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k植皮在不同年龄段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Meek植皮在不同年龄段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1年4月—2015年4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84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年龄小于12岁)、中青年组(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50岁)和老年组(年龄大于55岁),每组28例。所有患者创面均进行Meek植皮治疗。统计患者使用自体皮肤面积、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计算术后7 d移植皮片成活率、治疗2周创面完全愈合率、病死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 

结果

儿童组患儿使用自体皮肤面积为(5.1±1.0)%TBSA,明显小于中青年组患者的(8.3±1.0)%TBSA和老年组患者的(8.3±1.4)%TBSA(t值分别为32.900、52.624,P值均小于0.05)。儿童组患儿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368±0.562)h和(9.6±0.6)、(32±11)d,明显短于中青年组患者的(3.235±0.011)h和(16.9±2.6)、(48±12)d以及老年组患者的(3.692±0.481)h和(17.3±2.6)、(46±13)d(t值为4.350~21.160,P值均小于0.05)。儿童组患儿术后7 d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2±1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的(81±10)%和老年组患者的(72±12)%(t值分别为5.509、3.229,P值均小于0.05)。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述指标相近(t值为0.576~22.958,P值均大于0.05)。儿童组患儿治疗2周创面完全愈合率、病死率与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无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0.365、0.122,P值均大于0.05)。 

结论

Meek植皮可以用于不同年龄段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相对于中青年、老年患者,其对患儿的修复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1939年汇编的《成药配合方目录》(《昆明方目》),始见于民国档案中。所收成药经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化验合格,作为民国时期昆明各中药铺制造成药的标准。全书分14门类,门下列成药,总收成药82种,每种成药记录名称、成份和份量。这些成药配制古朴,药名简洁,尤其标明药材的份量,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昆明方目》传承古方古法,规范制药工艺,保存了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代昆明制药史上
近代山西省统治者阎锡山认为民间验方疗效确切,应当收集审查、整理保存。1929年开始,山西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征集民间中药验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从人员、制度、方法等方面对审查工作进行科学安排,最终出版了以"贱便验"为特色《审查征集验方》,开创了近代官方征集和整理验方的先河。
期刊
李廷安对军事科学的关注可追溯到1920年。抗日战争初期,李廷安编辑军事医学书籍,恢复卫生事务所,参与制定紧急救护办法、救济大纲、防护训练办法、筹设伤兵医院等,以支持抗战。此时,李廷安还被聘任为华南地区防疫专员,组织指导战时防疫工作,为军医学校师生阐述战时医药同人的使命。抗日战争相持时期,李廷安着眼于长期抗战,致力于国民的膳食与士兵的营养研究。李廷安还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来认识公共卫生。
明清新安宫廷医官是新安医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们扎根于新安地域,凭借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术,通过朝廷的征荐、考选等途径进入宫廷担任医官。任职期间,他们著书立说,积极与民间医学相互交流与融合;卸任后又积极参与民间医学活动,推动和影响着当地医学的发展。明清新安宫廷医官群体的形成,与新安地域文化繁荣、医学发达及商业兴盛等密切相关。
《十二脉》《别脉》52支医简,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专门论述经脉的医书。《十二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和"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及病症的文献,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别脉》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状况,与《十二脉》12条"经脉"、3条"支脉"一起代表了《灵枢·经脉》构建经脉"循环流注"模式之前经脉学说的原本状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医籍《名医类案》所记的"壶仙翁"并非东汉名医,且与"壶仙翁"相关的医案也并非出自一人,是多人多时期混杂比附累积而成的。经考证,"壶仙翁"的原型当为明末江苏仪征县名医殷榘。此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深,善于学习,融会贯通,深受民众爱戴推崇,也被善意地比附了他人的医案。
期刊
1935年10月创刊的《医育》,开中国医学教育专刊之先河。与其他医学期刊所不同的是,《医育》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它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多由医界的权威学者担任主编、编者及作者。《医育》刊行时间为1935—1941年,一度成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水平与成果、反思中国医学教育以及传播医学知识的重要阵地。该刊的创办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初科技期刊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