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的幸福之舟扬帆掌舵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d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绍永平常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92年,他领着几个村民在南大洋点起第一把炉火,创办前杜村轧钢厂,打起“工业强村”的大旗。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王绍永用140万元将村办小厂转制,并承诺每年向村里捐赠20万元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同时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商海弄潮,锤炼了他的胆魄,从此开始探索“村企共建”之路。
  2010年,他满票当选前杜村党委书记,同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他把5家钢铁企业联合组建为“前杜实业发展集团”。集团安置2800人就业,年创产值80亿元、纳税5亿元。从当村党委书记的那天起,他就不断对前杜新农村建设增加资金投入,从每年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到100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
  前杜村的大农业之路,得益于王绍永做好了科技、组织、规模、市场、产业五篇文章。他与天津农业大学、辽宁草莓研究所、熊岳农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年培育各种蔬菜种苗100万株的育苗组培中心。他首创“双流”模式,把农户的土地流转到亚新种植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流转给棚户,发展万亩连片设施农业。他成立亚新农业设备生产有限公司,与沈阳农学院联合开发钢结构可移动日光温室大棚骨架,年产大棚骨架1万套。他投资修建1万平方米冷储库,装备精品包装、饮品制造、干品制作三条生产线,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
  从2004年开始,每到重阳节,王绍永都要把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观看文艺节目,发放礼品。王绍永对老人如此,对职工也是如此。平时听说谁家有困难,他都要派工会的同志帮助解决;听说职工盖新房,有困难的就送上一万元。工会主席老杨动情地说起一件事:厂里原来有个老职工叫李凤民,从厂里退休几年后,突然得了喉癌。由于家里不宽裕,很快花光了积蓄。在万般无奈之下,想到了王绍永。李凤民的老伴骑车20多里找到厂里。问明情况,王绍永当即拿出2万元给李师傅治病,李师傅的老伴感动得热泪盈眶。王绍永在这块黑土地上用真情演绎了一桩桩、一件件关爱老人、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的感人故事……为改变家乡面貌,王绍永投资改造前杜村,让前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帮助过的村民、大学生有多少,谁也没有准确数据,每次调查都有新的名字和数字产生。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前杜村,每名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每名党员都是先锋模范。在王绍永的模范带动下,前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精气神也足了。如今,前杜村正按照王绍永的设想,一步步梦想成真。在王绍永的眼里,今天前杜村的发展只是一个开端。今天的前杜人已经开始了新的长征——改造文化广场声、光、电设备,开挖100亩水面人工湖,营建立体生态景观;把原有排水水系开挖成人工河道,砌筑石堤石坡,形成水体景观;建设占地60亩室内生态园,建设水上乐园;利用旧村搬迁腾出的1500亩土地,沿人工湖再开发2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楼,建设标准化小学、初中、医院、养老院,探索“互联网+”模式……
  实力、美丽、幸福、希望,几个关键词,反映的是前杜村的中国梦。当然,前杜村的未来不是梦!未来,前杜村将是一个富庶和谐的袖珍小镇,是鱼肥虾壮荷美稻香的北国水乡,是“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的人间天堂!
其他文献
市广播电台与市纪委联合办了一档节目,邀请市直各部门领导做客直播间,现场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按照排名顺序,两周后轮到我们局的领导去电台直播间。局长觉得这事有些棘手,怕出差错丢面子。在局长看来,唯一合适的人就是分管主要业务工作的副局长老杜。老杜听局长讲完情况,略加思索便说:“这不算难事,到时我替你去直播间做客。”局长赞许地拍了拍老杜的肩膀:“你好好熟悉和巩固一下相关业务知识。”  接下来的几天,老
期刊
技校毕业进厂时,他手里的设备是全厂最破最旧的车床,两年后,车床变成了镗床,又过了两年,镗床变成了全厂最好最新的进口数控加工设备。而今,他“掌管”着拥有17台大型精密设备的加工车间。他的操作技能超过了老外培训师,他带出的徒弟数以百计,他创造的加工法成倍地提高工效,在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减速机厂,他的称呼是——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梁伟正在检查设备,准备上夜班,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显示——“厂
期刊
办公室里4个科员,就大明是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聘考过来的,其他3人都是靠关系进来的。  主任在分配工作时,总是偏向那3个有关系的,给大明派的活最多。大明整天像陀螺一样忙碌着,时间长了,心里就有了怨气。  大明也想怠慢,但是主任明着说、暗着提示:“这年头,没有关系的人,就得多干活,不然没好果子吃。”  大明知道主任是在说他,没有吭声,心想:“你们都认为我是一个农村娃出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那我就找找关
期刊
有人说,他在工作上是最不“安分守己”的人,喜欢“折腾”;有人说,他是一个发明家,因为他研发的专利技术让更多人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乐于“传帮带”的好师傅,在单位掀起了创新钻研的热潮。而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一班班长陈润晶这样总结自己——  2015年隆冬的一天上午,丹东地区气温骤降到零下20℃,在国网丹东供电公司66千伏东坎子变电站,十吨的吊车轰鸣着将主变压器的铁芯吊起。这
期刊
1996年,只有24岁的孙爱丽刚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环境卫生管理处得胜清扫所当环卫工。尽管孙爱丽内心十分抵触,但是却无奈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没想到这一“忍”就是20年。  提起自己迈入环卫这个行当时,孙爱丽毫不掩饰地表示,当初是真的不愿意干这个工作——一个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就去当环卫工,怕被邻居、同学看笑话,心里很纠结。但是后来没有办法,为了一份工作,只好硬着头皮上班了。  孙爱丽还记得,第一次扫街
期刊
救死扶伤,是乃仁术,必为良医!胡伟从医30多年,一直工作在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急危重患者多、瘫痪病人多、疑难病患者多的繁忙工作中,三十多年如一日,对患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为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  带着对医生救死扶伤职业的敬仰,胡伟大学一毕业就成为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神经系统疾病疑难病患多,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胡伟深知,必须有深厚的
期刊
1995年,王峥嵘经人介绍与刘振生结婚,走进了老刘家这个“大”家庭。说这个家“大”,是因为老刘家有4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包括80多岁的聋哑人大爷公、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患有癫痫病的大伯哥。后来,她和丈夫又有了两个儿子,从此八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为了生活,丈夫刘振生外出打工,每年只能回家待20多天,王峥嵘就一直和公婆、大爷公、大伯哥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王峥嵘肩上。白
期刊
1991年,王立荣刚到居委会上班,有一天突降大雨,居委会辖区里一个胡同下水道堵塞了,居民找到她,她和卫生员冒着大雨,用一天时间把下水道修好了。第二天,群众给她送来了感谢信。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让王立荣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心里无比欣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2003年,王立荣走上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琐碎事没少,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却更重了。  2005年7月,正当王立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时
期刊
2008年8月,身为汤神庙镇中心小学调研员的孙占华被调到刚刚完成合并的汤神庙镇寄宿制初级中学任校长。摆在他面前的,是8栋低矮破旧的瓦房和杂草丛生、尘土飞扬的操场;学校教学管理粗放,学生学习氛围不浓,有的学生因教学质量差而转学,有的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还有的因跟不上课程而厌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经过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孙占华和同事们确定了奋斗目标:从教师队伍和班子建设抓起,用
期刊
17年前,20岁的丁琳从部队复员被安置到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工作。当领导看到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着“中共党员”时,热情地鼓励丁琳:“你可是我们单位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呀,我们期待你能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上,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丁琳记住了这句话,一直用它鞭策自己,十几年来未曾有丝毫懈怠。  2002年,丁琳服从工作安排到28路车做驾驶员。28路车终点站“阿金沟”地处城市边缘,线路比较长,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