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塌陷与地震的波谱差异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1991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滑坡、塌陷的波谱分析,其结果表明源波谱Ω(ω)的形状大体相同,拐角频率f。变化不大,在2.0—2.4周范围内,根据f_0算出等效塌陷长度L在266—318米之间。利用波谱分析的方法,计算出的等效滑坡长度及等效塌陷长度L,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这似乎可做为用波谱分析的方法来计算地震的等效破裂面长度的佐证。
其他文献
利用高压三轴容器,对华北地区九种典型岩石的密度和弹性波速度随压力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的最高压力达到10,500巴。实验中利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岩石的体积变化从而得到密度的变化。用高频脉冲法测量了弹性波速度。由得到的密度参数和波速参数计算出高压下岩石的声阻抗。根据体应变和波速随压力变化的曲线估算了岩石的体积模量,裂纹孔隙度,裂纹闭合压力,波速达到稳定变化时的压力以及波速达到稳定变化时的值与常压
期刊
本文利用海城地震的M_S>3.5的5个前震和M_S>3.0的18个余震资料,根据文献[2]提供的方法,确定了这些地震断层面破裂方向及破裂传播速度。在海城震区平面上展布结果表明,地震断层面破裂方向与北东向和北西向区域断裂构造走向、震后产生的地裂缝分布方位、地震烈度等震线形态相一致。进一步证明海城7.3级地震前后,不仅与大震断层走向一致的北西向断裂有强烈活动,而且北东向构造也有显著活动。说明后者对海城
期刊
洪洞和临汾八级地震,时间相隔392年,宏观震中仅相距40公里。这一问题引起地震工作者的关注。深入研究这两次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余震分布情况、地震时的地表形变带、烈度等震线特点后得出:两次地震的震源体是重合的,发震构造的走向分别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它们相交形成能积累强大应变能的闭锁区,最后分别发震破裂时,则为一对共轭断层的两个成正交的节面。
期刊
在1.2千巴围压下进行了三种初始饱和岩样(辉长岩、花岗岩Ⅰ和Ⅱ,各以淡水和盐水饱和)的压缩实验直至破裂并继续到摩擦滑动,所有实验中测定了岩样电阻率。 以Brace等人研究表面电导的方法为基础,我们引入给定含水岩样的体电阻系数和面电导系数两个专用术语以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一旦岩样开始膨胀,其面电导系数随差应力增加都增大。结果表明:含水岩样体膨胀后电阻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表面电导作用的增强。 和前人的结果不
期刊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
期刊
海城7.3级地震后的大量宏观烈度调查,绘出的海城地震等震线图及用震害指数法调查900多个自然村勾绘的高烈度破坏条带,清晰地反映出发震构造对震害分布的明显控制作用。尤其等震线图的畸形,是受烈度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 由于海城震区位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和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各种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下的震害表现十分典型。因此,出现了农村与城镇的不同破坏特点,山区与平原的震害差异。尤其在广大的下辽河平原,砂基液
期刊
本文研究了腾冲地区的火山、地热和地震活动,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探讨了与大区域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1,腾冲地区的火山活动自上新世以来可分为四期活动,虽然近期还有活动,但总的来讲,活动周期在缩短,活动强度在衰减。2,腾冲地区的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应属于岩浆冲击型地震。3,腾冲地区的火山、地热、地震在成生上是有联系的,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活动有关。
期刊
本文从龙陵、宁蒗、盐源地区强震及近廿年来小震的带状分布规律、震源机制解、地震地质构造及强震等震级分布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龙陵——宁蒗地震带的存在并对该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作了讨论。
期刊
本文对高精度测定震中距和方位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推荐在3000英里距离内使用Robbins公式。本文还提供了相应的FORTRAN计算程序。
期刊
本文根据位错模型震源理论,利用18个云南地震(5.27≤m_b≤6.09) 和40个世界浅源的中、强震(6.2≤m(pv)≤7.6)震源参数,进行震级对震源参数的一元线性回归、二元线性回归和函数拟合,结果表明:震源断层平均错路与宽频带体波震级存在着确定的线性关系;而断层长度、面积、地震矩和应力降等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与震级有比例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