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的乐施会模式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peng1986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如何开展灾后救援,成为世人关注焦点。《中国周刊》就紧急救援对乐施会中国项目副总监李念先进行了采访。
  《中国周刊》:很多人认为紧急救援是国家机构的事情,为什么乐施会会开展紧急救援这个项目?乐施会紧急救援项目的原则、方针、理念是什么?
  


  李念先:紧急救援的责任主要在于国家政府。不过,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出于人道主义的关爱,民间组织亦有责任和义务在救灾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政府救灾的补充。民间组织的优势是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和国际人道救援经验,在救灾中可以发挥补充政府甚至具探索性尝试、倡导的积极作用。
  乐施会紧急救援项目的目标是回应受灾弱势人群的迫切需要。过程中重视如下原则:受灾人群的知情和参与,弱势群体、女性灾民及多元文化的特殊需求,及时高效,问责性,公开透明,遵守国际人道救援原则等。
  《中国周刊》:乐施会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紧急灾情?怎么核对灾害的受损程度?
  李念先:发生灾害后,乐施会人员会第一时间从不同渠道了解灾情及各方的救援信息。例如:查看政府公布的信息、媒体报道的信息、民间救援机构在网络上分享的信息;向发生灾害当地的合作伙伴查询、了解;安排人员到灾害现场实地了解及评估灾情。
  在灾区评估灾情时,乐施会人员会参考我们的灾情评估指引,按灾区不同情况,灵活应用指引评估灾民的粮食与生计、住所、供水、厕所、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的情况。评估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向当地乡镇政府、村两委了解,访谈受灾群众(尤其弱势人群、妇女)等。评估过程中会特别关注偏远、可能媒体报道较少的受灾社区的情况。
  《中国周刊》:面对2016年的洪涝灾害,乐施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灾害发生地的民间组织一起合作,共同救灾,乐施会和当地的公益机构合作救灾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念先:乐施会和民间组织一起合作共同救灾,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
  当地的这些民间组织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发展和灾后救援经验,对当地情况也很了解,能够迅速专业的做出救援响应,回应受灾害影响人群的迫切需求。
  这些公益机构大部分都参加过乐施会的人道救援培训,能够确保救灾符合乐施会的救援理念、原则、程序和手法。通过与这些公益机构合作开展救援与重建工作,有助不断提高民间组织执行灾害管理项目的能力和救灾专业性。这些公益机构都有比较丰富的志愿者资源,能为救援提供合适的、足够的人力资源。
  乐施会非常荣幸能与这些公益机构合作,并感谢他们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共同发挥社会力量,支持受灾群众。
  《中国周刊》:乐施会人道救援工作都在哪些省份展开?选择这些省份以什么为标准?
  李念先:乐施会的资金绝大部分(97%)来自于香港老百姓的捐款。我们会把有限的资金使用于受灾严重、贫困、及灾后得到外界支援较少的灾民。我们特别关注西部贫困、灾害频繁、及乐施会多年来有长期农村发展项目的工作省份,如: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贵州和广西。不过,在这些工作省份以外的省份,如果发生特别严重灾害,灾民的需求急切,乐施会也会视乎我们的资源考虑响应。例如,今年我们有在湖南省开展针对洪灾的救援工作。
  《中国周刊》:干旱并不像其他灾害一样显得异常紧急,关于旱灾乐施会有哪些独到的经验分享?
  李念先:在评估旱灾灾情时,一般我们会了解受灾影响群众的人畜饮水状况、水源的距离、水质是否合适饮用、因旱而导致的农作物失收情况、粮食短缺情况、社区卫生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乐施会对灾民的支持包括:提供应急的饮用及生活用水、提供水质过滤设施、从较远的水源地运输饮用水给村民、提供粮食支持等。
  预防、减低旱灾的影响也是乐施会的关注点,例如:在乐施会的农村长期发展项目中,会在容易干旱地区修建储水设施、与村民共同探索一些抗旱的种植方法等。
  《中国周刊》:中国政府的灾害救援制度在逐步完善,乐施会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念先:乐施会与其他社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探索、尝试、并建议完善的作用。近年,政府的灾害救援制度正逐步完善,期望政府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防灾减灾的工作;并在救灾的过程中多参考国际社会有关人道救援的标准及经验。
其他文献
赵乐静,哲学博士,教授,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公安部消防局特约研究员。云南省法学会生态法学研究会会长,云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委员。    历史地看,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贻害深重。处理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
期刊
闯入尼汝,便是闯入一个人间天堂。这个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几乎与世隔绝的奇幻幽美之地,有着莽莽的原始森林、潺潺的清溪流涧、斑斓的高山草甸、如镜的冰蚀湖泊……神秘的藏族村寨藏于漫山遍野的红绿之间,神山、圣湖、牧场,自然地造就了一个村子的传说。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申遗专家吉姆·桑塞尔把尼汝誉为“世界第一村”!尼汝的奥秘,在一朵路边野花的绽放中、在一朵天空流云的悠游中、在一缕山间清风的吹拂中、在一涧
期刊
二十年以前的北京,鸟类比较单一,大型的候鸟迁徙会绕开北京飞往别的湿地中转。在“东亚一澳大利亚西”迁徙通道上,北京,这条迁徙通道上的咽喉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小水洼的巨变  据了解,冬季要迁徙至南方较暖地区越冬的候鸟,每年11月至1月,它们会集中飞越北京上空。待来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这些候鸟会再次北上,途经北京,飞往繁殖地。在经停北京期间,大批候鸟会停留在北京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地的滩涂湿地中,休息
期刊
在响古箐的猴群中,有几个“老男人们”,也就是猴群中年龄比较大的雄性成年猴,分别是:“单疤”“联合国”“大个子”“白脸”,他们四个在2009年左右就在展示猴群中,是猴群中年龄最长的几个公猴。从单身到建立家庭,从鼎盛到衰落,甚至又到单身,经历了起起伏伏的生命历程,浓缩了滇金丝猴公猴的一生宿命。  “大个子”不是响古箐里第一个有家庭的主雄,却拥有了最幸福的家庭。在“大个子”最强大的时候它有五个妻子,现如
期刊
幼时与玩伴或在祠堂嬉戏,或坐下聆听守护祠堂的老人讲述祖辈的荣耀,成年后或外出谋生逢喜事回乡坐在祠堂里与亲朋宴饮,或留在汝城遇重事同族亲在祠堂里相商。年老时,或祈盼回乡祭祖在祠堂里寄托乡愁,或灯枯时在祠堂兴后事宣告归去。无论孩提,还是暮年,汝城古祠堂皆与汝城人紧密相关。  汝城县地处湘赣粤三省交界地,被誉为“中国古祠堂文化之乡”,保留着710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包括为纪念监察御史范辂的绣衣
期刊
他是画家,少年成名,但“不务正业”;收入颇丰,但大都投入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站里;生长在北京,却偏偏喜欢长年扎在乡野山村。从画室到旷野,李理的人生在自然与水墨艺术的交织中,演绎出精彩与不凡。画中的野兽  一头长发,衬着晒得微黑的圆脸,将疲惫挂在眼下。趁着春节前的这一个月假期,李理忙着搬家,各种打包、装车,他觉得比他在山里巡护还要累。而这个难得的假期之外,35岁的李理常常不着家,在野外的各種巡护和救助成
期刊
蔡树庵,一个自然村,位于河北省保定与张家口交界的涞水县九龙镇境内,此处因有明长城遗址而为人所知。  每年玉米成熟的季节,这个偏僻美丽的小山村每天傍晚都能听到震耳的锣鼓及敲击脸盆的声音,这不是庆丰收或者演节目,而是村民在驱赶下山猎食庄稼的野猪,和野猪展开的迷魂大战。  由于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生态好转,蔡树庵树木越来越茂密,加上枪支被禁,野山羊、狍子、獾、野鸡、野兔、松鼠、狐狸等动物越来越多,但最
期刊
2012年7月的一个晚上,一只虚弱的黑鹳躺倒在北京房山十渡大沙地附近,附近村民的救助电话打到了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和队员们赶到现场后发现,黑鹳状况很不好,头一只耷拉着,不能站立。进一步检查后,他们得出,这是一只亚成体黑鹳,刚刚学会飞翔,没有明显外伤,体重比一般黑鹳轻。他们推断,黑鹳可能因食物短缺而致营养不良。  当天晚上,黑鹳无法顺利进食,野保站工作人员给其喂食小鱼。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黑
期刊
“天越来越热,却始终不见下雨,地里正拔节的玉米叶子开始泛黄、干枯,大家都知道玉米再不浇水就绝收了,却只能干着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两年,你说老天也是越来越古怪,该下雨的时候偏偏不下雨,不该下雨的时侯却天天下。”站在黄土坡上玉米地里,宇家山村的老村长向我们说起前两年村里粮食歉收的困境。    气候贫穷,是指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引发灾害带来的影响)导致的贫穷或贫穷加剧的现象。气候变
期刊
秦巴山区,大神山下,在灾后的陕西汉中南郑县柳沟村,乐施会联动当地政府,在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合力协作下,与村民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    秦巴山区,大神山下,在灾后重建的陕西汉中南郑县柳沟村的青山绿水间,村民朴实灿烂的笑容里,你甚至看不到灾难的痕迹,仿佛这里从来就没有被摧毁过。乐施会联动当地政府,在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合力协作下,与村民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  灾降柳沟 绝处逢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