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指出建立学生自治组织的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自治组织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中处于虚位甚至缺位的状态,面临着自治意识缺乏、保障机制缺少等现实困境,发展大学生自治组织必须从社会、学校和学生多方面来进行改进。在今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治组织,应该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个重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现状
  
  1 “学生自治”问题的产生
  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点明了学生自治的含义,即“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那么,学生为何要形成自治组织呢?陶先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一是为共和国培养具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的需要。“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二是赋予人民自治的能力和机会,使他们自由的欲望可以自己约束。三是养成公民自治的习惯。“共和国要有能自制的国民,也须使做国民的时常练习自治的道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们也就能够自治了。”
  2 国内外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
  陶行知从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了学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民国时期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对传播先进的社会思想,推进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状不无启示。但这一传统并未得到继承和超越,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关注的焦点相应地转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需要以知识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消极影响。这期间,大学生组织过度的、非正常的和极端的发展,不仅未能促进其自身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且严重损害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秩序。物极必反,拨乱反正后,各高校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由校院管辖的学生会取代了学生自治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治并未完全实现。
  学生自治组织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学生自治组织来管理大学甚至是中世纪大学的重要原型之一。随着大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大学的管理模式逐渐固定,大学自治逐渐取代学生自治,大学生自治组织曾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开办,将“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作为办学的根本思想。学术自由就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在学生学习自由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大学生自治组织获得了长足发展,德国大学生率先成立了“学生联盟”(Burschenchaf)。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大学生宪章运动”席卷西方各国,促成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鼎盛时期的到来。其后,各国大学生自治组织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他们所涉及和管理的事务活动不仅包括了学生的非学术性事务,而且还包括成立团体参与部分学术性事务的管理。
  3 建立大学生自治组织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今天这个变革的时代,建立学生自治组织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独立与理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的要求。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20岁左右,生理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青年。也就是说,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或是90年代,相比于上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一个社会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生活条件更为优越,信息更加丰富、竞争也更为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中。深刻的社会变革导致了这些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自立自治品质的欠缺。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全面促进大学生独立自立能力的提高,构建大学生自治组织也许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一个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越强,自我发展的觉悟也就越高,在大学生自治组织中,学生通过自治,培养了自觉成长的觉悟,促使了自身的主动发展。同样,一个人的自我发展目标越明确,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就会越强。在大学生自治组织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自我发展、他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及社会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觉悟必然随之提高,社会责任心和自我负责的精神与意识逐步得到强化和锻炼。在学生自治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社会阅历的增加,将不断塑造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力,使学生逐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自理自立的能力和品质不断修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
  
  与国外成熟的大学生自治组织相比,我国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1 大学生自治组织缺乏主体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存在模式如图1所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将学生看作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教育教导,就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尽管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和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组织逐步发展和建立,但这些组织大多是依附于学校相关部门,如大学生社团组织由高校的校团委领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国高校的学生组织不完全是直接为学生服务,不完全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不完全是学生利益和诉求的代表,不完全参与学生权利,而是学校或教师意志的实践者和落实者,这是束缚我国大学生自治组织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大学生自身缺乏自治意识
  与西方教育方式不同,我国长期以来盛行父母包办代替的教育管理方式。大学生虽已步入成年,但依然习惯于在家依靠父母、在校依靠教师的生活方式。学校、社会和家长也习惯于将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大学生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或是娱乐活动,对自我管理和自治意识较为缺乏。
  3 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缺乏良好的保障机制
  我国的大学生自治组织主要表现为高校的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由高校的校团委领导,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拨款,大多数成员无需缴纳会费,活动费用须申报批准,没有创收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独立的经费来源,没有经费的预算与监督,没有学校资源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大学生自治组织很难真正走向成熟和独立,这是我国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在我国发展大学生自治组织的思考
  
  建立和发展大学生自治组织是一项涉及到观念、组织和措施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努力配合和支持,也需要大学生自身自治意识的树立和自主能力的不断提高。
  1 国家与社会应营造“自治”的文化氛围
  与国外自治、责任的市民文化不同,我国社会并未形成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自治意识。
  大学生生活在学校中,更生活在社会中,在与社会的不断交互作用中成长和发展,社会环境、市民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塑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在社会中建立自我责任、自我管理的自治文化氛围,是大学生自治组织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治文化,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独立、责任、自治等品格养成的隐性文化,从而塑造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自治意识的提高。
  2 高校应支持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将大学生简单地看作受教育者、受管理者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大学生及其影响,将其看作是与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平等的客体之一。尤其是高校应在资金保障、组织和管理方面为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在资金保障上,放宽审批手续和条件,为大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提供支持;在组织上如表2所示,鼓励大学生建立区别于学生会的自己的学生组织,放宽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吸纳学生自治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民主评议会议,听取和尊重学生自治组织代表的意见。学校应认可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合法地位,鼓励他们合法地开展活动。
  3 大学生自身应树立独立自主和自治的理念
  作为学校的重要成员之一,大学生应珍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校务决策。当然这种参与不是随意而不受约束的,而是一种民主意识的体现。同时,大学生应明确参加大学生自治组织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谋求,而是一种管理能力和自觉能力的锻炼。如果无法积极响应学生的需求或是弹性地从事学生权益事宜,那么大学生自治组织就只是“纸上谈兵”,无从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其他文献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构建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3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根据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可以将30年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全面恢复和加紧建
我好久没写阿尔巴尼亚的往事,几年来都没打开这扇记忆之门,但是总觉得这个门里还有几个人物被关在里面,他们经常会在里面敲打着门扇。尤其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一个不着眼的人,是一个从国内被招到阿国的下岗大学生。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个倒霉蛋。娶了一个阿尔巴尼亚的姑娘,后来却被赶出家门。核心情節是他阿尔巴尼亚妻子在他回国时宣布他得SARS(非典)死亡,把他的物品当街烧掉,他到地拉那后进不了家门。这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已经习惯了被人这么提问,你一天写多少字,写多长时间?这是个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说不清楚,能說的就是,只要有可能,就会天天写。写多写少不一定,时间长短也不一定。在过去的半年里,几乎天天都是天不亮就起来写,我就是喜欢写,只是喜欢写。过多的解释会显得矫情,知道有很多人不屑这个,你写那么多干什么,写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确实不想干什么,也知道写多了没什么用。《通往父亲之路》是我一直想写的一
何立千教授出生于1946年,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系教授、应用酶学和发酵技术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应用酶学和发酵技术”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教授、中国农产品储运加工学会理事等职。她十分注重教书育人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女教师”和“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选择做教师,就必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本文仅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近年来师德建设谈几点体会。    一、师德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校。70年变迁、5移校址、数易校名。31年前的1977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被批准升为大学。从此,她置身于改革和开放的大潮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办学姿态,在改革中求索,在开放中发展,迈入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30年的奋斗求索,30年的辛勤耕耘,学校秉承“服务首都,知行并重”的办学传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首都城市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务实
校企合作是华北电力大学的优良传统,是学校主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服务社会、区域及行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人才、智力、信息资源,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准确把握企业发展脉搏,捕捉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和发展学科特色和办学特色,增强了学校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在建设“有特色、高
小说写完以后,我特意去了趟新疆。这天是2017年10月2号,我是趁国庆假期策划这次出游的。从查找线路到最后作出决定只用了一个晚上,而这一天已是九月的最后一天。然后便是用一天的时间准备行李物品,转天的12∶30我已经在乌鲁木齐走下了飞机的弦梯。天气干燥而凉爽,风几乎能跟天上的云朵连在一处。这次的代价有点大,因为是第一次跟团出行,我特意找了个伴儿。从乌鲁木齐到鄯善,从吐鲁番到布尔津,从喀纳斯到天山,北
本刊讯2007年1月11日-12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普及化的首都高等教育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等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论坛就“用什么样的发展观来认识目前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寻找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之间新的平衡点”、“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来衡量目前条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文科中心”)是一个全校性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文科中心设有教学副校长任主任的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文科中心现有实验室24个,包括8个基础平台实验室和16个专业应用实验室,拥有完善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2009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文科综合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