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仙境萨尔巴斯套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尔巴斯套,哈萨克语意黄色的山坡,是博乐市达勒特镇牧业草场,与美丽的赛里木湖毗邻,相距约28公里。
  似乎和贫瘠的石头有关吧,进山的路总显得很瘦。车子颠簸得像一条上钩的鱼,而鱼线一样的路费尽周折地将我们一寸一寸扯入大山,我们要去的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叫萨尔巴斯套的夏草场。
  车子行驶在天山支脉的科拉古琴山谷中。翻过一道陡坡,目光倏然被压缩成一条窄窄的巷道,这被高耸的大山挤扁的道路在我们的视野里更加崎岖起来。车子仿佛浪尖上的一叶扁舟,使得车里我们的视线也飘忽不定,无法认真地去观赏不远处旖旎的风景。与其说是在路上跋涉,倒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在河床上颠簸。
  这是一条干涸的河床,岁月早已将曾经澎湃的河水驱赶得无影无踪了,只留下这幅依旧汹涌架势,像秦长城一样昭示着已经走远的辉煌,我甚至仍然可以听到那不屈不挠的涛声就回荡在山谷间。作为水流的记忆,石头把那段历史镌刻在了自己的身上。
  车子在河床间慢慢爬行,要不时绕开被流水夹带遗弃山谷的卵石,在山洪逃亡之后,这些石头成了诠释它过去强悍的唯一物证。
  车子行驶到一个幽深的峡谷,冷峻的岩壁被切割得光滑而高耸。路在这里饿得极瘦,弱不禁风的躯体看上去像被斜挂了起来,路旁立了一块铁牌,赫然写着——喀拉大坂——四个字。我们下了车,费了不少工夫,在大家连推带搡下,车子终于越过了陡坡。
  跃入眼帘的,是阴坡的一排排松树以及松树下悠然吃草的几只鹅喉羚。由于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这些精灵们有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使我们在山谷里,轻易就能见到为数不少的野生动物。
  萨尔巴斯套,有水草肥美之意,是葱郁的夏草场。越冬之后的羊群,带着牧人朴素的憧憬,沿着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山路——也是羊群祖祖辈辈一生也不会迷失的路线——迁徙到那里,度过整个夏天。牧人的生活是被季节牵着走的,他们对时令的把握要比我们深刻的多。
  绕过两道山梁,视线豁然宽阔起来。看见一些转场至此的羊群散布在半坡上。在博尔塔拉草原生活的这些生命,是在颠沛中开始的,由于牧草的缘故,羊群每年要转场几次,夏草场应该是牧人与羊都渴望停留的地方。丰腴的水草,温煦的阳光以及缓慢的生活节奏,无论牧人还是牲畜,都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存状态。
  其实,对于草原的了解我们不会高过一只羊,这些慵懒的家伙在午餐后,随意地散卧着,像一整块白云扯开后散落的碎片。阳坡的牧人枕着马鞭,斜躺的姿势随意而悠然,被毡帽半遮的黧黑的脸,透出与生俱来的健康。我肯定他不是在思考,兴风作浪的战争硝烟和铺天盖地的经济浪潮都在马鞭之外,整个草原屏住了呼吸,世界被一场梦统治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与自然的关爱中,没有什么能超过牧人。在人类不停地破坏着自然的和谐,而后又殚精竭虑地弥补时,那些珍爱自然、顺应规律的行为,早已成为牧人一以贯之的秉性,他们对每一株草、每一寸土地的呵护,就像尊崇自己的长辈。由于心灵的清澈,使得牧人的梦和草原的蓝天一样,晴朗而空明。
  车子行驶过一座木桥,流淌的涧水顺势而下,由于落差的缘故加之石块的阻挡,水流的声响听上去有些夸大其词,却将潮湿、清冽的意境,弥散的更具韵味了。
  蜿蜿蜒蜒的山径瘦得怕举不起一辆车的重量,却依然坚持着将我们送入林区。楸桦、松柏、雪岭云杉等高大林木,渐次排列。清脆的鸟鸣,被松枝稍加修剪,也曲曲折折地传递过来,给爽朗的心情,镶嵌了一道金边。忽然有人惊呼,顺手远望,见一只雄鹿伫立山巅,即使俯视我们,头顶的长角依旧昂扬而挺拔。停留片刻,便箭一般把自己射入林中。
  路被拥挤的蒿草磨砺成一柄锋利的剑了,深深刺入大山腹中,车子蚂蚁般在剑锋上蠕行。越来越茂密的林木,像撑起的伞骨,将阳光阻隔在绿荫之外,就连环顾的目光也被遮蔽了。司机巴鲁说,我们已驶入了原始森林。
  车子不时避开一些松枝,味浓的松香提炼出久违的清新,在车内弥漫。野山菊和金莲花像招展的村姑,一簇簇嬉闹着拥围在一起,娇艳而妩媚。潮润的空气使嗅觉变得异常多情,似在与视觉抢夺着优先权,一阵幽香过后,看见一大片开满白色小花的乔木林,错落有致地环卫着一汪碧水,这泓从山涧流出的溪水,折回在此,憩睡片刻,留下一排梦呓——那些白色的小花——而后一路欢畅,任身后的花草林木,将悦动的背影衬托得意境迷离而悠远。
  恍若虚幻的美景将举着相机的同伴纷纷拽下车,站在美丽和镜头的中央,让自己成为景色的一部分,对美好事物的渴慕使得人们这一刻的思想,变得清澈而纯洁起来。才觉得,人是经常需要与自然沟通的,就像肺需要负氧离子的滋养一样。在自然面前,人类总显得过于年轻和幼稚。
  一些风化的碎石从高处滑落下来,将路面掩埋成了斜坡,面对路基下的深沟,车子行进的颤颤巍巍,而随后赶来的牧人则信马由缰,驱牛赶羊,几声犀利的呼哨,便将我们拉得很远了。面对崎岖的羊肠小道,现代交通工具一筹莫展。
  几处险道过后,路终于渐渐宽阔起来。像是躲藏在一道山梁后,那片极大的郁郁葱葱的草原突兀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时,竟使我们有些猝不及防,仿佛突然落入了设计好的包围圈里。密织的荒草将路一下子隐藏起来,像时光企图淡化往事似的,而路在荒芜中又不屈不挠地浮出来,隐隐约约,欲言又止。被落差驱逐的溪流也奔涌到这里,舒缓信步,却好像知道自己前面还有更荆棘的征程,百转千折总不愿匆匆离去,将柔情和眷恋向这片旷野尽情表白之后,才依依惜别。
  开阔的草场仍生长在山谷间,但这种开阔看上去,像是绿色用硕大的双手,将两座原本比肩的山脉奋力推开而腾出的生存地域,是自己不懈拼搏,赢得的成果,从而使得这片草场在我们的视野里,既显得弥足珍贵又不可多得。看到如此景致,车里的人都跳出车外,奔向溪流或者采摘齐膝的野花,在他们的眼里,这已是梦幻的异乡。
  山坳里的毡房和袅袅炊烟提醒我们,仙境和人间已融为一体。
  美丽所能引起的震撼,也仅仅只笼罩在我们这些山外人的赞叹里,而牧人却习以为常了。这里不过是一片普通的草原,一座肥美的料场,一个生存的空间。司空见惯的还有那些牛羊和马匹,它们躬下身子竟顾觅食,偶尔抬起头,漠然地撩扫几眼,一副处变不惊的样子,嘴角淌出一行绿汁,滴落在花丛间。这——就是萨尔巴斯套。
其他文献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托云乡阿依浪苏河,不停地喷吐着“酸奶”,还有雾气和炫目的色彩。泉水顺着岩石向河中流去,所经之处留下大片鲜红的结晶,似乎恰好对应了石头中喷出血液的传说。    “在这个世界上,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石头有故事,河流有故事,甚至连天上飘动的浮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忘记了这是谁说的一句话,只是那块石头的故事又是什么?  一块静默了多年的石头,一天,忽然流出一股殷红的血液
期刊
家里来了客人,和田人会邀请他围着苏帕曲膝盘腿坐下,一壶茯茶,佐以馕或馓子,边喝边吃边聊,无拘无束。聊的高兴时,主人会拽出都塔尔、手鼓等乐器,一阵子吹拉弹唱,大家纷纷翩翩起舞,一场欢快的家庭麦西来甫就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了解和田的人都知道,传统和田人的生活有三个离不开:一离不开馕,二离不开苏帕(新疆特有的土坑),三离不开恰尔马(毛驴车)。而对于苏帕,和田人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都对其情有独钟;
期刊
经常翻阅地图的人很容易在多如繁星的地名中发现雅俗之分,雅地名多集中在文明开化较早的大河流域、土地丰腴之地,或交通方便之地,或风物宜人的形胜之地。而俗地名则大多分布在地理位置相对较为边远的地域,且俗的程度几乎与地理距离的远近成正比。愈俗的地名离文明开化愈远,如黑龙江省有个叫勤得利的地方,其名俗极,地理位置在该省地图上就标在极边处。再如内蒙古东部的蘑菇气、胡稍庙,青海北部的花海子、牛鼻子梁、大灶火、中
期刊
赛马    马上拾哈达    摔跤    背向拔河    “盖帽”(叼羊)
期刊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不来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不来新疆,不知道祖国之美,值此中国一亚欧博览会盛大开幕之际,我们特做了新疆部分县级领导、旅游局长的访谈录,让他们带领大家参观美丽的新疆,感受新疆的魅力。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疆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
期刊
天池核心景区    天池古称“瑶池”,是世界典型的高山冰蚀冰碛湖。湖面海拔1910米,呈葫芦状,水面约5平方公里。  天池令无数游人心驰神往,1990年江泽民同志游览时赞叹:“像天池这样的美景,恐怕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灯杆山景色    灯杆山距天池西岸约4公里,于层峦峡谷之中突兀崛起,主峰海拔2718米,顶峰耸立着3块巨大的石笋,其状如戟,直刺长空,又称“顶天三石”。神话传说是王母娘娘降妖
期刊
库车古称“龟兹”,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是“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重镇之一。  库车素有“西域乐都”、“歌舞之乡”的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和中西文化交汇地。龟兹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印度佛教文化东传的媒介和桥梁,也是中原佛教的第二故乡。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返回时,在龟兹传经、讲学居住数月。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汉译家鸠摩罗什是龟兹著名的高僧。龟兹乐舞久负盛
期刊
一件精美的芨芨草或者羊毛线编织的挂毯,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日才能完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女人就是这样编织着,从一个小姑娘到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再经过初为人妇的喜悦,直至儿女绕膝的妇人,最后变成了沧桑的祖母。她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气味也都一起编织进了琼木其、挂毯、地毯里了。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一家    9月的阳光不强烈,芨芨草却已经黄了,一蓬蓬地,在野地里招摇着,好像在等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
期刊
走进泽普,我才知道,200多年前,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战争——黑水营保卫战。出于对深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这段尘封历史的好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一种喜悦和激动涌向眉梢,我无意中发现了在泽普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竟然有一段堪与二战期间列宁格勒保卫战相媲美的真实历史传奇。  黑水营遗址,在今泽普县境东北依玛乡古勒巴格村附近,清代时称之为通古思鲁克,又名洗箔。其具体位置在泽普县与莎车县交界
期刊
李文学,标准的草根民间艺人,巴里坤小有名气的皮影制作表演艺人。身为农民的他对艺人这个称呼很难理解,因此我们都称他老李。  6月的巴里坤天气渐渐变得热了起来,顺着新修的马路,在巴里坤文化馆的朋友带领下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李文学的家。这是很普通的一户农民家庭,简单的家具、各种山寨电器、电视开着却没有人看。李文学对于我们的到来感到惊讶,虽然他不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但他依然热情地接待我们。  李文学,标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