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chend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文章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据此提出了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青岛市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逐渐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此时期,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创新,正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客观、科学地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理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将抽象的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具体指标进行量化,从而使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可比性。但是,我国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纵向评价较少,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提高。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量化评价分析,希望能对青岛市创新能力的发展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我国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念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等服务机构作为创单元,通过不同创新单元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定义为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目前被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将区域创新能力是分解为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创造能力是指一个区域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直接服务于创新的科技知识,因为科技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主体。
  2、知识流动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没有知识流动,一个地区的创新就是孤立和封闭的,创新就不具有系统性。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企业可以将新技术直接转化产商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一个区域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创造了一个基础和平台。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和制度体系下,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
  5、创新经济绩效。创新经济绩效是指一个区域创新的产出能力,即一个区域的创新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最终将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企业的再次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我们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所选取的指标即要全面,又要具有代表性,以求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
  2、系统性原则。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构造区域创新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真实地反映各区域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特征。指标体系从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既能反映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又能反映区域中的各个层面的实际水平。
  3、动态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除了必须能够反映各地区知识部门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趋势及其发展规律外,还应该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和变化。
  4、可操作性原则。各地区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要求指标具有统一性,即指标的选取在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同时,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我们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各方面18项指标组成(见表1)。
  四、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要目是希望通过对青岛市2000-2005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评价和分析,找到青岛市创新能力发展的规律、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评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0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青岛市统计年鉴》和《青岛市统计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山东信息统计网、青岛市情报信息中心所公布的数据(见表2)。
  (二)评价步骤
  1、确定权重。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10余位对区域创新有一定研究的专家的打分,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避免指标之间量纲、单位和数量级的不同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我们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即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i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其结果介于0-1之间;Xi为指标实际观察值;Xmax、Xmin分别为指标观察值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具体标准化后的数据见表3。
  3、运用加权法计算各年度综合评价得分。首先,计算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的得分。然后,再将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见表4)。
  (三)结果分析
  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随着政府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青岛市的知识创造能力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自2002年之后,知识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见,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在知识流动能力方面,近几年呈现不规律的变化。但仍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青岛市知识流动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自2002年至今,知识流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知识流动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近年来青岛市致力于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引外资,引入新技术。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主要考察的是青岛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长之后,又显露出了下降的趋势。首先,在绝对指标方面,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科技研发活动,不断加大对研发活动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这与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名牌企业的带动是分不开的。其次,在相对指标方面,可以看出,新产品产值比重和新产品销售额比重这两项能够反映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相对指标,基本处于一种较稳定的状态。换句话说,虽然青岛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创新的量上不断加大,但并未取得质的飞越,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创新环境方面,青岛市的创新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指标不断提高,青岛市的创新环境正日趋成熟。但仍可以看出,教育占GDP的比重变化较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进一步投入。
  在创新经济绩效方面,呈现出较规律的线性递增关系,即随着时间的前进,青岛市的创新经济绩效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比重越大,商品出口保持稳定,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可以说,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综合得分及排序可以看出,2000-2005年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青岛市的创新能力及各构成要素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2002-2005年的四年间,青岛市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不断的提高。到2005年,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青岛市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及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均达到了6年来的最高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十四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大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因素出发,重点研究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对其就业的影响,旨在为提高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以及高校学生就业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业;模型   一、引言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
期刊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以反哺第一、二产业,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依托辽宁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
期刊
摘要:文章利用浙江省1992-2009年的数据对地方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其中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购买性支出。因此,浙江省地方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有效且必要的。   关键词:政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传导机制   一、引言   2008年以来的美国次债危机使中国经济环境恶化,出
期刊
摘要:文章以林毅夫等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新疆地区银行业结构与当地经济增长间的联系,检验了西部地区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经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支持以下理论假设:新疆地区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中小商业银行相对规模扩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银行业结构;经济增长;新疆  一、引言  银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得到了研究者从经验与实证两方面的
期刊
摘要:文章从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出发,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FDI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指出利用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相关产业集聚,协助中部地区实现“腾笼换鸟”。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产业集聚;互动效应  
期刊
摘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专家认为,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业成为社会消费热点。那么,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旅游业如何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成为县域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领头羊”?文章将立足河南永城,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旅游业;发展;永城市    永城市位于豫、鲁、苏、皖四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项目BOT、TOT和PPP融资模式的对比,结合湖南省城市发展的类型特点,寻找出一个既利用私人或民间资本减轻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财政压力,又利用提供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公共物品的管理、使用效率的融资方式,从而有效地推动湖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经营性基础设施;BOT;TOT;PPP;选择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城市生存和发展
期刊
摘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发达地区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时代,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推动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文章以常山县轴承产业发展为例,对打造欠发达地区县域轴承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轴承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  常山县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轴承产业是常山县的传统产业,起步于20世纪6
期刊
摘要:围绕新古典经济学出现的内外部挑战,直接影响到了法经济学的发展。当代中国法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关注其经济学基础的动摇和中国经济与法治的本土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自我更新。法经济学研究需要树立支援意识,并据此实现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的独立自主与本土化。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方法;研究范式;本土化   一、引言:问题与进路   近年来,我国法经济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相关的研究工
期刊
摘要:在生命周期理论下研究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改良,建立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共生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共生机制FUZZY-AHP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实现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共生机制,为家族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   关键词:家族式企业;共生;模糊综合评价;战略管理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