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特丽莎的人(2)

来源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ju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
  我的影子受了月亮的惊吓,蜷缩在我的两脚之间。
  有人走过。我又叫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叫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叫。”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丽丽丽莎莎!”
  一小撮从电影院或咖啡馆里出来的人走过,看见了我们。他们说:“来,我们帮你们一起喊。”他们就在街中心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第一个人数一二三,然后大家一齐喊:“特——丽丽——莎莎!”
  又有过路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一刻钟后,就成了一大群人,大约有20个吧。而且还不时地有新成员加入。
  要把我们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同时喊叫可不容易。总是有人在没数到“三”之前就叫了,还有人尾音拖得太长,但最后我们却相当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大家达成一致,就是发“特”音时要低而长,“丽”音高而长,“莎”音低而短。这样听上去就很不错。当有人退出时,不时地会有些小口角。
  正当我们渐入佳境时,突然有人——如果是从他的嗓音判断,他一定是个满脸雀斑的人——问道:“可是,你确定她在家吗?”
  “不确定。”我说。
  “那就太糟了,”另一个说,“你是忘了带钥匙,对不对?”
  “其实,”我说,“我带着钥匙。”
  “那么,”他们问,“你为什么不上去呢?”
  “哦,可我不住这儿,”我说,“我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那,恕我好奇,”满脸雀斑的声音很小心地问,“那到底是谁住在这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
  人群似乎有些失望。
  “那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一个牙齿暴露的声音问,“你为什么站在这儿的楼下喊‘特丽莎’呢?”
  “对于我来说,”我说,“我们可以喊其他名字,或换个地方叫喊。这并不重要。”
  他们有些恼怒了。
  “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那雀斑声音很狐疑地问。
  “什么?”我恨恨地说,然后转向其他人希望他们能为我的诚意作证。那些人什么也没说,表明他们没接受暗示。
  接下来有一阵子的尴尬。
  “要不,”有人好心地说,“我们一起来最后叫一次特丽莎,然后回家。”
  这样我们就又叫了一次。“一二三特丽莎!”但这次叫得不太好。然后人们就纷纷回家了,一些人往东,一些人往西。
  我快要拐到广场的时候,我想我还听到有声音在叫:“特——丽——莎!”
  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叫。有些人很顽固。
  (选自《视野》2001年第5期)
  [【点读】]
  小说中的“我”,在街心呼喊一声“特丽莎”,大约只是心血来潮,或出于“自我娱乐”,或出于“清清嗓子”。可是,路人却决不这样想。他们一个个、一群群地加入了“呼喊”的行列,并执拗地要把楼上的那个“她”喊出来。几声呼喊之后,并无动静,他们心中起了疑,便对“我”步步追问,刨根问底,终至于“恼怒”了——原来连“我”也不知道“特丽莎”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不明摆着戏弄人嘛!”他们愤愤地说。可是“我”也觉得有些“恨恨”的:“我”何尝邀请过你们?一时间,冷场了!尴尬的局面维持了一阵子,好心人提议大家“最后叫一次特丽莎”,完事儿了,各自回家。但——总还有人顽固地呼喊。
  有文学评论家把卡尔维诺和马尔克斯并称,然而窃以为,前者总是那样轻盈,后者总是那样凝重。只是,前者的轻盈中有挥之不去的凝重;后者的凝重中有挥之不去的轻盈。这是一个轻盈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凝重的寓言。在获知那个令人沮丧的真相之前,呼喊特丽莎的人是一群盲从、跟风、热情,甚至有些狂热的人;在获知真相之后,呼喊特丽莎的人忽然间被这场“取消意义的呼喊”给击垮了。他们失望、恼恨,终于各奔东西了。最后几个顽固的人,也许还在执着地探索“特丽莎”的意义,也许还不敢承认刚才那会子自己竟会如此愚蠢。
其他文献
特邀主持:陸凤仙  陆凤仙,北师大附属杭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曾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兼职)。曾获得浙江省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优秀学员”,杭州市上城区语文骨干教师、十佳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我,乙酉年在义乌孵出的一只小鸡,因为我姓张,望子成龙的父母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一鸣惊人,所以叫我张一鸣。  我最爱的运动是轮滑,无论寒暑,每天都要在楼下小区练习一
期刊
导演:坪田義史  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时间:2016-02-27  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盲人学者在孤岛上收藏、研究贝壳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女画家被海水漂流到島上。在被含有剧毒的芋贝螫伤后,女画家的手疾神奇地痊愈了,她得以恢复绘画创作。从此,盲人学者意外地成了“圣医”。慕名而来的人打破了岛上的宁静世界,也打破了一个老人的生活……  “贝壳是由其自身分泌物形成的,在美丽的保护壳下度过一生”。盲老
期刊
诗人:杨庆祥  有谁在海边曾寻找一枚贝壳  不说话的贝壳  任海水清洗的貝壳  在水与水怀抱中的  不伤心的贝壳  被多少人拾起又丢弃的贝壳  贝壳是海的心啊  又坚固又易碎的心  貯满了风和水的心  仿佛尘世中的一切  都在这沉默又沉默的心中  拾到一枚贝壳会让人哭  在它人脸一样的卑微中  所有伟大的神迹  都失败了  这首诗选自杨庆祥的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2016年10月出版)。作家张
期刊
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感恩,感恩无私的父母,感恩朝夕相处的朋友,感恩诲人不倦的老师,感恩给予自己温暖的亲人……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温馨。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每当我听到杨培安的这首歌曲时,眼前便浮现出外婆的身影。我的外婆今年八十多岁,她一生勤俭持家,靠种田辛辛苦苦把我母亲等兄弟姐妹七人抚养长大。子女们成家立业后,外婆也没有闲着,她一边种地、养猪、养鸡,一边为子女们带小孩。外婆曾说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都拥有过一枚海边的贝壳,小小的貝壳,是我们童年时光里微小而又闪光的点缀。如果说大海是我们心底永远唱不完的一首歌,那么贝壳则是这首歌里不可或缺的美妙音符。往事已然远去,可是时光的音符依然细密而闪亮地飘荡在我们的记忆里,装饰着我们心底的柔软沙地。  走过成长的路,那些深夜里的哭泣,那些不回头的爱,像是藏在贝壳里的秘密,也许只有自己才能解读。  一枚小小的贝壳,盛着多少心事,凝着多少遐思。 
期刊
请把握好这如锦年华、星火人生,因为,你一松手,它就会化成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  ——题记  月如钩,漫漫长空。星星投下淡淡的银辉,演绎着这悲喜的人生故事,如梦如幻,拉开序幕。  那是个健壮的小伙子,满身书卷气,带着清高与潇洒。他的父亲——一个清苦的农民,给他取了个好名字:高加林。他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他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一位受人尊敬的民办教师。他正想着再过几年就
期刊
作者:张悦然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誓鸟》是张悦然的一部童话式小说。小说里,贝壳充满灵性与神秘,是记忆的承载体。少女用手指采撷贝壳花纹里的记忆,她与贝壳的交流方式,极富童话色彩,那么纯澈透亮,又清决神异。春迟用贝壳治疗那些遭遇瘟疫、承受疾病折磨的孩子。春遲拿着他们的手指轻轻掠过贝壳,记忆就如清冽的泉水一般注入他们枯萎的身体,他们便会看见星辰、灌木……小说写道:“他们沉迷于贝壳的记忆里,用吸
期刊
作者:[德]雷马克/著  李清华/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小说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八个士兵在西线战场的生活,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思想感情、生生死死、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折磨。他们的一切都与这场卑鄙、残酷和罪恶的战争密不可分。  然而,在赶赴西线以前,保罗·博伊默尔和所有与他一同参军入伍的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场为上帝、为国王、为祖国的战争,是一场高贵的、神
期刊
作者:[白俄罗斯]S.A.阿 列克谢耶维奇/著  高莽/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当时我太相信了,所以现在也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我感到羞耻》这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讲述人是阿富汗战争期间的一名苏联司务长。他坦言,在毕业实习期间,他完全接受了如下观念,即苏联进驻阿富汗“是一场基于国际主义人道援助的战争”。他向军事委员会申请:“派我到阿富汗去吧……”可是,真正到了战场以后,他才逐渐认识到
期刊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