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本科毕业后,我在柳邕高级中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边代课边等编制。2011年年底,得知自己仍没有机会入编成为正式教师后,我决定通过考取特岗教师的方式入编成为正式教师。
通过考试进入特岗岗位,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仅因为特岗教师是有编制的,更因为特岗教师仍然是在做老师,我喜欢做老师,喜欢那种帮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高中到初中特岗,从市区学校到农村学校,尽管有一点点心理上的落差,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心灵富足的那种感觉才是最重
要的。
一、艰苦条件下坚守岗位
特岗教师工作环境的艰苦,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二十名老师的办公室里面只有一台电脑,还不能上网,只能拷贝课件。老师们研修“国培”课程、网上提交作业之类的事情,只能自己想办法。
与柳邕高级中学的教师宿舍相比,坛洛中学的教职工宿舍显得简陋了许多。我和另一位老师合住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我住在客厅,那位老师住一间卧室,另一间卧室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被学校当做临时储物间。因为时常有学校的工作人员来取东西,而我住在客厅毕竟是不太方便的,于是我就在客厅挂了一块很大很长的窗帘,起到遮挡的作用,这样也算有自己的空间,生活起来也方便
得多。
听同事讲,曾经有特岗教师因为环境太差,进校没有几天就离岗辞职了。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我没有动摇。既然选择了,就要脚踏实地做好。
做特岗教师已经四五年了,我觉得特别累。这种累并不是教学压力造成的,而是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造成的。工作日,我必须早晨六点出门,陪学生做早操,接着就是忙碌的一天,晚上直到十一点多学生都睡了,我才可以回宿舍休息。身为班主任,还要随时处理学生在校的各种琐事。比如,学生打架、发生矛盾,肯定会找班主任,不管班主任在哪、正在干什么。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一旦在学校出点状况,班主任要负很大的责任。这种工作强度和工作方式,心理上的疲惫要远远高于身体上的累。做一线教师真的很
辛苦。
我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都不会轻易放弃,我会坚持去做,而且做好。同时,我又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掌声也好荣誉也好,都是顺理成章的。既然我做了老师,家长把孩子交到我手上,肯定是对我有所期待的,我要对得起信任我的家长,要对得起这些学生,也要对得起
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受到了校长和同事的认可。入校不到一年,我便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而且我们班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还获得校级
表扬。
二、学生们的大姐姐
我是一位非常严肃的老师。学生说,我一站上讲台,不用说话就胜似说话。平日里,我很少和学生有说有笑、打打闹闹,表面上看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冷淡,但是事实上,我和学生的关系非常亲密融洽。自习课上,只要我去班里,不论是哪门学科的问题,学生们都会争着
问我。
和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要想成为学生喜欢和尊重的老师,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办法有很多,平时和学生聊天,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平台。2014年9月,我接管初二,开学第一天,当我准备自我介绍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特别活泼的男生说:“朱老师,不用写了,我们都认识你。”我问他们是怎么认识我的,有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您不记得我了,初一的时候,您在我们班讲公开课,我还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就是你获得公开课全校一等奖的那一次。”话音刚落,又有学生站起来:“老师,我早就知道你了,学校升旗仪式的颁奖典礼上,我看见过你,你上台领过奖。”……就这样,班里的学生提前认识了我,即使少数不认识的学生也通过这些学生的话认识了我。我觉得这为我之后开展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都做了很好的铺垫。只有学生了解了自己的老师,才会认可和尊重自己的
老师。
和学生们相处的时间长了,学生们都把我当做大姐姐。每逢过节或者家里摆了酒席,学生都会给我带一份好吃的。我多次告诉他们不要从家给我带东西,但是他们都不听。有的学生给我带东西担心我会训他,便悄悄把东西挂在我宿舍门的把手上,上面还贴着一张纸条:“老师,我知道过节了,您不能回家,就把我妈妈做的好吃的看成自己妈妈做的吧。”累的时候,一想到班里学生们对我的爱,我便又变得兴奋起来,教师工作真是一份累并快乐着的工作。
三、做家校联系的桥梁
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便是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我和我们班学生家长的关系都很融洽。我们这个地方盛产水果,还是中国“香蕉之乡”,家长会不定期给我送水果,香蕉、西瓜,还有甜瓜。有一位家长,令我印象很深。那是在初一的时候,也是我来这个学校不久的事情。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同时跟班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家长打电话质问我,他的小孩在学校怎么是这样的,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他还说:“不是传说中的坛洛中学很好吗?”听到那些话的瞬间,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家长的立场想一下,又可以理解。在许多家长心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属于学校的问题,自己家孩子出了问題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家长,很少能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其实是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教育。
四、在学习中成长
因为我曾经做过两年高中教师,所以来到初中,从教学内容方面上说,觉得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觉得这与我在高级中学时我的师傅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师傅告诉我,教师是个良心活;一位新教师的成长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外界的支持帮助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学习和反思实践。师傅对我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同事需要,我都会和他们分享我的经验心得。我做的课件,我筛选、精选的题目,甚至对学生价值比较高的、含金量比较高的题目,我都会跟同事分享,我不会计较、也不会吝啬这些东西。曾经有位老师参加比赛,赛前我们试听,我觉得他的思路有点儿乱,正好,我自己做了那个课题的课件,于是我就把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那位老师。最后,我的课件帮他获了奖。
其实,作为特岗教师,我们也有很多的难言之隐。比如,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和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消费水平相比,特岗教师的工资就显得单薄了很多。而且,特岗教师的工资是固定的,而不是根据教龄和工作量及时调整的。有时候会觉得,我这点工资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了。
在这几年的特岗教师生涯中,我所有的成长,既有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对我的器重和支持,更离不开同事对我的帮助和理解。我的梦想一直是做一位好老师,一位受学生尊重和喜欢的好老师。特岗教师或许只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小段,但是我会尽心尽力、尽我所能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我的工作。
访谈后记
军人家庭长大的朱艳玲老师看起来有点严肃,还有点儿男孩子气。但是接触起来,访谈的言语间却发现她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细心,班里的孩子有什么反常,她总是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她喜欢和班里的孩子们聊天,在聊天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班里的孩子都把她当成了大姐姐,她也把班里的孩子当成了小弟弟小妹妹。
访谈结束后,诗人汪国真的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便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把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无论多苦多累,她都始终坚持并坚守自己的选择。因为她认为自己适合做教师,只有做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上,她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始终不忘一个教师的使命,她是中国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通过考试进入特岗岗位,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仅因为特岗教师是有编制的,更因为特岗教师仍然是在做老师,我喜欢做老师,喜欢那种帮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高中到初中特岗,从市区学校到农村学校,尽管有一点点心理上的落差,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心灵富足的那种感觉才是最重
要的。
一、艰苦条件下坚守岗位
特岗教师工作环境的艰苦,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二十名老师的办公室里面只有一台电脑,还不能上网,只能拷贝课件。老师们研修“国培”课程、网上提交作业之类的事情,只能自己想办法。
与柳邕高级中学的教师宿舍相比,坛洛中学的教职工宿舍显得简陋了许多。我和另一位老师合住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我住在客厅,那位老师住一间卧室,另一间卧室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被学校当做临时储物间。因为时常有学校的工作人员来取东西,而我住在客厅毕竟是不太方便的,于是我就在客厅挂了一块很大很长的窗帘,起到遮挡的作用,这样也算有自己的空间,生活起来也方便
得多。
听同事讲,曾经有特岗教师因为环境太差,进校没有几天就离岗辞职了。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我没有动摇。既然选择了,就要脚踏实地做好。
做特岗教师已经四五年了,我觉得特别累。这种累并不是教学压力造成的,而是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造成的。工作日,我必须早晨六点出门,陪学生做早操,接着就是忙碌的一天,晚上直到十一点多学生都睡了,我才可以回宿舍休息。身为班主任,还要随时处理学生在校的各种琐事。比如,学生打架、发生矛盾,肯定会找班主任,不管班主任在哪、正在干什么。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一旦在学校出点状况,班主任要负很大的责任。这种工作强度和工作方式,心理上的疲惫要远远高于身体上的累。做一线教师真的很
辛苦。
我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都不会轻易放弃,我会坚持去做,而且做好。同时,我又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掌声也好荣誉也好,都是顺理成章的。既然我做了老师,家长把孩子交到我手上,肯定是对我有所期待的,我要对得起信任我的家长,要对得起这些学生,也要对得起
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受到了校长和同事的认可。入校不到一年,我便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而且我们班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还获得校级
表扬。
二、学生们的大姐姐
我是一位非常严肃的老师。学生说,我一站上讲台,不用说话就胜似说话。平日里,我很少和学生有说有笑、打打闹闹,表面上看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冷淡,但是事实上,我和学生的关系非常亲密融洽。自习课上,只要我去班里,不论是哪门学科的问题,学生们都会争着
问我。
和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要想成为学生喜欢和尊重的老师,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办法有很多,平时和学生聊天,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平台。2014年9月,我接管初二,开学第一天,当我准备自我介绍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特别活泼的男生说:“朱老师,不用写了,我们都认识你。”我问他们是怎么认识我的,有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您不记得我了,初一的时候,您在我们班讲公开课,我还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就是你获得公开课全校一等奖的那一次。”话音刚落,又有学生站起来:“老师,我早就知道你了,学校升旗仪式的颁奖典礼上,我看见过你,你上台领过奖。”……就这样,班里的学生提前认识了我,即使少数不认识的学生也通过这些学生的话认识了我。我觉得这为我之后开展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都做了很好的铺垫。只有学生了解了自己的老师,才会认可和尊重自己的
老师。
和学生们相处的时间长了,学生们都把我当做大姐姐。每逢过节或者家里摆了酒席,学生都会给我带一份好吃的。我多次告诉他们不要从家给我带东西,但是他们都不听。有的学生给我带东西担心我会训他,便悄悄把东西挂在我宿舍门的把手上,上面还贴着一张纸条:“老师,我知道过节了,您不能回家,就把我妈妈做的好吃的看成自己妈妈做的吧。”累的时候,一想到班里学生们对我的爱,我便又变得兴奋起来,教师工作真是一份累并快乐着的工作。
三、做家校联系的桥梁
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便是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我和我们班学生家长的关系都很融洽。我们这个地方盛产水果,还是中国“香蕉之乡”,家长会不定期给我送水果,香蕉、西瓜,还有甜瓜。有一位家长,令我印象很深。那是在初一的时候,也是我来这个学校不久的事情。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同时跟班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家长打电话质问我,他的小孩在学校怎么是这样的,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他还说:“不是传说中的坛洛中学很好吗?”听到那些话的瞬间,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家长的立场想一下,又可以理解。在许多家长心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属于学校的问题,自己家孩子出了问題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家长,很少能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其实是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教育。
四、在学习中成长
因为我曾经做过两年高中教师,所以来到初中,从教学内容方面上说,觉得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觉得这与我在高级中学时我的师傅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师傅告诉我,教师是个良心活;一位新教师的成长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外界的支持帮助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学习和反思实践。师傅对我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同事需要,我都会和他们分享我的经验心得。我做的课件,我筛选、精选的题目,甚至对学生价值比较高的、含金量比较高的题目,我都会跟同事分享,我不会计较、也不会吝啬这些东西。曾经有位老师参加比赛,赛前我们试听,我觉得他的思路有点儿乱,正好,我自己做了那个课题的课件,于是我就把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那位老师。最后,我的课件帮他获了奖。
其实,作为特岗教师,我们也有很多的难言之隐。比如,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和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消费水平相比,特岗教师的工资就显得单薄了很多。而且,特岗教师的工资是固定的,而不是根据教龄和工作量及时调整的。有时候会觉得,我这点工资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了。
在这几年的特岗教师生涯中,我所有的成长,既有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对我的器重和支持,更离不开同事对我的帮助和理解。我的梦想一直是做一位好老师,一位受学生尊重和喜欢的好老师。特岗教师或许只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小段,但是我会尽心尽力、尽我所能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我的工作。
访谈后记
军人家庭长大的朱艳玲老师看起来有点严肃,还有点儿男孩子气。但是接触起来,访谈的言语间却发现她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细心,班里的孩子有什么反常,她总是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她喜欢和班里的孩子们聊天,在聊天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班里的孩子都把她当成了大姐姐,她也把班里的孩子当成了小弟弟小妹妹。
访谈结束后,诗人汪国真的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便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把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无论多苦多累,她都始终坚持并坚守自己的选择。因为她认为自己适合做教师,只有做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上,她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始终不忘一个教师的使命,她是中国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