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是为了扬人性之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jel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抓住课文中最重要的描写对象去进行,对于以写人物或某个故事情节的文章而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进行分析,则可谓是抓住了牛鼻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固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可能就是教师过于任务化、程式化的教学,冲淡了学生应有的内在思考。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人性角度,基于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述之。

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定型过程


  《雷雨》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其中周朴园的形象,引发了好多研究者的注意,而在课堂教学中其也是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有人这样描述周朴园的形象:“周朴园复杂的人性糅杂了资本主义式的极端自私、凶残冷酷及狡诈贪婪和封建主义的吃人道德礼教,但却也不乏一些尚存的人性和真实情感。”这样的观点代表着很多人的观点,已经成为解读周朴园人物形象的一种近乎标准的答案。相关研究者分析该观点,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矛盾心理和性格,在当时是具有典型性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造成的”。其实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认识,最好在学生的思维中要经历一个从陌生到定型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人物形象不是一下子树立起来的,而应当是在不断地“咀嚼”(细读文本)甚至是“啃”(深挖文本)中逐步形成的。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语言并揣摩其心态,是定型过程的重要策略。笔者在教学中,没有一下子让学生接受类似于上述表达的人物形象,而是带着学生去分析人物语言。刚开始,“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看似疑问句,但实际上是设问句,因为周的内心是知道答案的,因此问的对象更多的是作为下人的鲁侍萍,这也意味着旧雨衣在周的心中是定了性的。实际上这个判断是可以由下面一句“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来佐证的。其后,有一个行为细节描写需要引发学生的关注:鲁“很自然地走到窗前”,与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请注意,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而在这一瞬间,鲁的自然表现与周的瞬间反应,恰恰说明了鲁在现实环境中已经走入旧时之境,而此时周也是如此,在此其实周的言行是最值得研究的:为什么其一瞬间就能感觉到鲁的奇怪?学生读到这里,立即不约而同地形成认识:其实在周心中,鲁的印象是深刻的,因此说周刻薄寡义并不恰当……
  就这样,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是可以逐步丰满起来的,而基于人性去分析这个人物,就成了下一步教学的重点。

二、从人性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读《雷雨》一文的时候,刚开始是温馨的(前提是学生此前没有读过),甚至许多学生心中还是满怀期待的,希望看到一对分离的人儿能够重新聚首。而当看到文中的“(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时,好多学生此时都是心凉了半截。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心中原有的期待破灭了,周并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的逻辑演绎;二是奇怪为什么此时周会有如此之大改变。
  实际上,此处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点。对于周此时的“忽然严厉”,好多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除了上述的“资本主义式的极端自私”之外,也有人从爱情与阶级意识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他们的过往爱情及悲剧,表现了对过往爱情及悲剧的不同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之间当下的阶级意识的矛盾冲突;既表现了他们的纠葛冲突牵到其他人物的关系和命运,又表现了他们情感冲突对整个故事走向的影响……进而以“美好人性”与“阶级性”来作为对周人物形象的判断。
  在笔者看来,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人性描述。“忽然严厉”意味着那一瞬间周的内心的迅速转变,这种转变是由真实的鲁出现在面前引起的。在鲁没有出现的时候,周内心的鲁依然是他追求的那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不会对周的生活与事业造成任何干扰与影响;而当真实的鲁出现在周面前时,现实的利益(经济利益、家庭利益甚至是隐藏在背后的阶级利益),就成为周判断鲁出现的新的依据,也就在这一瞬间,周内心的情感被现实利益所掩盖了。这两种取向截然相反的影响因素,却又真实地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恰恰说明了人性的复杂。笔者以为,在初读文本阶段,“人性的复杂”是更好地描述周的人物形象的词汇。在这里,倒不是说要回避烙在周身上的资本主义自私之印,而是兼顾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可以发现这种复杂的人性并不独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身上,其实际上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复杂性。

三、基于人性进而扬人性之善


  认同周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建立批判周及周这样的人的理论基础,而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善之人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样的价值取向可能更为重要。
  客观地讲,在与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观点并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要坚持感情取向(这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现实利益很重要。于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面对感情与利益的难以协同,我们究竟应当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个时候,人性之善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依据往往并不是感情。成人之所以被称之为成人,是因为成人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成熟,而成熟的人一定不会感情用事。而这一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这就是成人与学生的区别。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对某一个事情作出判断的时候,往往会明显地考虑情感因素,而忽视一些利益。因此,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对周朴园的憎恨,以及对鲁侍萍的可怜的情感,其实都是基于感情作出的判断。很显然,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的选择是不可取的。甚至我们可以判断,当作者写出丰满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两个角色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从成人的视角作出的描写——别忘了,只有站在成人的视角,才能同时将周朴园与鲁侍萍这两个角色写好,而这两个角色本身就分别是重利益与重感情的代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社会上最典型的两种角色。
  对于《雷雨》中的周而言,选择接纳鲁固然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实却不见得就允许,因此学生讨论到最后的结果是或者周可以选择迂回的办法,以兼顾感情与利益的需要。而這个结果恰恰也暴露了当下高中学生的内心之善与智,即既不感情用事,同时也不完全为利益所驱使。这样的思想其实与中庸思想比较一致,其正是中国人的惯有思想。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总之,从人性角度解读人物,进而扬人性之善,在文本解读中更具现实意义,应积极尝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孩子透过文本去感悟文本背后的内涵。《梅兰芳学艺》选自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做了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对于梅兰芳的认识,真的知之不多。那么,这一教学难点应该如何突破,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显得单调而沉闷呢?一、巧做文本先行者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
期刊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通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机械的认读识记。因此,更加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并且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学会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一、增趣味,在游戏体验中识字  师:老师把只需要认识的生字用蓝色标出来了,把需要会写的生字用红色显示出来了。看,这些字宝宝你都能读准确吗?咱们先来开火车读一读蓝色部分的字,看看哪一小组开得又快又好?(学生开火车识字)  师
期刊
说理性文章重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理解这类文章有一定困难,虽然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少,但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在教这类文章时,除了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归纳,还应考虑它自身体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想一想。一、想一想作者的观点  以《谈礼貌》教学为例,教学时不宜在初读课文后立即提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是可以有梯度地设计成以下问题。  1.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表达的点融入其中,培植语用表达,生发语用表达,随课堂触发表达的欲望和思想。一、依托课程资源,模仿写作方法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文教学中依托课程资源,抓住训练点,适时、适量、适情地进行经典语句、段落、篇章、立意等方面的模仿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
期刊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阅览室”,是“工作坊”,是“聊天室”,是“大平台”,是“旅游线”,更是“游戏场”。其中,“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除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更应该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
期刊
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30个教师节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古代的诗词,如何在孩子心底生根,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诗词教学要以“诗”“词”的形式打开。一、初识诗词的形式  诗、词的外部形式是不同的。格律诗最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乳牙换恒牙的时期,古人把此年龄段的孩子称作“龆龀”。这时的孩子渴望了解世界,渴求展示自我,正当知识构建和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国学启蒙应始于龆龀,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国学的浸润,烛照他们的内心,开启他们的心智。为此,我们精心编撰了国学校本教材。我们学校的国学校本教材有四大特点:择善而从,有助于帮助孩子日常生活中选择好的学,照好的做;博学于文,能启迪孩子的心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期刊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起初理解这句话时,还只是意象性的,后来与学生交流,才知道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一、背影,
期刊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它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如果要寻找表达上有特殊之处的句段,最醒目的无疑是全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