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孝”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关键词:孝 本义 引申义
  近年来,人们从文化角度对孝文化研究的很多,从道德方面对孝道进行的研究也比比皆是,但从文字角度对“孝”进行的研究却很少。
  对于“孝”的本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善事父母;祭祀鬼神、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这些研究,都对“孝”的本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给人们研究“孝”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但上述研究尚存在一些理论依据的不足。而对于“孝”的引申义,则尚未见到相关研究。因此,如果能以各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有关“孝”的材料进行再整理和分析,应该可以对“孝”的本义提出更科学的解释。同时,以本义为起点,对“孝”的常用义项的引申脉络进行梳理,更可以加深对中国孝文化的理解。
  一、“孝”的本义
  学术界对于“孝”的本义存在很大争议,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认为“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古代字书大多支持这一观点。东汉许慎《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善父母为孝。”今人徐中舒《汉语大字典》:“金文‘孝’字上部象戴发伛偻的老人,下面是‘子’搀扶着老人。”
  第二,认为“孝”的本义是“祭祀鬼神,尊祖敬宗”。查昌国《西周“孝”义初探》:孝的对象——先祖考妣是死去的人。[1](P22~27)舒大刚《中华孝道文化》:“‘孝’字上部象尸,下部象行礼之孝子。”[3](P209)焦国成、赵艳霞《“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是‘孝’的本义。”[6]
  第三,认为“孝”的本义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如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4]。
  上述三种观点都提出了各自的依据,但都不完善。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要确定“孝”的本义,一方面应考察“孝”的字形,另一方面要考察“孝”在文献中的用法。
  “孝”最早的字形见于金文,这个字形的下半部分,学界是没有分歧的,都认为是“子”,但对于上半部分字形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上述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孝”的上半部分 “耂”究竟指代在世的父母还是已经去世的先祖考妣。如果“耂”指代在世的父母,那么,分析“孝”的整个字形,其意义应当是“善事父母”;但如果上面的“耂”指代已经去世的先祖考妣,则第二种观点更为可信。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查考文献来解决。
  对西周到清代所见关于“孝”的语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善事父母”这一义项最早用例见于战国,因此,虽然《尔雅》和《说文》这两部字典都解释“孝”为“善事父母”,但是这一界定是西汉人对“孝”的看法[6],“孝”的本义不可能是“善事父母”。
  西周、春秋时期,“孝”的对象都是已经去世的父母,查昌国《西周“孝”义试探》[1](P22~27)中充分论证了西周时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那么,对于先祖考妣如何“孝”呢?
  《书·康诰》:“享明乃服命。”江声集注音疏:“享,祭祀也。”《尔雅》:“享,孝也。”“享”的语义是“孝”,既然“享”的语义是“祭祀”,“孝”的语义也应该是“祭祀”,那么“孝”和通常理解的祭祀是怎样的关系呢?
  西周时祭祀的对象主要有天神、地祇、人鬼。《周礼·大司乐》:“以祀天神”“以祭地祇”“以祭山川”“以享先妣”“以享先祖”。简言之就是对天用“祀”,对地用“祭”,对死去先祖考妣用“享”。“祀”“祭”“享”“孝”虽然都有“祭祀”之义,但只有祭祀的对象是先祖考妣时,才称祭祀为“孝”,“孝”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
  在后代文献中我们很难找到“孝”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义的用例。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整句话虽然指的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就“孝”这个字而言,“孝”指“孝顺”,因此“孝”的本义不可能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
  二、“孝”的引申义及引申过程
  通过对《仪礼》《说文解字》《三国志》《全唐文》等西周到清代的十余部著作中有关“孝”的语句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孝”有以下引申义:①善事父母;②蓄养、保育;③一切美德之通称;④孝顺的人;⑤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如“居丧、守孝、居丧”。
  上述义项是如何引申出来的呢?
  (一)祭祀先祖考妣——善事父母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人们对“孝”的理解。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从以往的凡事敬畏上帝,祭祀鬼神,到开始相信人自己的力量。当人们对鬼神开始怀疑时,祭祀鬼神就很困难了。
  在政治上,宗法制的解体导致父权的加强,人们对父母更加敬畏。肖群忠在《孝与中国文化》中认为:“父权提高以后,相应地先祖的地位就要受到一定的排斥。”[2](P26)   在文化上,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开始对生命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子女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的生命来自先祖,固然要对死去的父母进行祭祀,也需要对在世的父母进行赡养。
  从家庭结构来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段话说明当时的经济是个体自然经济,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母子女,父母会渐渐老去,赡养年老父母的责任自然落在了子女的身上。这种家庭结构要求子女善事年老父母。因此和祭祀考妣相比,赡养年老的健在父母更为重要。
  综合上述因素,“孝”的对象就由“先祖考妣”转移到了“在世父母”;对先祖考妣的“孝”是祭祀;相应地,对在世父母的“孝”就是“善事父母”,“孝”就引申出了“善事父母”之义。如《孟子·梁惠王下》:“申之以孝悌之义。”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墨子》:“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善事父母”这个义项经过儒家的发扬,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将孝的对象扩大到长辈。不仅战国时“孝”有“善事父母”之义,以后历代的“孝”都有“善事父母”之义。《搜神记》:“李信,陈留信义人也。为人道孝,善事父母。”《敦煌变文》:“不孝父母,恒乖色养之恩;不敬君王,违背人臣之礼。”
  (二)善事父母——畜养,保育
  “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赡养父母,因此,战国时,“孝”由“善事父母”引申出了更加具体的“畜养保育”义。《礼记·祭统》:“孝者,畜也。”《曾子·制言上》:“老者,孝焉。”阮元注:“孝,畜也,老者畜养之。”“畜”的意思就是“养”。但从三国魏开始,就不见“孝”是“畜养保育”的用例了。
  (三)善事父母——一切善德之通称
  “善事父母”这一行为是善德的一种。战国时,“孝”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名词“一切道德的总称”。《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里的“孝”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是一切道德的总和。《经义述闻·通说上·孝》王引之按:“尔雅:善父母为孝。推而言之,则为善德之通称。”但这一义项仅在战国到秦汉时期使用,汉以后就未见其用例了。
  (四)善事父母——有孝德的人,孝顺的人
  “善事父母”的行为主体是子女,因此,“孝”又由“善事父母”引申出了名词“孝顺的人”。“孝顺的人”这一义项产生于战国。《诗经·大雅·卷阿》:“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这里的“孝”意思是“孝顺的人”。“察孝举”“举孝廉”中的“孝”的意思就是“孝顺的人”。《王安石集》:“司马晋时有许孜者,东阳人也,德行高,察孝廉不起,老于家,其子曰生,亦有至性焉。”自宋代以后,在元明清的文献中没有发现“孝”的意思是“有孝德的人,孝顺的人”。
  (五)善事父母——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礼记·祭统》:“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所以“孝”既要养育在世的父母,又要为刚过世的父母居丧,因此“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了“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这一义项始于魏晋南北朝,并一直沿用到当代。
  居丧,也称守孝,是在人死时或刚死不久举行的与死者丧礼相关的活动,用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其行为主体是儿女亲属。《东周列国志》:“亚孝闻之,怒曰:大嫂死,为叔不来守孝,已不成人,又饮酒吹萧,整成咁快活!”《金瓶梅》:“吴月娘等不免伴夫灵守孝。”这里的“孝”都是“守孝”,是丧者家庭都该遵守的礼俗。
  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也被称为“孝”,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因为当时谢玄正居丧,因此称谢玄为“谢孝”,这里的“孝”就是“居丧的人”。
  平时的一些物品只要是用在丧事活动中就要带上“孝”字,“孝”又引申出了“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如“孝堂”“孝帐”。《型世言》:“贵梅自守着孝堂,哭哭啼啼,哪里来管他。”《金瓶梅》:“崔本专管付孝帐。”
  综上所述,“孝”的义项由本义“祭祀”一步步引申如下:
  “孝”的本义是“祭祀”,是宗子供奉先祖或考妣的行为,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主体由宗子扩大为所有的子女,行为对象由先祖考妣转为在世的父母时,这种行为就成为所有子女对在世父母的供奉,“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义项。
  “善事父母”这一行为中心是善待,对象是父母,而有效地完成这一行为的主体是子女;因此,当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表示行为的动词就变成了表示行为者的名词,“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之义。
  “善事父母”是一种家庭美德,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时,就造成了词义的扩大,由“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
  “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
  “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的义项。
  总的来说,“孝”在词义演变过程中既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也有词义转移。
  三、结语
  通过对“孝”的释义,发现“孝”的本义是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引申义分别是:①善事父母;②蓄养,保育;③一切美德之通称;④孝顺的人;⑤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孝”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这一义项,并经过儒家的发扬,成为“孝”的主要义项,使用时间最久,从战国到当代一直在使用。以此为基础,通过义素的增减,引申出“蓄养,保育”“一切美德之通称”“孝顺的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等义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语义分析的古汉语连词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40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查昌国.西周“孝”义试探[J].中国史研究,1993,(2).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万本根,陈德述.中华孝道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1.
  [4]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字的文化阐释
  [J].青海社会科学,1994,(3).
  [5]矫海霞.孝道研究综述[J].学术月刊,2002,(2).
  [6]焦国成,赵艳霞.“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J].齐鲁学
  刊,2012,(1).
  (薛蓓 江苏常熟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
其他文献
我注视你,纵然黑夜孤寂而我有温柔的疯狂我是金色落叶敲打在你的窗上
<正> 我国自80年代以来才开始对品种稳定性进行研究。大都利用Eberhart和R ussell模式,但由于流计方法较复杂,很多人就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最近俞世蓉等人在研究江苏省麦类作物
嫩枝扦插繁殖李树自根苗,既能省工、省时,又可缩短育苗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长10—20cm、粗0.2—0.3cm的半木质化李树嫩枝,基部利用萘乙酸250ppm浸泡1 h或1000pp
为了研究降低香港高层混凝土建筑物室内 2 2 2 Rn和 2 2 0 Rn水平的新方法——墙体减压法 ,香港大学建造了一个专用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墙体内的孔洞 ,用抽气法 (降低墙体内的压力 )将墙体中的 2 2 2 Rn和 2 2 0 Rn排走 ,从而可以减少 2 2 2 Rn和 2 2 0 Rn从内墙表面的析出。用吸收体法测 2 2 0 Rn剂量计测量了内墙表面的 2 2 0 Rn析出率随墙体中
通过对青藏高原藏羊主产区的28只藏羊肉品的维生素含量、重金属含量及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藏羊肉中维生素K含量极显著地高于小尾寒羊和陶赛特羊&#215;半
以生石灰、熟石灰、小麦秸、莜麦秸、玉米秸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石灰处理秸秆碱剂量的优选试验.结果表明:①8% 熟石灰为效果相对最好、最经济的剂量,可使小麦秸、莜麦秸、玉米
期刊
无角陶赛特公羊杂交藏系母羊3 500只,受胎率为87%,产羔2 955只,羔羊繁活率为75%;藏羊繁活率为80%.陶&#215;藏F1的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重比同龄藏系羊羔羊分别高8.15%、4.76
绵、山羊的胚胎移植技术目前在部分养羊省区的养羊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加快良种繁殖、育种进展、提高优良种羊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超数排卵是胚胎移植生产中的
河北盐碱地面积较大,开发利用不充分,尤其是盐碱地造林发展缓慢。本文通过试验证实沙柳(Salix mongolica Sivzev)具有抗0.3%~0.4%盐碱能力,比旱柳(S.matsudana Koidz)、垂柳(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