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军:用心打造浸润着文化的书香校园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m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19日,踏着一片朝晖,记者采访了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的张宏军校长。低调谦和、儒雅而又不失风趣,如水一般平易近人,这便是张校长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从聊天中得知,张校长是土生土长的氾水人。这里地处扬州市北部,京杭大运河之畔,悠悠运河水不仅哺育了他,还形成了他灵动、善良的品性。从事语文教学32年来,张校长坚持人本理念,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用心打造浸润着文化的书香校园。
  与“文化”结缘:催生教书育人梦
  在张宏军幼小的时候,他梦想着长大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可当小学毕业时,却有了当教师的信念。这一重大改变都是缘于自己上四年级时遇到了宝应名师李明皋。在与李老师相处的两年中,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也是自己与文化的最初结缘。
  一件事是1979年春天的一节作文课,李老师让大家写一个小动物。两天后,作文本发下来,哇!竟发现老师在自己写小鸡的作文中,“每天放学,它们只要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就赶忙从鸡寓里跑出来。”这句话中的“寓”字下点上了着重号,还在旁边加上了批注:“好一个‘鸡寓’!你真了不起,还会用拟人化的手法。精妙传神!”自己当时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老师这么夸自己,紧张的是其实当时写的是“鸡窝”,因为粗心,写成“鸡寓”了。张校长说,自己后来才知道李老师是将错就错,但正是这一点为自己后来酷爱阅读与写作打下了基础。
  1980年初夏,张宏军有一次犯了错,李老师在班上批评了他,后来他发现李老师原本是兔唇,于是他给李老师起了个绰号叫“八一”老师。不久,绰号便传到李老师耳朵里。一次语文课,李老师走进教室,用急促的语气问:“谁第一个叫我‘八一’老师的?”接着动情地说:“我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又让我想起我慈祥的母亲,让我再一次沉浸在深深的母爱中!”然后,他仔细地讲起兔唇的由来,因为兔唇所受到的各种委屈,以及母亲对他的呵护。李老师在讲述时,眼睛里一直充盈着泪水,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母爱伟大!”老师的爱和宽容深深地触动了张宏军,他立志长大要当一名老师,一名像李老师那样扎根乡村、对学生拥有着博大的爱、以育人理念为根本的好老师!
  李老师不仅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了学生们爱和帮助,更启发了学生们对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李老师说氾水自古文化繁荣,地处京杭大运河之畔,水的灵动、善良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上善若水”“滴水穿石”从那时就印在了张宏军幼小的心里。张宏军在从教语文以后,积极主动地将“文化”与“语文”相衔接,他进一步体悟到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语文教学需要文化的浸润,语文教学更是弘扬文化的凭借,进而提出了“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
  此后,张校长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研究工作,逐步丰富并完善“文化语文”的教学内涵。他先后主持了与“文化语文”相关的10多项国、省、市级课题研究,至今已有近百篇论文发表。张校长十分谦虚地告诉记者,自己读书很少,只看了一些教育类经典书目和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但记者环顾办公室里摆放着密密麻麻书籍的两排书架,还有书桌上厚厚的几沓读书笔记,记者不由感叹,一项课题研究,其背后正是长期的学习和坚持。
  践行 “文化语文”: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记者观察到,在张校长办公室的工作议程上有几处都标有“文化语文”的字样,于是好奇地问,“到底什么是‘文化语文’呢?”一提起“文化语文”,张校长的脸上便流露出了自豪感,从教32年,他对于语文教学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坚定地说道:“一定要用文化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文化语文’解决的不单单是割裂的字词篇章,而是要用文化的眼光解读文本,發掘文化品质;用文化的理念构建课堂,进行文化渗透。比如‘床前明月光’,那便是思乡;‘两个黄鹂鸣翠柳’,那便是暮春等等。在‘文化阅读’中,学生可以在美读中领略文化意蕴,在品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在研读中孕育文化情怀。”
  张校长接着说道,“文化语文”观点的提出首先源于一则教学案例。
  他说自己在从教之初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发现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学生都认为“发愤”与“发奋”意思一样,自己就紧抓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理解。同学们继而认为好像“发愤”的意思比“发奋”更深一层。自己进一步引导,那么,“发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发奋”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分别展开了深入思考和想象。
  最后他总结道:“愤”用得是那么地贴切和精妙传神。尽管痛苦和耻辱时刻像刀割一样折磨着司马迁,但他还是选择这样一种比死更难看、难堪的“生”。因为父亲的嘱托没有完成,因为自己一生的抱负没有完成。他必须“生”,他必须在耻辱中“生”,这就是为什么用“发愤”而不能用“发奋”的原因。由此,“文化语文”这个概念便在张校长的语文教学中初现端倪。
  记者追问到,文化语文在实践中有什么样的具体意义呢?张校长回答说,“文化语文”的实施需要强化文体意识和表达输出。这是因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如今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新教师,甚至很难流畅而又完整地形成自己的一段口头表达。他想,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正是“理解”与“表达”吗?
  张校长接着说,当自己静下心来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时,发现不少教师因理解和实践操作中的偏差,把那些具有丰厚文化承载和浓厚审美意味的文学语言,等同于平面化的信息符号。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些过去的语文教学情况。以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老师文体意识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语文教学总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在情感体会上做文章。教师文体常识的缺失,导致学生对文本特点和相关知识缺乏认知,阅读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交谈中间,张校长起身随手拿起一沓正在批阅的作文本,欣喜地表示,“文化语文”的分文体教学也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小学生在写作上大大地开拓了思路,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文体都会出现,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文化意味的多样性都有所提高。   张校长动情地回忆到,有一天自己正在加班,突然收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那位家长兴奋地介绍说,自己孩子过去在讲话的时候总是吞吞吐吐,但这一次在爷爷家过生日、去参加小姑的婚礼时,孩子都能讲出很多得体的成语、诗句等,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非常感激张老师……
  如此理论指导实践,记者也发现校园里的文化阅读氛围确实厚重了不少。孩子们在小小的留言板和家长群里纷纷写道:“最喜欢上语文阅读课”“朗读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爱中国的语言文化”……
  以文化润校:打造书香校园
  在聊天之后,张校长带领记者参观了校园。学校的校园文化颇具特色,“大家可以称得上是每天都浸润在富有文化的语言文字学习之中了。”
  行走在廊道中,张校长坦言:“担任校长以来,面对全校2000多名学生和120多位教师,如何带领他们向前走,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学校管理既要靠制度规范,更要靠文化引领。”张校长认为,要想办一流的学校,育一流的学生,必须做一流的文化,而“水育文化”正是我们氾小的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資源,以水润校,打造书香校园,进而引导学生们全面发展,善读书,读好书是紧要的路子。
  张校长把一进校园的主干道定名为“上善大道”,上善大道采用深蓝和浅蓝的底色,深蓝代表大海,浅蓝代表运河,大道上面标写了从甲骨文到楷行草的字体变迁,使学生每天都能浸润到文化的阅读和行走之中。
  漫步在校园的广场中,张校长用手指着臻善楼与至善楼之间,说这是学校打造的书香广场,取义“最是书香能致远”, 借以彰显“积细流,成江海”的韵味,塑造学生“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品质。
  围绕着书香文化主题,全校师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阅读文化,包括小小图书角,小小漂流卡,由学生自己填写借阅信息和书籍评价,评选出最受孩子喜爱的图书,然后师生共读共赏。翻阅写满孩子们认真而又稚嫩的笔迹的评书卡,内心里满是感动。全校的楼梯廊道、班级的角落到处都是书籍,校图书馆更是有“扬州市示范性图书馆”的美名,氾小的图书文化可谓异彩纷呈。
  张校长深受水的影响,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像水这样,润物细无声,于无声中给孩子们以最深厚的滋养。张校长不仅为学校打造了这样的水育校园文化,而且积极编纂有关水育的校本教材。
  首先,编纂“古运河文化”系列读本,探寻古运河文化。学校东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 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次,编写先秦诸子等古今名人有关水的精辟论述,挖掘“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进一步完善了《走进金氾水》的校本课程。“水”给了这个千年古镇最核心的文化元素和最鲜明的符号,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是引导孩子们爱家乡的宝贵资源。
  校本课程在孩子们中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教学楼四层楼的每个主题展板中都贴满了学生制作的海报和用心书写的文章,满溢着学生们对家乡、校园的热爱,对江河、湖海的广博灵动的智慧体悟。
  在推广阅读的道路上,为培育出最优秀的学生,张校长十分注重整体提高教师素养,所以组建了张宏军名师工作室。
  张校长作为工作室领衔导师,他以“文化语文”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关注文体、聚焦表达”为切入点,开展读书交流、赴外研修、专家培训等活动,提升成员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他积极与教育专业期刊合作,与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其他名师工作室进行互动交流。张宏军欣喜地看到近5年来,有3名成员被评为市特级教师,十多名教师在国省市赛课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多篇万字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宁镇扬”工作室联盟享誉省内外,工作室连续4年被评为县“先进名师工作室”。这一举措还大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从教32年以来,张校长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即使在获得诸多荣誉后,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在采访的最后,张校长动情地说:“如今,我虽已成为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小学高级教师,铺在前方的道路似乎更宽阔。但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更明白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正如歌曲所唱‘为你甘心情愿付一生,风风雨雨艰险去共存’,我愿扎根乡村小学语文,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我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其他文献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而校园之中,学生待得最多的,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室。温馨舒适的教室、融洽和谐的班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小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级建设不应该是教师强制学生,而是学生自愿参与。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只有主动参与到建设中去,才能营造一个自信、快乐、和谐的“温馨教室”。  一、转变思想,我是“小主人”  要想学生主动参与到温馨教室的建设中去,让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比较重要却又不易百花盛开的园子。纠其原因,与习作教学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习作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文字表达。而这表达,如果没有学生内在的“文心技巧”,只有老师外在的“文字技巧”,必然很难达到花香满园的境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心技巧”,笔者以正在开展的一项课题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间儿童游戏 作文教学 “文心技巧”  “文心技巧”一词最初由
期刊
【案例钩沉】  2018年11月,在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举行了江苏省第三届作文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我應邀执教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这是一篇写人的习作,是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会了选材、详写略写的基础上,练习将细节写生动、写具体的习作训练。为了充分了解学情,我在课前走进执教班级,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批阅初稿可知,学生能够
期刊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够合理,或违背文体特点,或偏离教学目标,或缺少思辨价值,或误读文本原意,使问题缺少引导学习的价值,成了有“问题”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紧扣文本、围绕目标,更要考虑学情,提升思维能力,如此才能促进语文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文体特点 教学目标 思辨价值 文本原意 课堂衍生  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不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好的
期刊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旨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课堂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通过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时,笔者围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依据儿童年龄特点,设计整体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
期刊
教师,理应是读书人。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成为精神上富有的人,而读书就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它可以使心靈变得细腻而高贵,让生命的存在变得丰富而深刻。我始终相信,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所以,专业阅读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必修课”。成尚荣先生曾说:“对我来说,只有坐在书桌前,才能追寻到人生的意义。” 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而我认为,教师的阅读要有
期刊
【摘要】低年级孩子由于识字量不够、阅读量不大、积累太少等原因,所以要想进行理想的写话教学困难重重。为了让孩子们从写作的起步阶段就喜欢上写话,我采用了“循环写话”这一写话教学的新模式。它能让孩子们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对写话产生兴趣。  【关键词】低年级 循环写话 起步  新课标对低年级写话教学有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期刊
【摘要】科幻作品是基于科学背景上的人类幻想,具有科学性、幻想性和人文性。科幻阅读,可以丰盈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丰富想象力、培植思考力、陶冶高尚情操。  【关键词】科幻阅读 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  有人说,科幻作品是用一个脑洞大开的基点(想象力之美)、几块常识的柱石(知识之美)、无数逻辑的线(理性思维之美)搭建出的建筑。科幻作品以科学为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拓
期刊
【摘要】在设计本节课时,笔者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状态进行,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认真贯彻“慧学课堂”的宗旨精髓。  【关键词】慧教 慧学课堂 学习状态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当今世界要求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化为培养“智慧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这一形势,笔者学校提出“慧学课堂”概念,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的智慧”,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里的这段话,一语道破写作的本质属性——  表达和交流,应属于学生的自主行为。但目前很多学生对“写作”二字可谓是谈虎色变,对习作有着条件反射的抗拒。针对此种现象,不妨基于学习共同体,对习作教学之路进行求索。  一、 加一加:广开言路  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从学会修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