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应用翼状工作通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有51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通过翼状工作通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26例(翼状工作通道组),传统手术入路治疗25例(传统手术入路组)。两组患者的骨折均为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无明显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1/3椎管矢状径,受伤椎体压缩≤2/3。排除病理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对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参数进行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分类资料进行χ2检验,对非正态分布参数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配对检验。
结果翼状工作通道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5±36.6)ml和(209.2±38.3)ml(t=-11.216,P=0.000),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7±4.4)ml和(162.3±56.6)ml(t=-13.352,P=0.000),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87.3±11.5)h和(118.4±20.4)h(t=-6.727,P=0.000),术后3 d背痛VAS分别为5.5±1.0和6.4±0.8(t=-3.304,P=0.002),末次随访背痛VAS分别为1.0(1.0)和2.0(1.0)(U=191.0,P=0.008),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9.0±29.7)min和(119.2±26.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206)。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3,P=0.774)。两组病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57.2±11.8)%和(55.2±10.9)%,术后1周分别为(95.2±8.3)%和(95.3±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2.9±6.7)%和(92.1±5.6)%,两组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在术前(t=0.685,P=0.496)、术后1周(t=-0.068,P=0.946)和末次随访时(t=0.505,P=0.6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为21.0°(12.5°)和23.0°(12.0°),术后1周分别为3.0°(5.5°)和4.0°(4.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0°(5.5°)和6.0°(6.0°),两组病例矢状面后凸Cobb角在术前(U=316.0,P=0.544)、术后1周(U=342.5,P=0.893)和末次随访时(U=328.5,P=0.7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翼状工作通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