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兴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达6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农业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25.1%。虽然近几年来,兴国在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民收入偏低、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压力较大。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经济转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需求,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构成的提高,譬如作物品种的改良、种养业习惯的调整和改变、新的生物技术在农村传统种养业领域的推广运用,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使主要针对农户、农村微小企业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新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链、价值链的培育和由此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满足的。
三是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性与其发育成熟度的多层次性,对农村金融服务有了创新性需求。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工商业领域就业的增加、流动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的兼业化,对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都提出了创新的需求。
二、当前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兴国县辖25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县25个乡镇除潋江镇外,其他乡镇共有金融机构网点34个,占全县金融机构网点总量的45.3%。其中,农信社24家,农业银行3家,邮储银行网点7个。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为0.52个,低于全国水平0.72个。2010年,农村人均贷款额为3970元,较城市人均贷款额少1694元;全县农村各项存款余额达22.2亿元,占全县各项存款余额的30%;农村各项贷款余额达23.8亿元,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55%。我县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信贷投入稳步增长。2010年,我县共发放涉农贷款23.8亿元。其中,农信社发放贷款7.3亿元;农业银行发放贷款1.77亿元;邮储银行发放贷款1200万元。
2、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县农信社先后推出了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果园抵押贷款等为主的支农贷款品牌,同时积极开办了农民建房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等农民消费贷款;县农业银行推出了最高额可循环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个贷新产品;邮储银行创新推出了烟农贷款、再就业贷款等产品。
3、信贷结构逐步优化。在有效满足粮食、生猪等传统性、基础性农业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各金融机构立足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烟叶、油茶、制种、花卉苗木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确保了绝大部分支农贷款放得出、投得准、收得回、有效益。其中,县农发行累计向将军红脐橙保鲜、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绿宝米业、小而大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7590万元;县邮储银行则对种养殖户、烟农提供了手续方便快捷的专项贷款资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乡统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产品单一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资金规模与农村需求不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步人“快车道”,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必将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加大,主要表现在农户对期限长、金额大的贷款需求日益突出,个体、私营企业生产性贷款和农村消费、教育等贷款需求加剧。
2、经营模式与支农政策不适应。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产业,支农信贷回报率和收益率仍然较低。从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来看,“扶强”特性依然突出,对中低收入农户和贫困乡村支持不足,还存在“贷大不贷小”、“贷富不贷贫”、“进城不下乡”现象。
3、服务手段与农户需求不适应。当前,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与之相适应。农信社作为支农“主力军”,其服务手段仍然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目前我县信用担保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也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几点思考
2011年是“十二五”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从外部来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以消费为主的发展模式渐占主导,农业自身产业化发展日益壮大,为农村金融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从内部来看,我县农村人力资源丰富,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将逐步“回流”创业。脐橙、油茶、灰鹅等优势产业迅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
1、加强引导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金融支农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协调金融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使金融服务与各项支农项目相对接。二是建立“三农”贷款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用作农业生产所需贷款的担保资金。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明确涉农信贷目标任务,对涉农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奖励,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积极性。
2、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从我县实际来看,90%的乡村干部及农民存在着“脱贫即满、温饱即安”的思想,除少量开发大户、科技示范户以外,绝大多数乡村干部和农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承担风险的意识。因此,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广大农民广泛宣传金融政策、金融常识,使涉农企业和农民了解金融、熟悉金融、认识金融,懂得使用银行资金扩大再生产。同时,强化农户还贷意识和能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客户的信用意识,实现金融部门与涉农企业及农户双赢。
3、加强信贷投入,着力开创农村信贷新格局。一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个私工商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个私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日趋活跃。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忙在家种地,农闲外出经商的“两柄农民”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上升,外向型经济向内地回迁转移的步伐加快,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也纷纷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因此,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调整经营战略,细分市场,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满足这一客户群体的资金需求,缓解农村个体工商户及农村中、小规模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要大力发放消费信贷,促进农民消费。针对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要适时增加消费信贷的比例,积极开发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如婚嫁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农机具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等,满足各阶层的消费需要,引导农民由潜在消费转为即期消费或超前消费,从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三是要大力探索农村信贷服务产品创新。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信贷的实际情况及需求,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大力推广林权、仓单、运单和订单等质产抵押贷款,积极探索推行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土地承包贷款,大型农用设备、农房、荒地和水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扩大有效抵押范围。同时,加大对农村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尝试和引导农村信贷向农田水利、扶贫开发、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能源建设等农村公共事业方面逐步增加投入。
一、农村经济转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需求,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构成的提高,譬如作物品种的改良、种养业习惯的调整和改变、新的生物技术在农村传统种养业领域的推广运用,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使主要针对农户、农村微小企业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新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链、价值链的培育和由此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满足的。
三是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性与其发育成熟度的多层次性,对农村金融服务有了创新性需求。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工商业领域就业的增加、流动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的兼业化,对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都提出了创新的需求。
二、当前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兴国县辖25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县25个乡镇除潋江镇外,其他乡镇共有金融机构网点34个,占全县金融机构网点总量的45.3%。其中,农信社24家,农业银行3家,邮储银行网点7个。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为0.52个,低于全国水平0.72个。2010年,农村人均贷款额为3970元,较城市人均贷款额少1694元;全县农村各项存款余额达22.2亿元,占全县各项存款余额的30%;农村各项贷款余额达23.8亿元,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55%。我县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信贷投入稳步增长。2010年,我县共发放涉农贷款23.8亿元。其中,农信社发放贷款7.3亿元;农业银行发放贷款1.77亿元;邮储银行发放贷款1200万元。
2、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县农信社先后推出了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果园抵押贷款等为主的支农贷款品牌,同时积极开办了农民建房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等农民消费贷款;县农业银行推出了最高额可循环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个贷新产品;邮储银行创新推出了烟农贷款、再就业贷款等产品。
3、信贷结构逐步优化。在有效满足粮食、生猪等传统性、基础性农业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各金融机构立足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烟叶、油茶、制种、花卉苗木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确保了绝大部分支农贷款放得出、投得准、收得回、有效益。其中,县农发行累计向将军红脐橙保鲜、国兴集团百丈泉食品、绿宝米业、小而大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7590万元;县邮储银行则对种养殖户、烟农提供了手续方便快捷的专项贷款资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乡统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产品单一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资金规模与农村需求不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步人“快车道”,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必将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加大,主要表现在农户对期限长、金额大的贷款需求日益突出,个体、私营企业生产性贷款和农村消费、教育等贷款需求加剧。
2、经营模式与支农政策不适应。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产业,支农信贷回报率和收益率仍然较低。从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来看,“扶强”特性依然突出,对中低收入农户和贫困乡村支持不足,还存在“贷大不贷小”、“贷富不贷贫”、“进城不下乡”现象。
3、服务手段与农户需求不适应。当前,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与之相适应。农信社作为支农“主力军”,其服务手段仍然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目前我县信用担保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也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几点思考
2011年是“十二五”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从外部来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以消费为主的发展模式渐占主导,农业自身产业化发展日益壮大,为农村金融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从内部来看,我县农村人力资源丰富,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将逐步“回流”创业。脐橙、油茶、灰鹅等优势产业迅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
1、加强引导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金融支农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协调金融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使金融服务与各项支农项目相对接。二是建立“三农”贷款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用作农业生产所需贷款的担保资金。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明确涉农信贷目标任务,对涉农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奖励,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积极性。
2、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从我县实际来看,90%的乡村干部及农民存在着“脱贫即满、温饱即安”的思想,除少量开发大户、科技示范户以外,绝大多数乡村干部和农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承担风险的意识。因此,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广大农民广泛宣传金融政策、金融常识,使涉农企业和农民了解金融、熟悉金融、认识金融,懂得使用银行资金扩大再生产。同时,强化农户还贷意识和能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客户的信用意识,实现金融部门与涉农企业及农户双赢。
3、加强信贷投入,着力开创农村信贷新格局。一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个私工商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个私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日趋活跃。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忙在家种地,农闲外出经商的“两柄农民”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上升,外向型经济向内地回迁转移的步伐加快,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也纷纷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因此,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调整经营战略,细分市场,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满足这一客户群体的资金需求,缓解农村个体工商户及农村中、小规模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要大力发放消费信贷,促进农民消费。针对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要适时增加消费信贷的比例,积极开发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如婚嫁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农机具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等,满足各阶层的消费需要,引导农民由潜在消费转为即期消费或超前消费,从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三是要大力探索农村信贷服务产品创新。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信贷的实际情况及需求,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大力推广林权、仓单、运单和订单等质产抵押贷款,积极探索推行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土地承包贷款,大型农用设备、农房、荒地和水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扩大有效抵押范围。同时,加大对农村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尝试和引导农村信贷向农田水利、扶贫开发、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能源建设等农村公共事业方面逐步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