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我刚从黄山学习回来,就接到上课的通知,仓促准备之后,上了一节《美丽的集邮册》。这是一节研讨课,意在给在座的老师们提供探讨学习的机会。课毕,大家照例进行评课,肯定、表扬的话我已经记不得了,但一位老师对课的尖锐批评至今我记忆犹新:“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历史课、地理课” “对人文性和工具性没有把握到位”,还说是“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当时我只觉得自己血脉喷张,气血上涌,呼吸短促,我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心里想:你上给大家看看呀!找问题谁都会找,但这么一节失败的课你未必能上的出来。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那个教室的,我已不记得谁跟我打了招呼,谁想试图安慰我。我只想远离惨败,远离每个人,独自吞咽伤痛。我的意识一片空白,头脑中只有刺耳的声音如魔鬼的厉声叫嚣,如此狰狞,如此恐怖……那个声音削弱了我多年的自信、我的骄傲,它即将把我摧毁,包括我的斗志、我的尊严……我捂着胸口的痛,脚踩着钝刀在胸口插出的鲜血,我茫然地走着、走着,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抬眼看时,我已走到广场。后来,我就这件事写了一篇随笔,随笔中我这样写道:“幸好我还记得回家的路!”
一回到家,我就把自己扔到床上,试图将痛苦包裹起来,但越想头越痛,我开始慢慢思索“人文性与工具性”“学科整合”“引导性的评价”“媒体”“课件”等等,想着想着,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人文”有时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根植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章语言为承载的,丢掉文本的人文是虚浮的、飘渺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我在课堂中用大量的邮票课件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感知,真是本末倒置的。这样一想,我的心稍稍平静了一点。
第二天,我又找来大量的教育杂志,又从网上“课改中的误区”等大量文章中明白,其实自己也已经走入了误区。我的误区就在于:
1.用课件代替文本,而不是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学生感悟的主体。如今想来,多么可怕呀,幸亏有了那个“尖刻”的老师!
2.过分夸大人文、追求人文性,淡化了文本,淡化了文字,失去了语文的根;
3.贪大求全,总想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殊不知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4.真正应当重视的,不是学习的方法、形式,而是学习的本质和实施的过程,方法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手段、过程是从属于这一发展的。
在这以后,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课后,我都想问题,想与那节课有关的,也想与那节课无关的问题,想到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找权威书刊看,慢慢地,我觉得自己理性了、深刻了。
现在想,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失败会让我思考,加大学习力度。人都是在发展着的,有时从赞扬中获得力量,又是从挫折中蜕变。人的认识会变,思想会变,但根基不变,对许多自己教学中的盲点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如今,我会看了,我会听了,主要是我会写了,许多的课后小记稍作整理就是一篇新颖、独特的文章。最主要的,是我从尖锐、指责中走了过来。
走过尖锐,将是宁静;承载指责,那是蜕变;走过惨败,天地无限宽阔。感谢那位不知名的老师,感谢痛苦!痛苦不是起点,不是过程,更不是结果,反思的路还在继续。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那个教室的,我已不记得谁跟我打了招呼,谁想试图安慰我。我只想远离惨败,远离每个人,独自吞咽伤痛。我的意识一片空白,头脑中只有刺耳的声音如魔鬼的厉声叫嚣,如此狰狞,如此恐怖……那个声音削弱了我多年的自信、我的骄傲,它即将把我摧毁,包括我的斗志、我的尊严……我捂着胸口的痛,脚踩着钝刀在胸口插出的鲜血,我茫然地走着、走着,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抬眼看时,我已走到广场。后来,我就这件事写了一篇随笔,随笔中我这样写道:“幸好我还记得回家的路!”
一回到家,我就把自己扔到床上,试图将痛苦包裹起来,但越想头越痛,我开始慢慢思索“人文性与工具性”“学科整合”“引导性的评价”“媒体”“课件”等等,想着想着,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人文”有时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根植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章语言为承载的,丢掉文本的人文是虚浮的、飘渺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我在课堂中用大量的邮票课件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感知,真是本末倒置的。这样一想,我的心稍稍平静了一点。
第二天,我又找来大量的教育杂志,又从网上“课改中的误区”等大量文章中明白,其实自己也已经走入了误区。我的误区就在于:
1.用课件代替文本,而不是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学生感悟的主体。如今想来,多么可怕呀,幸亏有了那个“尖刻”的老师!
2.过分夸大人文、追求人文性,淡化了文本,淡化了文字,失去了语文的根;
3.贪大求全,总想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殊不知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4.真正应当重视的,不是学习的方法、形式,而是学习的本质和实施的过程,方法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手段、过程是从属于这一发展的。
在这以后,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课后,我都想问题,想与那节课有关的,也想与那节课无关的问题,想到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找权威书刊看,慢慢地,我觉得自己理性了、深刻了。
现在想,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失败会让我思考,加大学习力度。人都是在发展着的,有时从赞扬中获得力量,又是从挫折中蜕变。人的认识会变,思想会变,但根基不变,对许多自己教学中的盲点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如今,我会看了,我会听了,主要是我会写了,许多的课后小记稍作整理就是一篇新颖、独特的文章。最主要的,是我从尖锐、指责中走了过来。
走过尖锐,将是宁静;承载指责,那是蜕变;走过惨败,天地无限宽阔。感谢那位不知名的老师,感谢痛苦!痛苦不是起点,不是过程,更不是结果,反思的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