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构建中小学和谐校园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校园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环境、整合各种教育力量这5个方面来探讨中小学和谐校园的构建,以便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校;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0-0056-04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无论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还是在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要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怎样做到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要特别重视以下5个方面的和谐。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构建和谐校园的先决条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只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确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由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于是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升学为本,单一地关注升学率,以考分作为判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事实上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学生在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下被迫起早贪黑,整日忙于沉重的课业,至于爱好、特长、能力、素质等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就连看课外书籍也几乎成为不可能,在这种苦役式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们成了“分数”的奴隶,根本谈不上“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确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掘人的各种潜能,为学生创造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条件。
  2.确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教育应充分认识人的这种独特性,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一般而言,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特殊专长,在某一领域内做出特殊贡献的高级专家。另一类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富有创造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而我们不少学校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片面关注前者而忽略后者,对有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高看一眼,给他们特殊的照顾。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则冷眼相看,把他们当作好学生的“陪读生”,使他们不得不卷进分数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不仅个性潜能得不到发展,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压抑的心理和情绪,导致自暴自弃,误入歧途。这些作法严重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将来成为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初衷。因此,基础教育必须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特长和爱好加以引导,促使个体和谐完美的发展”①,即人才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把是否达到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发展自己,为将来成为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各行各业、各级各类劳动者打好基础。
  3.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21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人仅靠学校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即使知识再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也将是固守一隅、一筹莫展,成为现代“文盲”。然而,受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仍局限于“授人以鱼”,以培养掌握大量现有知识的“人才”为目标,没能真正意识到人类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随着知识信息的增多,“教是为了不教”,“与其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会求知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道理。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发展个性,在接受教育中发掘自身的潜力,为将来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及心理的基础。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是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保障
  
  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剧烈变革,同时各种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又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能否以学生为本,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是各级各类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应该重视的问题。
  1.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然而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许多人在如何正确看待素质教育的问题上仍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现行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考试制度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而削弱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其实,这些观点都没有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发展,必须予以纠正。
  现行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只是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即过重地强调考试的手段、选拔的目的,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② 素质教育正是针对“应试教育”倾向提出来的,它不是对过去教育的否定,而是对“应试教育”倾向的纠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扬弃的发展。考试作为教育的有机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激励、检测、反馈等作用,恰恰是素质教育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同时,素质教育也有必要的考试选拔,主要是看选拔的目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因此,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而是对旧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传统教育中一切有效的、积极的因素,才能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生长点和营养剂。
  2.正确看待本国和他国的基础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冲击。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正确判断和借鉴国外基础教育的经验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直接危害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如,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恰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然而,有些人却认为,国外中小学生不做课外作业,上课时无严明的纪律约束、升学没有严格的考试等,这样的宽松和自由才使学生富有创造精神。这样来学习、借鉴外国的教育经验是很片面的,在向他人学习时,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不要把别人当作问题进行纠正的东西看成经验来学习,更不能照搬照抄。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掉,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的有益经验要与继承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有机结合。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
  
  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本质的、应然的追求。③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人为本,只有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更好地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1.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的主体”的观念,破除“师道尊严”的封建师生观,从思想深处真正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发展中的人、有主体意识的人,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自主、全面、自由的发展。其次,应在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的双向学习、平等交流。摈弃过去那种学生一定不如师的错误观念和只主张学生适应教师的错误做法,在这个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推动 “教学相长”,不失为明智之举。
  2.生生关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在校园内的人际交往蕴涵着许多教育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成效,而这一点却往往被许多人忽视。首先,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本身也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其次,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力,学校应重视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再次,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远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们,基础教育必须重视生生之间存在的这种强大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教育隐性力量。
  3.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关系不可轻视
  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应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而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统一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的凝聚力,共同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另外,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部分,也应该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的人而不是机械的物,工作中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工作得失的一个评判标准。
  
  四、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利保障
  
  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身心的发育等,这些对于人的一生起着基础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学校是育人的摇篮。陶行知先生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它们在育人中以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其管理者的重视。当然,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规范化、多样化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应该着力解决的。
  1.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改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都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虽然学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修亭台、盖新楼、搞绿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却往往使景观只停留在赏心悦目的层次上。因此,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更应该注重在一系列景观的塑建中,让学生体会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求知、求真、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塑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种和谐、宽松的精神文化环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催人奋发进取,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反之,则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不仅不能推动学校发展而且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和腐蚀剂。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要努力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一起抓,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良好性格的铸就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地。④ 在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方面要重视以下两点:一是要注重调动所有校园人(即校园内的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的积极性,创造和传承良好的校风学风;二是既看到丰富学生文体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重要性,又不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忽视高层面精神文化的追求。
  3.校园制度建设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学校的制度建设一直是各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抓的一项工程,但学校在抓制度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要流于教条化和形式化。制度几大本,条款一大堆,却成了“摆设”,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来进行建设,并注重人本管理,即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从根本上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五、整合校内外教育力量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延伸
  
  在对待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现在社会流传着“5 2=0”这样一种说法。意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5天教育,往往被周末离校后2天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抵消。这个在数学中不能成立的算式,寓意深刻地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这成了中小学校不能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1.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但其影响却是长期的、潜在的、深远的,有时甚至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由于一些学生家长教育水平有高有低以及家校沟通的不及时、不深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对此,学校教育不应简单地局限在师生的互动中,还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都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自己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同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是非判断力不够高,使得他们很容易被一些社会丑陋现象、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侵蚀,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内,而应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开展教育,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最大效益,培养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社会的“人”。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整体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又直接对学校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应当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互动落到实处,努力构建系统、灵活、实效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不断促进各教育力量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期实现学生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注释
  ① 崔瑞锋、田东平:《 个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的转变》,《 教育探索》, 2004年第6期,第49页
  ② 崔相录:《 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③ 张应强:《 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第27-28页
  ④ 童学敏:《各校行政管理的细节力》,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作者分别系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吴国良)
其他文献
我们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进行早期诊断,运用复方地龙胶囊治疗.结果不论是症状还是神经传导速度,微循环的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创意河南”不仅意味着河南省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意味着因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而产生的倍增式社会经济效益。河南省发展创意农业,既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将第一产业与第二
小儿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脑性瘫痪其病变静止,不可修复,但其对躯体的影响而致的姿势和运动异常却可以变化。细心的康复护
目的通过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尽早解除神经功能抑制及加速神经功能代偿作用,使大脑皮质沿可塑性发展,最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方法将1998~2002年收治的4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后闭合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5例急性酒精中毒后致闭合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初始时均拟为急性酒精中毒,最后均经颅脑C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报道较少,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目的分析应用椎管引流术治疗伴有脑脊液(CSF)外漏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伴CSF外漏的外伤性SAH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为了有效回答新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中国不断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却离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重金属污染
我科于1996-06~2002-03收治69例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病人,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