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信念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

来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l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压力信念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和抑郁量表对3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压力信念对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消极压力信念与抑郁显著正相关,积极压力信念、压力可控信念与抑郁显著负相关;消极压力信念对抑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压力可控信念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压力知觉部分中介了消极压力信念和完全中介了压力可控信念对抑郁的效应。这些结果对大学生抑郁的预防与干预有重要的启示。
其他文献
课程教学管理是指课程教学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原则,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课程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评价各个阶段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使课程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课程教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众多国家,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高等教育系统的疫情防控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积极响应,及时颁布系列政策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落地。针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颁布的42项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文本分析法,识别出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效力和体例特征,从总体要求、教学过程、教学保障、招生就业四方面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在政策引导及时性、统筹协调性、实施精准性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高校全面推进线上教学,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改进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质量管理.鉴于高等教育隶属于服务领域,本文从服务质量管理的视角,构建了五维S
“新师范”建设要求强化师范生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教材文本解读能力是中文师范生的核心技能,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基础。当前中文师范生群体文本解读能力较弱,这需要师范院校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让中文师范生掌握多元的文本解读理论与方法;实现教材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深度融合;在“大语文”观念下强化学术阅读与深度阅读;针对教材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态的综合实践训练,从而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领导力是与学生学习成效显著相关的教育领导力类型,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方法,以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建构基于现实情境的校长教学领
夏志清和尹雪曼代表着海外新文学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立场和审美标准。前者在充分吸收大传统文学观和新批评派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以国际性的文学视野评判中国新文学发展脉络的专业化处理;后者则扎根于文学的民族性立场,试图以诚挚朴实的写作态度建构起一套反哺社会文化建设的“平民”话语体系。通过对这两极研究思维和美学位置的探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梳理相异思维空间下新文学史话语体系书写的来源、面貌及结论,也有利于完成对海外中国新文学史书写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观照。
历史叙事是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方式,历史叙事总是表现为带有叙事者自身立场的“解释”.集体记忆是一个共同体历史与现实不可割裂的纽带,共同体的历史就是集体记忆以及这种记
妒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情绪。目前诱发妒忌情绪的主要研究范式有故事法、情境法和游戏法。以往研究从行为和神经生理两个层面考察了妒忌情绪的相关心理机制:当个体意识到别人具备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优势时,其会产生强烈的妒忌情绪;妒忌情绪的产生会伴随着额叶、脑岛等脑区和P3晚成分更强烈的活动性。研究者发现激素水平差异、脑区的功能性差异、年龄差异、情绪调节类型的差异均会影响个体对妒忌情绪的识别能力和主观体验度。未来的研究需要就提高妒忌研究的生态效度、关注妒忌的特异性问题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为人们正确应对妒忌情绪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一部生动有力的爱国主义教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力量。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抗疫精神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一要抓牢课堂教育教学主阵地;二要明确话语表达的学生指向;三要精心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形式。
摘 要:“一帶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建筑类高职院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就业观念守旧、出国就业意识欠缺、国际就业宣传不够、就业渠道有限、就业指导深度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对此文章提出强化政策宣传、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等对策,以实现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筑类高职院校;国际就业能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