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语感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语境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仅理解其字面含义,更要理解其中的内涵,这种语感才算入木三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限,有些文章的内涵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产生灵敏的感觉。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在介绍“荣禧堂”时,着重描写了“乌木联牌”,对于联牌上的联语,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是:“宾客非富即贵,穿戴华丽,珠玉佩饰,光彩照人,到处都是富贵祥和的好气象。”但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是片面的,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将联语的深层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贾府不仅仅是富贵,更是与中上层的统治阶级有着密切联系,这可谓是位高权重。“谈笑皆富贵,往来皆达官”将贾府的权势推至顶峰,物极必反,暗示贾府的权势走到尽头,同时与后面的权势衰败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感悟文章的弦外之音,真正了解作者以及文本人物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境感悟能力。
二、揣摩佳句
好词好句是文章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文章的亮点,尤其是点明主旨,升华思想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学习《卧薪尝胆》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祖国。”学生不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于是教师用“他们干了整整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与文本中的句子相比较,一个“才”字包含了多少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在吴国生活的日子十分难熬。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挑选出描写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的句子,并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勾践所受的屈辱,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佩勾践。以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内涵,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吟咏诵读
语感是内心的直觉,而吟诵是对语感进行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正好印证了这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例如,学习《长亭送别》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感受秋天景物的特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渲染秋天萧条凄凉的意境;最后,一句“离人泪”将崔莺莺离别愁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吟咏是语文学习常用并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描述不管用词多么华丽,但是没有可感性,而学生又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进行学习,没有想象与联想就不能感悟语感。语言感悟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转化过程,通过转化实现思维的再创造。如每当我们看到“绿叶”二字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生命”“生机”“活力”等指代意象,而看到“秋天”二字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萧条”“寂寥”“无常”等指代意象。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通过作者的奇思妙想,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塞外送别的离别愁苦之情。这首诗歌的学习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其丰富的内涵、磅礡的气势、以及浪漫的色彩和独特意境。尤其是对本诗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展开联想与想象,好像梨花的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雅的情感与品质。通过联想与想象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句子变得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想象与联想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发挥想象与联想,才能使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世界,感受到语言文字中的意蕴与情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让学生看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的向往,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对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而今天工业污染严重,我们再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和清澈见底的河水,因此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鉴赏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学生在感叹祖国大好河山时,联系实际生活,想到了“钓鱼岛”之争,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被探索出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学,学生语感的培养都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探索,发现更多语感培养的好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226400)
一、联系语境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仅理解其字面含义,更要理解其中的内涵,这种语感才算入木三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限,有些文章的内涵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产生灵敏的感觉。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在介绍“荣禧堂”时,着重描写了“乌木联牌”,对于联牌上的联语,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是:“宾客非富即贵,穿戴华丽,珠玉佩饰,光彩照人,到处都是富贵祥和的好气象。”但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是片面的,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将联语的深层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贾府不仅仅是富贵,更是与中上层的统治阶级有着密切联系,这可谓是位高权重。“谈笑皆富贵,往来皆达官”将贾府的权势推至顶峰,物极必反,暗示贾府的权势走到尽头,同时与后面的权势衰败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感悟文章的弦外之音,真正了解作者以及文本人物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境感悟能力。
二、揣摩佳句
好词好句是文章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文章的亮点,尤其是点明主旨,升华思想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学习《卧薪尝胆》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祖国。”学生不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于是教师用“他们干了整整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与文本中的句子相比较,一个“才”字包含了多少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在吴国生活的日子十分难熬。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挑选出描写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的句子,并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勾践所受的屈辱,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佩勾践。以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内涵,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吟咏诵读
语感是内心的直觉,而吟诵是对语感进行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正好印证了这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例如,学习《长亭送别》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感受秋天景物的特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渲染秋天萧条凄凉的意境;最后,一句“离人泪”将崔莺莺离别愁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吟咏是语文学习常用并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描述不管用词多么华丽,但是没有可感性,而学生又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进行学习,没有想象与联想就不能感悟语感。语言感悟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转化过程,通过转化实现思维的再创造。如每当我们看到“绿叶”二字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生命”“生机”“活力”等指代意象,而看到“秋天”二字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萧条”“寂寥”“无常”等指代意象。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通过作者的奇思妙想,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塞外送别的离别愁苦之情。这首诗歌的学习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其丰富的内涵、磅礡的气势、以及浪漫的色彩和独特意境。尤其是对本诗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展开联想与想象,好像梨花的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雅的情感与品质。通过联想与想象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句子变得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想象与联想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发挥想象与联想,才能使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世界,感受到语言文字中的意蕴与情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让学生看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的向往,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对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而今天工业污染严重,我们再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和清澈见底的河水,因此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鉴赏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学生在感叹祖国大好河山时,联系实际生活,想到了“钓鱼岛”之争,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被探索出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学,学生语感的培养都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探索,发现更多语感培养的好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