年出土的”等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联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基于问题去探究和思考,并寻找证据去佐证自己的结论。
  比如,在认识甲骨文的时候,教师会让孩子自己去猜字,并想象跟这个字有关的场景,然后寻找证据去证明这个场景是否真实存在过。以“射”字为例,很多学生看到时都能想象到打仗的场景,从而得出当时古人能够用箭捕猎的结论。但也有学生想到的是“阳光射下来,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对于这种“不同”,老师并不直接评判,而是提供素材,让孩子去证明自己的猜想。“如果没有证据,他们自己就会自我否定。”郭志滨说,“我们是鼓励孩子去试错的。你可以错,这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能发现自己错在哪了、为什么错,并知道怎么去解决,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分析能力、探究思维,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在“博悟课程”中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这是王欢校长所认为的“史家教育的精神基因”,也是郭志滨口中与“根”有关的事。“我们不会在教学中刻意强调文化优劣,只是希望学生能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底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油然生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骨子里高度认同自己的国家。”对此,陈泽宽深有体会。这个自小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浓郁兴趣的学生,在修习“博悟课程”后,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遗产,需要保护并传承好”。
  随着“博悟课程”的日渐完善,史家小学与博物馆的合作逐步深入。除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学校还与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等诸多小型专门类展馆建立了合作。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正在录制一套新的线上课程,未来,史家的孩子们将实现没有教师辅助的自主上课。博物+教育,史家还有无限可能。
其他文献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园始终以课题为抓手,加大教科研推進的力度,走‘以研兴园’之路。  “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尤为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广东省深圳市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双区”身份,作为深圳市的市属幼儿园,应如何推动园所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制度、治理、质量、智慧、志气、旗帜六个方
期刊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让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是北京理工大学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以“问题式探究”作为支持师幼共同成长的途径、以师幼提出的“真”问题为探究导向、以有效的师幼互动为抓手、以促进幼儿实现深度学习为目的,我园从教师支持幼儿、管理者引导教师两个层面,在发现、解决问题中促进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依托健康教育建设,我园借助“秋季运动会”的筹备与组织,从方案设
期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们了解自然的一道桥梁。北京市第一幼儿园海晟实验园尝试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展开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通过了解节气熟知自然界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白露节气与升旗活动相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学之初,迎来了白露节气,恰好赶上我们第一次负责升旗活动,于是白露的选材就成了升旗活动中与孩子们分享的首选内容。我们从小小主持人的发
期刊
幼儿自我管理,指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学前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迅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萌芽时期。在区学前教育“大视野”课程的指引下,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幼儿园开发并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快乐健康行”活动。幼儿自主安排行走时间、地点、路线及所需物品,自行选择行走伙伴,锻炼了体能,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  争做出行小主人,萌发自我管理意识  “快乐健康行”是我园特色活动。幼儿们会问:“
期刊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弘扬优秀文化,对师幼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实践,培养有文化根基的教师和幼儿。  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信念的教师。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的幼儿,离不开具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幼儿园的教师年轻、有活力,但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理性
期刊
当代少年儿童已经习惯通过新媒体了解各种时事新闻,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各种讨论。鉴于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当适时、适度、恰当地引入时事新闻,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学生良好法治观念。  朱熹《观书有感》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时事新闻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分析社会热点、舆情事件,深度解析新闻背后隐含的道德与法治精神,学以致用,激活课堂,
期刊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新时代赋予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学前学普”行动试点的光荣任务。作为省级示范园,四川省凉山州机关第一幼儿园深刻认识学普行动,主动承担工作,探索创新教学资源,多角度示范引领,为学普的推动而努力。  深刻认识“学前学普”的时代意义  学普是国家对教育扶贫的支持。国务院扶贫办选择凉山作为民族地区“学前学普”行动试点,是国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帮助凉山彝族自治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举措。
期刊
在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自闭症幼儿需要怎样的环境支持、学校应如何开展工作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探索自闭症幼儿随班就读的教育经验,创设支持其主动学习的环境。  明确教育目标。自闭症幼儿教育的目标是融入主流环境。这类幼儿兴趣狭窄、社交技能缺失、行为问题严重,要引导并支持他们与周围环境互动。提供环境支持是他们融入普通学校的关键,园所从自闭症幼儿的教育需求出发,探
期刊
当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已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教育议题。从宏观层面说,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升华,是将儿童变成人才的地方;从微观层面看,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终端体现,儿童生活在社区中,儿童发展在本质上是由其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区的经历所构成的。协同育人的目标,正是积极建立家校社相结合的
期刊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更具复杂性。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基因库,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工作能够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  博物馆面向整个社会,其教育内容与社会历史、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