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运用替换及对比的方法,从语表、语里、语值三角考察“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法意义,并观察二者在句法、语用上的差异和语法意义的差异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在语法意义上,“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都表现出选择性逻辑,前者属于忍让性选择,有转折意味,通过反驳或否定表达的语值是决心;后者属于择优性选择,通过比较表达的语值是观点或建议。在句法上,“宁可p,也不q”由于表明决心时语气加强,凝固程度提高,可以在句中充当修饰性定语;“与其p,不如q”由于表达观点或建议,可以用“为什么不”转换成疑问句。在语用中,“宁可p,也不q”可以紧缩为“宁可p”;“与其p,不如q”可以紧缩为“不如q”,并且可以起劝说功能。
关键词: 语里 语值 语法意义
引言
关于“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前辈时贤大多将二者归于选择复句,如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等。通常认为二者的差异在于“宁可p,也不q”是择p弃q,而“与其p,不如q”是择q弃p,即二者的所选项的先后位置存在差异。
随着语言的动态发展,学界对“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各自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邵敬敏、周有斌(2003)通过分析p和q所表示的四种语义类型指出该格式的语法意义是“主观择爱性”和“反驳求异性”。邢福义(2001)认为“与其p,不如q”属于择优推断句,具有“择q弃p”的优选关系。不过,李会荣(2008)指出“与其p,不如q”表达了“p不如q”或“q比p好”的语义,只有依靠语境才能知道q最终是否被选择,该句式本身并无实际的选择关系。此外,对“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正负向评价、好坏、利弊角度对p和q语义进行概括性归纳,如王灿龙(2003)、周有斌(2004)和杨江(2006)等。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p和q的語义分析或“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用预设上,笔者窃以为仅从语义或语用某一角度做出归纳,或只谈其中一者的特点,不能很好地说明二者的差异,而且,在语言的动态发展中,“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是否呈现出了新的差异也值得研究。笔者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检索出了包含“宁可p,也不q”的语料871条,包含“与其p,不如q”的语料3108条,在删去变体形式①及只包含一个连词的句子后,采用替换及对比的方法,分别对其中的669条、2709条进行分析归纳。从语义、句法、语用平面,对“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所构成的复句的差异展开对比分析及研究②,并试图通过语法意义特征对两者的句法和语用差异做出解释。
1.语法意义
关于“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法意义,可以从语里、语表、语值三个角度考察。
1.1语表受语里所制约
(1)记者同志走了。我的生意愈发冷清。这时我心里反省道:“我宁可尴尬一世,也不愿意尴尬这一时啊。”(肖克凡《签字售书记》)
(2)安娜每年这时候都四处送那最后留下的几箱梨。与其烂掉,不如送掉。(六六《王贵与安娜》)
从语里来看,例(1)和例(2)都具有选择逻辑关系,因而都用了选择连词,属于选择复句,前者的选择倾向是“尴尬一世”,由“宁可”引出;后者的选择倾向是“送掉”,由“不如”引出。但是这两组连词不能互换。
(3)*与其尴尬这一时,不如尴尬一世啊。
(4)*(安娜每年这时候都四处送那最后留下的几箱梨。)宁可送掉,也不烂掉。
通过替换并且对比例(2)和例(3),可以看出“与其p,不如q”不仅具有选择语义逻辑,而且表示择优性选择③。只有当语里存在择优性选择关系时,才可以用“与其p,不如q”。例(2)中“安娜送梨”是比较“烂掉”和“送掉”之后选择了较优项,因而可以用“与其p,不如q”。例(3)中在“尴尬一时”和“尴尬一世”之间选择后者,明显不是社会常态评价的较优项,故不成立。
通过替换并且对比例(1)和例(4),可以发现“宁可p,也不q”不仅具有选择语义逻辑,而且表示忍让性选择。只有当语里存在忍让性选择关系时,并具有一定的转折含义时,才可以用“宁可p,也不q”。例(1)中,通常认为“尴尬一世”的代价比“尴尬一时”大,结合上文语境,“我”在“反省”之后做出了忍让性选择,并且和社会常态评价不一致,具有转折含义,因而可以用“宁可p,也不q”。例(4)中上文已经提到“安娜送梨”,可见“送掉”不是忍让性的选择,同时不存在转折含义,故不成立。
1.2语表对语里具有反制约作用
(5)宁可轰轰烈烈地去死,也不这样像猪狗一样的活着。
(6)与其这样像猪狗一样的活着,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死。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例(5)和例(6)都是选择“轰轰烈烈地去死”,但由于使用的连词不同,具体的语义逻辑存在一定差异。用“宁可”、“也不”,表明二者都不如意,在做出忍让后选择前者。用“与其”、“不如”,表明通过比较,认为后者是较优项,所以选择后者。可见,在符合事实语义逻辑的基础上,到底采用哪组复句连词还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视角。
1.3语里和语表表达相应的语值
(7)他出了一个难题给娘:“要末,姑爹来信叫我去,否则,我宁可死在乡下,再也不跨徐家的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8)赵刺猬看着赖和尚在那里装醉,知道再说什么都是白费,与其在这里求人,不如回去加紧练兵,等着人家攻击。(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例(7)中“死在乡下”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而“跨徐家的门”意味着回到亲人身边。句中的“他”说出这句话的预设是有人建议他“跨徐家的门”,而“他”反驳这种选择倾向,并做出“宁可死在乡下”这一忍让性选择,语义表达的重点在于表明自己的决心。例(8)中“在这里求人”意味着面对“赖和尚”的不理睬及无法走出困境,“回去加紧练兵”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摆脱困境,在对二者进行比较后,说话人做出了择优性选择,语义表达的重点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2.句法
以各自的语法意义为基础,“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在句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构成的复句能否作修饰性定语及能否转换成疑问句。
2.1作修饰性定语
通常来说,“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所构成的复句独立存在,不作为句法成分构成更复杂的句子。但经过分析语料,笔者发现“宁可p,也不q”有时可以充当定语出现在句中,而“与其p,不如q”没有这种用法。
(9)你明明知道你的朋友在饿着肚子时,却偏偏要恭维他是个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条宁可饿死也不求人的硬汉。(古龙《陆小凤传奇》)
例(9)中“宁可饿死也不求人”作定语修饰“硬汉”,继而受“条”的修饰并作“是”的宾语。这时在“饿死”和“求人”都不是令人满意的选择项时,说话人做出忍让性选择,表明了一种决心。
对于“宁可p,也不q”作修饰性定语的这种用法,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在表明决心时,说话人为了加强语气,缩短了中间的语气停顿,使得“宁可饿死也不求人”作为复句所具有的两层逻辑语义不再明显,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现“硬汉”的性格特点,它的凝固程度得到了提高,修饰性作用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由于“与其p,不如q”用来表达观点或建议,常常以较为舒缓的语气呈现,通常没有这种句法功能。可见,是“宁可p,也不q”表明决心的语值决定了它能做修饰性定语这一句法功能。
2.2转换成疑问句
和“宁可p,也不q”表明决心不同,“与其p,不如q”表达的是一种建议或观点,因此可以转换成疑问句④。如:
(10)本是上马好时节,他俩却不急不躁,要求在球道安装上务求高质量,不盲目追撵进度,“与其将来返工,不如现在做仔细点!”(张卫《你别无选择》)
例(10)中“将来返工”需要花雙倍时间,也可能承担被发现质量不达标后的责骂或其他代价,“现在做仔细点”可能速度比较慢,但是可以省去以后不必要的麻烦,相对而言效率更高。通过比较这二者的利害关系,说话人选择了后者,表达了自己的建议。这种建议也可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为什么不”代替“不如”,可以说“与其将来返工,为什么不现在做仔细点?”。同样,上文中的例(8)也可以转换成“与其在这里求人,为什么不回去加紧练兵?”。可见,是“与其p,不如q”表达观点或建议的语值决定了它能转换成疑问句。
3.语用
从语用上看,“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所构成的复句的差异和各自的语法意义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紧缩方式和劝说等语用功能上。
3.1紧缩方式
在语言使用中,言语交际的双方在编排语言信息时通常会按照由旧到新的顺序,句子的句末成分是语义焦点所在。“与其p,不如q”表达语义焦点在“不如”后所表达的观点或建议。但“宁可p,也不q”的语义焦点不在后一分句,而在“宁可p”所表明的决心。如例(1)“我”所要表达的语义焦点在前一分句“宁可尴尬一世”,例(6)说话人提出的观点在后一分句“还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死”上。可见,“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紧缩方式不尽相同。
(11)康伟业不想把这乱七八糟的一切告诉林珠,他宁可自己承担一切痛苦也不愿意向林珠诉苦,向一个女人诉苦。(池莉《来来往往》)
“宁可p,也不q”可以省去后一句“也不q”,只说“宁可p”。例(11)中的“也不愿意向林珠诉苦”可以从语境中的前文得知,因而该句可以紧缩为“康伟业不想把这乱七八糟的一切告诉林珠,他宁可自己承担一切痛苦”。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逆向论证。如:
(12)她常对我说:“有而不完全,宁可不有。”(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
例(12)中“她”将“也不q”分句要表达的意思前置,并隐藏了“也不”。该句完整的语义是“她常对我说:‘宁可不有,也不有而不完全。’”可见,“宁可p,也不q”的紧缩方式为“宁可p”。再看“与其p,不如q”:
(13)庄大鹏贴着梅桃的脸说,我这回真想通了,与其忍让被人欺负,不如和他拼个鱼死网破。(刘醒龙《菩提醉了》)
“与其p,不如q”可以省去前一句“与其p”,只说“不如q”。例(13)中的“忍让被人欺负”是“庄大鹏”在思考过后给以否定的选择项,根据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准则,这一分句在交际中可以省去,将该句紧缩为“庄大鹏贴着梅桃的脸说,我这回真想通了,不如和他拼个鱼死网破”。
“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紧缩方式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二者的语义焦点位置不同,即语值所在的分句位置不同,前者的语义焦点在“宁可p”分句上的决心,后者的语义焦点在“不如q”分句上的观点或建议。另一方面,这两种不同的紧缩方式也符合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省去对交际另一方分别做出反驳和否定的“也不q”、“与其p”可以最低限度地使别人受损,并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
3.2劝说功能
由于“与其p,不如q”表达的是一种观点或建议,因此在语用上具有劝说功能⑤。“宁可p,也不q”没有这种语用功能。
(14)就拿油库爆炸这件事来讲,各种意见都可以集合在一起,这种角度与官方定性是不一样的,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尊重。你与其拿出很多钱去应酬,去公关,不如真正在人民之中获得尊重。(杨银波《中国的主人》)
例(14)中,说话人通过比较“拿出很多钱去应酬,去公关”和“真正在人民之中获得尊重”,认为后者更重要,因而对“你”进行了劝说。在分析语料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其p,不如q”表现出劝说功能时,前面的主语常以第二人称出现,“宁可p,也不q”的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第二人称,那么“宁可p,也不q”有没有劝说功能呢?
(15)“你知道无论谁若是真正地了解了你,一定就会忍不住要爱上你的,你宁可被人恨,也不愿被人爱,是么?”(古龙《小李飞刀》) 例(15)中对“被人恨”和“被人爱”做出忍让性选择的主体是“你”,说话人只是重复或是根据自身的理解重述“你”的决心。可见,虽然“宁可p,也不q”的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第二人称,但不具有劝说功能。
结语
“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两组虚词构成的复句的差异以语法意义为根基。在语法意义上,“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都表现出选择性逻辑,前者属于忍让性选择,有转折意味,后者属于择优性选择。前者通过反驳或否定,表达的语值是决心,后者通过比较,表达的语值是观点或建议。二者的句法和语用差异可以体现其语法意义的差异,而且,语法意义的差异也可以在句法和语用差异上得到验证。一方面,“宁可p,也不q”由于表明决心,因此可以充当修饰性定语出现在句中,同时由于表明的决心在“宁可p”,因此在语用中可以省去后一分句,紧缩为“宁可p”。另一方面,“与其p,不如q”由于表达观点或建议,因此可以用“为什么不”转换成疑问句,可以在语用中起到劝说功能,同时由于表达的观点或建议在“不如q”,因此在语用中可以省去前一分句,紧缩为“不如q”。
注释:
①本文举例分析的是“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构成的句子,不包括其他变体形式,如“宁肯/宁愿p,也不q”、“宁可p,也(不)要q”、“与其说p,不如说q”等。
②陆俭明、马真(1985)认为虚词的意义不如实词容易被感知,通常进入句子后,或和相关的词进行比较才能看出其语法意义。因此,本文将“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的差异对比研究置于由其所构成的复句中而展开。
③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135.
④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148.
⑤杨江.“与其”句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7.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会荣.“与其p,不如q”格式的语义关系新探[J].语文研究,2008(4).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1999.
[5]宋晖.“宁可”类复句关系归属解[J].语言研究,2012(2).
[6]邵敬敏,周有斌.“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王灿龙.“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M].中国语文,2003(1).
[9]王天佑.取舍主体人称的选择对“与其”句式表达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0]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
[12]杨江.“与其”句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周有斌.可轉换成“宁可B,也不A”的“与其A,不如B”的类型及其他[J].语言研究,2004(4).
关键词: 语里 语值 语法意义
引言
关于“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前辈时贤大多将二者归于选择复句,如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等。通常认为二者的差异在于“宁可p,也不q”是择p弃q,而“与其p,不如q”是择q弃p,即二者的所选项的先后位置存在差异。
随着语言的动态发展,学界对“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各自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邵敬敏、周有斌(2003)通过分析p和q所表示的四种语义类型指出该格式的语法意义是“主观择爱性”和“反驳求异性”。邢福义(2001)认为“与其p,不如q”属于择优推断句,具有“择q弃p”的优选关系。不过,李会荣(2008)指出“与其p,不如q”表达了“p不如q”或“q比p好”的语义,只有依靠语境才能知道q最终是否被选择,该句式本身并无实际的选择关系。此外,对“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正负向评价、好坏、利弊角度对p和q语义进行概括性归纳,如王灿龙(2003)、周有斌(2004)和杨江(2006)等。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p和q的語义分析或“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用预设上,笔者窃以为仅从语义或语用某一角度做出归纳,或只谈其中一者的特点,不能很好地说明二者的差异,而且,在语言的动态发展中,“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是否呈现出了新的差异也值得研究。笔者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检索出了包含“宁可p,也不q”的语料871条,包含“与其p,不如q”的语料3108条,在删去变体形式①及只包含一个连词的句子后,采用替换及对比的方法,分别对其中的669条、2709条进行分析归纳。从语义、句法、语用平面,对“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所构成的复句的差异展开对比分析及研究②,并试图通过语法意义特征对两者的句法和语用差异做出解释。
1.语法意义
关于“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法意义,可以从语里、语表、语值三个角度考察。
1.1语表受语里所制约
(1)记者同志走了。我的生意愈发冷清。这时我心里反省道:“我宁可尴尬一世,也不愿意尴尬这一时啊。”(肖克凡《签字售书记》)
(2)安娜每年这时候都四处送那最后留下的几箱梨。与其烂掉,不如送掉。(六六《王贵与安娜》)
从语里来看,例(1)和例(2)都具有选择逻辑关系,因而都用了选择连词,属于选择复句,前者的选择倾向是“尴尬一世”,由“宁可”引出;后者的选择倾向是“送掉”,由“不如”引出。但是这两组连词不能互换。
(3)*与其尴尬这一时,不如尴尬一世啊。
(4)*(安娜每年这时候都四处送那最后留下的几箱梨。)宁可送掉,也不烂掉。
通过替换并且对比例(2)和例(3),可以看出“与其p,不如q”不仅具有选择语义逻辑,而且表示择优性选择③。只有当语里存在择优性选择关系时,才可以用“与其p,不如q”。例(2)中“安娜送梨”是比较“烂掉”和“送掉”之后选择了较优项,因而可以用“与其p,不如q”。例(3)中在“尴尬一时”和“尴尬一世”之间选择后者,明显不是社会常态评价的较优项,故不成立。
通过替换并且对比例(1)和例(4),可以发现“宁可p,也不q”不仅具有选择语义逻辑,而且表示忍让性选择。只有当语里存在忍让性选择关系时,并具有一定的转折含义时,才可以用“宁可p,也不q”。例(1)中,通常认为“尴尬一世”的代价比“尴尬一时”大,结合上文语境,“我”在“反省”之后做出了忍让性选择,并且和社会常态评价不一致,具有转折含义,因而可以用“宁可p,也不q”。例(4)中上文已经提到“安娜送梨”,可见“送掉”不是忍让性的选择,同时不存在转折含义,故不成立。
1.2语表对语里具有反制约作用
(5)宁可轰轰烈烈地去死,也不这样像猪狗一样的活着。
(6)与其这样像猪狗一样的活着,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死。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例(5)和例(6)都是选择“轰轰烈烈地去死”,但由于使用的连词不同,具体的语义逻辑存在一定差异。用“宁可”、“也不”,表明二者都不如意,在做出忍让后选择前者。用“与其”、“不如”,表明通过比较,认为后者是较优项,所以选择后者。可见,在符合事实语义逻辑的基础上,到底采用哪组复句连词还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视角。
1.3语里和语表表达相应的语值
(7)他出了一个难题给娘:“要末,姑爹来信叫我去,否则,我宁可死在乡下,再也不跨徐家的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8)赵刺猬看着赖和尚在那里装醉,知道再说什么都是白费,与其在这里求人,不如回去加紧练兵,等着人家攻击。(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例(7)中“死在乡下”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而“跨徐家的门”意味着回到亲人身边。句中的“他”说出这句话的预设是有人建议他“跨徐家的门”,而“他”反驳这种选择倾向,并做出“宁可死在乡下”这一忍让性选择,语义表达的重点在于表明自己的决心。例(8)中“在这里求人”意味着面对“赖和尚”的不理睬及无法走出困境,“回去加紧练兵”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摆脱困境,在对二者进行比较后,说话人做出了择优性选择,语义表达的重点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2.句法
以各自的语法意义为基础,“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在句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构成的复句能否作修饰性定语及能否转换成疑问句。
2.1作修饰性定语
通常来说,“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所构成的复句独立存在,不作为句法成分构成更复杂的句子。但经过分析语料,笔者发现“宁可p,也不q”有时可以充当定语出现在句中,而“与其p,不如q”没有这种用法。
(9)你明明知道你的朋友在饿着肚子时,却偏偏要恭维他是个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条宁可饿死也不求人的硬汉。(古龙《陆小凤传奇》)
例(9)中“宁可饿死也不求人”作定语修饰“硬汉”,继而受“条”的修饰并作“是”的宾语。这时在“饿死”和“求人”都不是令人满意的选择项时,说话人做出忍让性选择,表明了一种决心。
对于“宁可p,也不q”作修饰性定语的这种用法,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在表明决心时,说话人为了加强语气,缩短了中间的语气停顿,使得“宁可饿死也不求人”作为复句所具有的两层逻辑语义不再明显,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现“硬汉”的性格特点,它的凝固程度得到了提高,修饰性作用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由于“与其p,不如q”用来表达观点或建议,常常以较为舒缓的语气呈现,通常没有这种句法功能。可见,是“宁可p,也不q”表明决心的语值决定了它能做修饰性定语这一句法功能。
2.2转换成疑问句
和“宁可p,也不q”表明决心不同,“与其p,不如q”表达的是一种建议或观点,因此可以转换成疑问句④。如:
(10)本是上马好时节,他俩却不急不躁,要求在球道安装上务求高质量,不盲目追撵进度,“与其将来返工,不如现在做仔细点!”(张卫《你别无选择》)
例(10)中“将来返工”需要花雙倍时间,也可能承担被发现质量不达标后的责骂或其他代价,“现在做仔细点”可能速度比较慢,但是可以省去以后不必要的麻烦,相对而言效率更高。通过比较这二者的利害关系,说话人选择了后者,表达了自己的建议。这种建议也可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为什么不”代替“不如”,可以说“与其将来返工,为什么不现在做仔细点?”。同样,上文中的例(8)也可以转换成“与其在这里求人,为什么不回去加紧练兵?”。可见,是“与其p,不如q”表达观点或建议的语值决定了它能转换成疑问句。
3.语用
从语用上看,“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所构成的复句的差异和各自的语法意义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紧缩方式和劝说等语用功能上。
3.1紧缩方式
在语言使用中,言语交际的双方在编排语言信息时通常会按照由旧到新的顺序,句子的句末成分是语义焦点所在。“与其p,不如q”表达语义焦点在“不如”后所表达的观点或建议。但“宁可p,也不q”的语义焦点不在后一分句,而在“宁可p”所表明的决心。如例(1)“我”所要表达的语义焦点在前一分句“宁可尴尬一世”,例(6)说话人提出的观点在后一分句“还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死”上。可见,“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紧缩方式不尽相同。
(11)康伟业不想把这乱七八糟的一切告诉林珠,他宁可自己承担一切痛苦也不愿意向林珠诉苦,向一个女人诉苦。(池莉《来来往往》)
“宁可p,也不q”可以省去后一句“也不q”,只说“宁可p”。例(11)中的“也不愿意向林珠诉苦”可以从语境中的前文得知,因而该句可以紧缩为“康伟业不想把这乱七八糟的一切告诉林珠,他宁可自己承担一切痛苦”。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逆向论证。如:
(12)她常对我说:“有而不完全,宁可不有。”(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
例(12)中“她”将“也不q”分句要表达的意思前置,并隐藏了“也不”。该句完整的语义是“她常对我说:‘宁可不有,也不有而不完全。’”可见,“宁可p,也不q”的紧缩方式为“宁可p”。再看“与其p,不如q”:
(13)庄大鹏贴着梅桃的脸说,我这回真想通了,与其忍让被人欺负,不如和他拼个鱼死网破。(刘醒龙《菩提醉了》)
“与其p,不如q”可以省去前一句“与其p”,只说“不如q”。例(13)中的“忍让被人欺负”是“庄大鹏”在思考过后给以否定的选择项,根据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准则,这一分句在交际中可以省去,将该句紧缩为“庄大鹏贴着梅桃的脸说,我这回真想通了,不如和他拼个鱼死网破”。
“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紧缩方式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二者的语义焦点位置不同,即语值所在的分句位置不同,前者的语义焦点在“宁可p”分句上的决心,后者的语义焦点在“不如q”分句上的观点或建议。另一方面,这两种不同的紧缩方式也符合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省去对交际另一方分别做出反驳和否定的“也不q”、“与其p”可以最低限度地使别人受损,并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
3.2劝说功能
由于“与其p,不如q”表达的是一种观点或建议,因此在语用上具有劝说功能⑤。“宁可p,也不q”没有这种语用功能。
(14)就拿油库爆炸这件事来讲,各种意见都可以集合在一起,这种角度与官方定性是不一样的,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尊重。你与其拿出很多钱去应酬,去公关,不如真正在人民之中获得尊重。(杨银波《中国的主人》)
例(14)中,说话人通过比较“拿出很多钱去应酬,去公关”和“真正在人民之中获得尊重”,认为后者更重要,因而对“你”进行了劝说。在分析语料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其p,不如q”表现出劝说功能时,前面的主语常以第二人称出现,“宁可p,也不q”的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第二人称,那么“宁可p,也不q”有没有劝说功能呢?
(15)“你知道无论谁若是真正地了解了你,一定就会忍不住要爱上你的,你宁可被人恨,也不愿被人爱,是么?”(古龙《小李飞刀》) 例(15)中对“被人恨”和“被人爱”做出忍让性选择的主体是“你”,说话人只是重复或是根据自身的理解重述“你”的决心。可见,虽然“宁可p,也不q”的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第二人称,但不具有劝说功能。
结语
“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两组虚词构成的复句的差异以语法意义为根基。在语法意义上,“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都表现出选择性逻辑,前者属于忍让性选择,有转折意味,后者属于择优性选择。前者通过反驳或否定,表达的语值是决心,后者通过比较,表达的语值是观点或建议。二者的句法和语用差异可以体现其语法意义的差异,而且,语法意义的差异也可以在句法和语用差异上得到验证。一方面,“宁可p,也不q”由于表明决心,因此可以充当修饰性定语出现在句中,同时由于表明的决心在“宁可p”,因此在语用中可以省去后一分句,紧缩为“宁可p”。另一方面,“与其p,不如q”由于表达观点或建议,因此可以用“为什么不”转换成疑问句,可以在语用中起到劝说功能,同时由于表达的观点或建议在“不如q”,因此在语用中可以省去前一分句,紧缩为“不如q”。
注释:
①本文举例分析的是“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构成的句子,不包括其他变体形式,如“宁肯/宁愿p,也不q”、“宁可p,也(不)要q”、“与其说p,不如说q”等。
②陆俭明、马真(1985)认为虚词的意义不如实词容易被感知,通常进入句子后,或和相关的词进行比较才能看出其语法意义。因此,本文将“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这两组虚词的差异对比研究置于由其所构成的复句中而展开。
③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135.
④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148.
⑤杨江.“与其”句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7.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会荣.“与其p,不如q”格式的语义关系新探[J].语文研究,2008(4).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1999.
[5]宋晖.“宁可”类复句关系归属解[J].语言研究,2012(2).
[6]邵敬敏,周有斌.“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王灿龙.“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M].中国语文,2003(1).
[9]王天佑.取舍主体人称的选择对“与其”句式表达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0]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
[12]杨江.“与其”句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周有斌.可轉换成“宁可B,也不A”的“与其A,不如B”的类型及其他[J].语言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