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的南阳人范蠡,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实业家。被后人称作“商圣”。司马迁评价范蠡辞官经商后的表现有这样一段话:“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史记·货殖列传》)。
仔细研读司马迁这段话,笔者认为,范蠡不仅是商圣,也是慈善鼻祖。
鼻祖者,始祖也。说范蠡是“中华慈善鼻祖”,理由如下:
时间最早
范蠡大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453年左右。一生大体分三个阶段,18岁之前,在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出生、学习、成长;18岁左右跟着宛邑令文种到了越国(今浙江诸暨绍兴一带)发展,辅佐勾践取得了兴越灭吴的历史性胜利。43岁左右,跑到齐国陶地(今山东陶山)经商致富,寿终正寝。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一致”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60年左右,离今年将近2500年了。范蠡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位富翁把自己的金钱三次“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贡献最大
范蠡在陶地(今山东省西南部),规模经营五畜产业、组织货物交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三次达到了“千金”资产的水平。那个时代,是以贵重的黄金作为“符号”衡量资产的。“千金”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范蠡不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是“巨万富翁”!每一次达到千金后,他就把它捐赠给当地的劳苦大众,然后自己再干。三次这样做,捐赠三千金,数额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范蠡之前、同代、之后一直到今日,还没有哪一个富翁,像范蠡这样慷慨倾囊的。
动机最纯
范蠡之所以能够“三散千金”,毫不犹豫,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他经商,并不是以取得巨额私利为目的,他什利取其一,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治国能够成功,致富也能成功,干什么都能成功。“三散千金”不图回报,是证明自己可以取得成功的一种方式。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传播致富门道。
《史记》注释中记有这么一件事:鲁国有个穷士,名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听说陶朱公富,往而问其术,范蠡毫无保留地告诉他,饲养母畜可以速富,并赠与他启动资金。猗顿听其言,大畜雌性牛羊,十年时间,息不可计,资产可与王公相比,驰名天下。由这个典型事例可以看出,范蠡助人的动机很纯。
大诗人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笔者认为可能是受到范蠡行为的启示才写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达到李白诗句意境中的人,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的人,可以说只有范蠡一人。
评价最高
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简述了范蠡的致富业绩后,赞颂范蠡千金散尽的慈善行为,用“富好行其德”盖棺论定范蠡,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是其他历史人物所没有的。司马迁还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三徙,是指范蠡轉换了三个地方生存与发展。成名于天下,可能是指他兴越灭吴、富甲天下、富好行其德三件事扬名天下。笔者认为,前面两项,固然可以扬名,但“富好行其德”则是最重要最可以扬名的。因为从古至今,这样的善人太少,贫交昆弟,劳苦大众用“口碑”赞颂范蠡,是很自然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也是能够流传最广最久的。范蠡被历代商家自觉地当“财神爷”敬,这种历史评价应该说也是最高的,其他人甚至连帝王也没有得到的。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肯定地说,范蠡是中华慈善鼻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对“为富不仁”现象越来越不满意的时候,认真研究、学习、宣扬范蠡“富行其德”的慈善思想和业绩,很有现实意义。建议慈善机构把“中华慈善鼻祖——范蠡”的“品牌”打响,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戴军
仔细研读司马迁这段话,笔者认为,范蠡不仅是商圣,也是慈善鼻祖。
鼻祖者,始祖也。说范蠡是“中华慈善鼻祖”,理由如下:
时间最早
范蠡大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453年左右。一生大体分三个阶段,18岁之前,在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出生、学习、成长;18岁左右跟着宛邑令文种到了越国(今浙江诸暨绍兴一带)发展,辅佐勾践取得了兴越灭吴的历史性胜利。43岁左右,跑到齐国陶地(今山东陶山)经商致富,寿终正寝。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一致”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60年左右,离今年将近2500年了。范蠡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位富翁把自己的金钱三次“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贡献最大
范蠡在陶地(今山东省西南部),规模经营五畜产业、组织货物交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三次达到了“千金”资产的水平。那个时代,是以贵重的黄金作为“符号”衡量资产的。“千金”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范蠡不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是“巨万富翁”!每一次达到千金后,他就把它捐赠给当地的劳苦大众,然后自己再干。三次这样做,捐赠三千金,数额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范蠡之前、同代、之后一直到今日,还没有哪一个富翁,像范蠡这样慷慨倾囊的。
动机最纯
范蠡之所以能够“三散千金”,毫不犹豫,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他经商,并不是以取得巨额私利为目的,他什利取其一,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治国能够成功,致富也能成功,干什么都能成功。“三散千金”不图回报,是证明自己可以取得成功的一种方式。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传播致富门道。
《史记》注释中记有这么一件事:鲁国有个穷士,名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听说陶朱公富,往而问其术,范蠡毫无保留地告诉他,饲养母畜可以速富,并赠与他启动资金。猗顿听其言,大畜雌性牛羊,十年时间,息不可计,资产可与王公相比,驰名天下。由这个典型事例可以看出,范蠡助人的动机很纯。
大诗人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笔者认为可能是受到范蠡行为的启示才写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达到李白诗句意境中的人,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的人,可以说只有范蠡一人。
评价最高
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简述了范蠡的致富业绩后,赞颂范蠡千金散尽的慈善行为,用“富好行其德”盖棺论定范蠡,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是其他历史人物所没有的。司马迁还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三徙,是指范蠡轉换了三个地方生存与发展。成名于天下,可能是指他兴越灭吴、富甲天下、富好行其德三件事扬名天下。笔者认为,前面两项,固然可以扬名,但“富好行其德”则是最重要最可以扬名的。因为从古至今,这样的善人太少,贫交昆弟,劳苦大众用“口碑”赞颂范蠡,是很自然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也是能够流传最广最久的。范蠡被历代商家自觉地当“财神爷”敬,这种历史评价应该说也是最高的,其他人甚至连帝王也没有得到的。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肯定地说,范蠡是中华慈善鼻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对“为富不仁”现象越来越不满意的时候,认真研究、学习、宣扬范蠡“富行其德”的慈善思想和业绩,很有现实意义。建议慈善机构把“中华慈善鼻祖——范蠡”的“品牌”打响,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