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是整个现代社会教育链的高端,研究生作为继大专或本科之后的深造,无疑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不可否认,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当中确实出现了高素质、高技能、能拼搏、能创新的科研或学术达人,但是我们不敢保证每个上了研究生的学生都会成为这样的达人,著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的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所以说如此优秀的研究生只占约20%,那么其余的80%的人为什么不那么优秀呢?
我们暂且不谈研究生教育体制会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对每个研究生来说这种体制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了解当下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你一定会意识到他们的很多困扰,譬如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报告不能按时提交、和人约会迟到、衣服堆了一堆也不洗……。明明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学习生活计划,可是往往都不能按计划行事,一拖再拖,迟迟不肯施行。
因为我们都有拖延症……
一、消极拖延才是拖延症
拖延是个体自愿作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英文是Procrastination,意思是“推至明天”。 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安吉拉教授认为拖延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拖延,一种是消极拖延。当结果尚不确定时,拖延、等待、回避比行动更具有价值,因此拖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冲动,以便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及时的实行。当我们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成为了一种不良行为。因此拖延既是策略,也是病症。现在看来,消极拖延才是拖延症,是很多研究生的困扰。
读研究生的我们跟中学时代相比少了些轻狂,多了些成熟和稳重;跟本科时代相比少了些肆无忌惮,多了些自由和空间。除此之外似乎我们还多了些东西——拖延、懒散、焦虑、抑郁等,足够的时间和宽适的自由似乎成了我们拖延的正当借口或资本。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拖延并不是在等待机会,而是让机会悄悄的溜走了。
各式各样的拖延困扰着研究生那“成熟而深邃”的心理。论文可以暂时不改,再等等,觉不可以不睡,就再睡一会;报告可以暂时不提交,再等等,球不可以不踢,就再踢一下;脏衣服脏鞋可以先堆着摆着,再等等,烟不能不抽,就再抽一根;倘若脸上长个痘痘,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立刻把它挤掉;倘若有人请客吃饭,肯定巴不得立马就坐在饭桌上大吃一顿;倘若打魔兽缺个对家,肯定会说,我来!早饭不吃不是因为没有钱吃早饭,也不是因为没有吃早饭的习惯,而是早上根本就起不来;夜不能寐不是因为晚上失眠,也是不是因为有重要的论文要写,而是晚上有更重要的游戏要玩,更重要的天要聊,更重要的小说要看,更重要的电影要看……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发呆的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于是天黑了又亮了,亮了又黑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着偷来欢愉般的戏谑……
不禁会问:我们这是怎么了?
其实我们都是时间的受害者,都处在一种叫做时间的陷阱中。现在可以说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宁愿坐在时间的秒针上一圈一圈地玩过山车,也不愿意坐在笔尖上一撇一捺地玩荡秋千。当你眼睁睁的看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一点点地流走却无力挣脱时,你已被这个时间的流沙陷阱套住了,其实拖延并不可怕,但是倘若你把那沉甸甸的心理无形中转化成慢吞吞的行动时,你已被拖到了拖延症这条“康庄大道”上了。
二、应对拖延症的措施
费拉里博士曾定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拖延者:第一种是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望并享受着最后几分钟忙碌所带来的快感和喜悦;第二种是逃避型,他们回避失望,害怕挫折,更害怕失败所带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是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是不够努力而没有完成任务而不是能力不足;第三种是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没有下决心当然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回避对事情的拖拉。
对不同类型的拖延者,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调解。
鼓励型的拖延者是很难说服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没有拖延,他们确实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想如果你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前,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哪怕是几分钟之前都可以啊,那么享受这种紧迫状态所带来的快感何尝不是一件刺激的事呢!
对于后两种拖延者来说,则无缘享受像前者的那种快感,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境界”,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拖延者来说战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战拖也是需要勇气的,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需要不断地付诸实施。
首先,相信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对任何事物承担责任,那他绝不会犯错误,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犯错误,那他就绝不会遭到批评。虽然这样逃避了责任,但是所得到的也只有一事无成。现实是无法逃避的,研究生总要写论文、总要毕业的,没人代替,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主动出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是害怕或回避而是主动请缨,主动承诺去完成一项任务,即使是小事,那么此时所激发出来的动力和创造力要比被动顺从多得多。既然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那就证明给所有人看,我有能力,也在努力。
其次,克服懒惰,重在实施。懒惰就是拖延症,改掉懒惰的习惯就完全战胜了拖延,这是对拖延症的一种曲解。惰性可能是拖延症的诱因,但它并不是拖延,谁不想天天都能坐收渔利,谁不想夜夜都能安然入睡,惰性只是人的一种本性,而拖延则是一种心理。在研究生中也存在部分学生干部,平时当惯了学生干部,管理别人、使唤别人早已成为习惯,自然会养成小事不出手,大事点点头的风范,因为事情有人可以替我做。这在无形中也就习惯了懒惰,造成了对应对事情的拖延。克服了惰性只能说完成了整个战拖任务的一半,剩下的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管理、实施。
再次,剖分时间,剖分任务。简单的像挤脸上的痘痘之类的任务,就不要再拖来拖去了。如果这个事情需要耗费一个礼拜,或者更长的时间,那么应该考虑把它们按照时间剖分成若干可操作且能立即开始的单个任务。如果有很多事情同时拖在你的身上,那就更应该把自己剖分的时间分配给所对应的任务,这样就可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保证不被时间的流沙所吞噬,该完成的任务也将会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最后,渴望认可,果断决策。这一点不仅仅是对研究生而言,更是对其领导者而言。有时候,研究生的拖延并不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上层领导或者导师的决策所引起的。渴望认可是人性中的一种深层需求,特别是处在关键时期的80后的研究生,因为来自权威职位的人的一点点认可,会成为他们后续研究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会对这种需求的满足起到巨大的作用。领导就是一门艺术,对于正确方向上的进展要大力表扬,而批评始终应该是建设性的,关注于可改进的一个领域,不要随意改变任务的优先序列,以便属下或者学生得到准确的信息,不会造成拖延的心理,更不会造成拖延的行为,相信生活在充满协调和有目标感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研究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不可否认,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当中确实出现了高素质、高技能、能拼搏、能创新的科研或学术达人,但是我们不敢保证每个上了研究生的学生都会成为这样的达人,著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的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所以说如此优秀的研究生只占约20%,那么其余的80%的人为什么不那么优秀呢?
我们暂且不谈研究生教育体制会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对每个研究生来说这种体制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了解当下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你一定会意识到他们的很多困扰,譬如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报告不能按时提交、和人约会迟到、衣服堆了一堆也不洗……。明明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学习生活计划,可是往往都不能按计划行事,一拖再拖,迟迟不肯施行。
因为我们都有拖延症……
一、消极拖延才是拖延症
拖延是个体自愿作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英文是Procrastination,意思是“推至明天”。 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安吉拉教授认为拖延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拖延,一种是消极拖延。当结果尚不确定时,拖延、等待、回避比行动更具有价值,因此拖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冲动,以便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及时的实行。当我们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成为了一种不良行为。因此拖延既是策略,也是病症。现在看来,消极拖延才是拖延症,是很多研究生的困扰。
读研究生的我们跟中学时代相比少了些轻狂,多了些成熟和稳重;跟本科时代相比少了些肆无忌惮,多了些自由和空间。除此之外似乎我们还多了些东西——拖延、懒散、焦虑、抑郁等,足够的时间和宽适的自由似乎成了我们拖延的正当借口或资本。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拖延并不是在等待机会,而是让机会悄悄的溜走了。
各式各样的拖延困扰着研究生那“成熟而深邃”的心理。论文可以暂时不改,再等等,觉不可以不睡,就再睡一会;报告可以暂时不提交,再等等,球不可以不踢,就再踢一下;脏衣服脏鞋可以先堆着摆着,再等等,烟不能不抽,就再抽一根;倘若脸上长个痘痘,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立刻把它挤掉;倘若有人请客吃饭,肯定巴不得立马就坐在饭桌上大吃一顿;倘若打魔兽缺个对家,肯定会说,我来!早饭不吃不是因为没有钱吃早饭,也不是因为没有吃早饭的习惯,而是早上根本就起不来;夜不能寐不是因为晚上失眠,也是不是因为有重要的论文要写,而是晚上有更重要的游戏要玩,更重要的天要聊,更重要的小说要看,更重要的电影要看……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发呆的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于是天黑了又亮了,亮了又黑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着偷来欢愉般的戏谑……
不禁会问:我们这是怎么了?
其实我们都是时间的受害者,都处在一种叫做时间的陷阱中。现在可以说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宁愿坐在时间的秒针上一圈一圈地玩过山车,也不愿意坐在笔尖上一撇一捺地玩荡秋千。当你眼睁睁的看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一点点地流走却无力挣脱时,你已被这个时间的流沙陷阱套住了,其实拖延并不可怕,但是倘若你把那沉甸甸的心理无形中转化成慢吞吞的行动时,你已被拖到了拖延症这条“康庄大道”上了。
二、应对拖延症的措施
费拉里博士曾定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拖延者:第一种是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望并享受着最后几分钟忙碌所带来的快感和喜悦;第二种是逃避型,他们回避失望,害怕挫折,更害怕失败所带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是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是不够努力而没有完成任务而不是能力不足;第三种是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没有下决心当然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回避对事情的拖拉。
对不同类型的拖延者,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调解。
鼓励型的拖延者是很难说服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没有拖延,他们确实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想如果你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前,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哪怕是几分钟之前都可以啊,那么享受这种紧迫状态所带来的快感何尝不是一件刺激的事呢!
对于后两种拖延者来说,则无缘享受像前者的那种快感,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境界”,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拖延者来说战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战拖也是需要勇气的,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需要不断地付诸实施。
首先,相信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对任何事物承担责任,那他绝不会犯错误,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犯错误,那他就绝不会遭到批评。虽然这样逃避了责任,但是所得到的也只有一事无成。现实是无法逃避的,研究生总要写论文、总要毕业的,没人代替,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主动出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是害怕或回避而是主动请缨,主动承诺去完成一项任务,即使是小事,那么此时所激发出来的动力和创造力要比被动顺从多得多。既然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那就证明给所有人看,我有能力,也在努力。
其次,克服懒惰,重在实施。懒惰就是拖延症,改掉懒惰的习惯就完全战胜了拖延,这是对拖延症的一种曲解。惰性可能是拖延症的诱因,但它并不是拖延,谁不想天天都能坐收渔利,谁不想夜夜都能安然入睡,惰性只是人的一种本性,而拖延则是一种心理。在研究生中也存在部分学生干部,平时当惯了学生干部,管理别人、使唤别人早已成为习惯,自然会养成小事不出手,大事点点头的风范,因为事情有人可以替我做。这在无形中也就习惯了懒惰,造成了对应对事情的拖延。克服了惰性只能说完成了整个战拖任务的一半,剩下的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管理、实施。
再次,剖分时间,剖分任务。简单的像挤脸上的痘痘之类的任务,就不要再拖来拖去了。如果这个事情需要耗费一个礼拜,或者更长的时间,那么应该考虑把它们按照时间剖分成若干可操作且能立即开始的单个任务。如果有很多事情同时拖在你的身上,那就更应该把自己剖分的时间分配给所对应的任务,这样就可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保证不被时间的流沙所吞噬,该完成的任务也将会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最后,渴望认可,果断决策。这一点不仅仅是对研究生而言,更是对其领导者而言。有时候,研究生的拖延并不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上层领导或者导师的决策所引起的。渴望认可是人性中的一种深层需求,特别是处在关键时期的80后的研究生,因为来自权威职位的人的一点点认可,会成为他们后续研究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会对这种需求的满足起到巨大的作用。领导就是一门艺术,对于正确方向上的进展要大力表扬,而批评始终应该是建设性的,关注于可改进的一个领域,不要随意改变任务的优先序列,以便属下或者学生得到准确的信息,不会造成拖延的心理,更不会造成拖延的行为,相信生活在充满协调和有目标感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研究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