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ai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未来学组织曾在《学无止境》研究报告中强调:“以创新的学习来取代维持性学习”,“以参与性的学习来取代被动式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也十分重视。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合作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学会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并将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小学至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终端,初中教育应积极探索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具有激发、导向、调控、强化的功能。学生自主问题意识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3.系统性原则
  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渠道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信息、问题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取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初中阶段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以其特有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了一切新的教学革命。这种革命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对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上,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值得我们探索。
  1.充分把握学科课程中自身研究的价值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着研究专题进行的。专题的确定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专题本身的社会价值性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学科课程的价值以科学性为基础,以实践性为生命,以趣味性为载体。这就是要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需要,疑点设教,突出教学的针对性;要紧密地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生活,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增强教学的时代性;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语言生动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2.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问题意识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研究专题就是通过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问题的搜索、发现、确立、搜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激发、导向、调控、强化的作用。其中,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
  教师应发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教学的“传授—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启发性、扩展性、现实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而目前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其原因如下:第一,目标障碍。定位于应试,追求标准答案的目标使得学生的思维程式化、刻板化,淡薄了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第二,观点障碍。“满堂讲”、“满堂灌”,抑或演变成形似启发,实为注入式的“满堂问”,导致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第三,信息障碍。信息量不够及信息的无序状态,使得学生分析能力欠佳,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技能问题,缺乏提问的技能,不会提问题,对问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提出的问题偏离中心,词不达意。
  针对以上原因,要培养学习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与趣味性,以内在吸引力促进学生思考发现。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知识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怀疑精神。第三,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新问题情境。教师应善于运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激发学生新问题的产生。第四,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不是?不断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第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或答案,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积极营造学习过程的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十分重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渗透教育目的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主动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使情境教育理论得到充分的贯彻。可以说,从学生开始进行专题研究的那一刻起,就自觉地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丰富的场景与复杂的情绪,情感体验始终伴随学生左右,并且这种情绪由于自主开发性、时空开放性、活动多样性、交流多样性、探究深入性,给学生带来体验的深刻性。应该说,这样一种与情境相伴随的学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营造学习过程的情境,让学生能主动进入角色,情境更能激发问题,促发活动,发挥情境与问题的互动性。情境设计要合情,形象逼真。合情即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有情忘景,有情无景。情境可分为有形的(如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展示情境、活动创新情境)、无形的(如语言描述情境)。同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情境中包含的情感因素,结合教材中情感因素,调动学生中的积极情感。利用教师自身的丰富情感进行情感教育。
  4.积极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表现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指导”,不仅仅是“传授”。因此,我们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对教师提出问题,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教师要切实把教学看做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性研究,如何真正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加强创新,以构建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振兴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摘要: 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素养    当今,广泛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
期刊
笔者在对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三种岗位: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和文员。本文查阅了多家知名的招聘门户网站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吉林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壮大创新型工程科技队伍。本文以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作为范例,以此探讨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方法。
“王老师,今天怎没上网,我想请问一下辣椒苗与土接触的地方断了,这是什么病?”近日,笔者(QQ名:真诚)收到一条QQ网友思思的短信。因该育苗户辣椒播下去不久,目前正是辣椒出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