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a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关键能力概念提出的背景为基点,分析了关键能力确立的依据,探讨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结构类型,以期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育 酒店管理专业 关键能力
  [作者简介]侯明贤(1958-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研究。(浙江杭州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ACR实习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0613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15-02
  
  一、关键能力概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职业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变换一种到两种甚至多种职业成为可能。由此,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具备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素质。学校教育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过分定向于“工具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这些技能之间相互缺少联系,以学科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体系的完整性,职业院校教学在很多方面还在沿用过时的教育学原理,衡量学生的智力水平主要看对问题的解答是否正确,而不是注重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应知、应会要求,已不能适应新兴工业部门职业领域和工作场所的变化,以及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使得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显得明显不足。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一些国际组织以及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日益重视对劳动力市场及劳动政策的研究,并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即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各种策略”。通过“关键能力”概念的提出,试图在教育领域中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以提高对职业变化的适应性。梅腾提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后,在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引入我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梅腾认为,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所以,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随着我国职业的变化越来越快,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培养关键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6年11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个大格局中,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传统的职业教育都无法满足这种新的人才培养的需要。”
  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侧重“工具性”操作技能培养,难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工具性”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往往只落实在“只要上岗”“马上有工作”上,“能力本位”的教学课程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胜任”的基本要求。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准确把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准确理解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格定位。高职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变化,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发展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素质,即关键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酒店管理人才奇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员工的职业或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素质欠缺有关。近几年我国的酒店数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发展。浙江省2001~2005年星级饭店的数量以19.5%的速度上升,已超过1000家,但人才供给却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学校培养是酒店管理人才来源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毕业生的关键能力欠缺,他们往往难以适应岗位和职业变化,导致毕业生在岗位转换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饭店急需有用的管理人才,而社会上招不到人,职业院校提供的毕业生又用不上,造成酒店行业人才奇缺。
  2.掌握关键能力是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在对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时,相当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发现,首次就业时只有少数学生不从事所学专业;第二年由于得不到晋升,无发展空间,就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离开专业岗位;两年以后学生就所存无几了。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服务和管理人,缺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导致不适应社会。一到现实社会,他们突然感到,在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好像无法应用,更不能容忍的是批评常常来自于那些只是比自己早工作几年,但文凭还不如自己的人,使得这些学生踏上社会后需要重新向社会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光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较强的关键能力来支撑。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首先要弄清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相关关键能力有哪些,这样才能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方法的确立和运用、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利用上,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角度看,笔者提出现代服务业中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结构类型,抛砖引玉,与同行做一探讨。
  1.交流沟通能力。它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巨大的作用。一个不会交流、不善于沟通的人,就不会有成功的事业,尤其服务对象是人的酒店行业。客人出门在外,需要有人关心照顾,需要有人聊天说话,服务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员工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主动去沟通协调。作为高职院校,应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意识,使其掌握交际沟通的原则,懂得交际沟通的礼仪规范,学会运用交际沟通的工具;强化学生社会交际沟通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艺术水准,从而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站稳脚跟,立足社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2.外语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境外客人在酒店的消费比例日益上升,像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外国客人占很大的比例,上海、北京的几家顶级酒店几乎全是外国客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就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必须过关,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酒店的产品是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客人到酒店来享受的是服务,如果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与客人交流,满意的服务就无从谈起。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运作,是团队在发挥作用。现在的用人单位一般都把一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作为人才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强调集体目标的达成度。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团队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才能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酒店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性,如果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将会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服务行业中有一个说法:100-1=0,意思是说,在100个服务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其服务的效果为零。所以酒店产品是团队协作的结果,需要每一位员工有强烈的团队意识,要善于与人合作和配合,这样才能使酒店产品成为高附加值产品。
  4.“手脑并用”的应用性能力。现代酒店设备的现代化,客人来源的多元化,客人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产品的个性化,需要一线操作人员具备更多的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心智技能是经过反复练习巩固起来的,接近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它是借助内部知识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技能。这种技能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是要结合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随着服务和管理环境的改变而随机应变。它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整合。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要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要用“心”去服务,用“脑”去思索和管理,具有与一般员工不一样的专业知识水准和职业能力。
  5.学习思考能力。对于酒店行业,从内部层面来看,消费者经常在变,服务和管理必须随机应变;从外部层面来看,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公司快速进入内地,经营理念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所以,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出发也好,还是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出发也罢,都需要对在现实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经常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做出判断,这样才能改善酒店的管理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的高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缺乏,有的还没有意识到学习领悟能力在个人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不仅仅要会解决问题,更要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和研究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6.创新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灵魂。要使学生将创新意识渗透到其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经常性的实践中开发其潜能,培养其意识,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受欢迎的人才。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为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创造出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优质产品。
  创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创立自己的企业,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社会里,劳动者创办自己的企业,不但为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而且为经济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2]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3]王兰兰,陈良勇.以能力为本位原则规划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4]朱斌.试论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三个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6(36).
  [5]张润钢.反思中国饭店职业教育[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
其他文献
大学生是我国高教制度改革以来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可以说,他们的今天决定着他们的明天,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他们的行为中,生活消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研究发现,他们
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对助学贷款的一些政策和操作机制进行了调整,调整之后的国家助学贷款流程由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以政府为主导、由财政贴息、适当延长还款年限、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然而,就是这样相对宽松的还款机制,也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还贷率不高”,许多银行在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表现得相当谨慎,学校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还贷意识淡漠感
[摘要]高师院校在招生工作中的自身优势是与中学、中学教育教学、中学教师、中学生之间的天然联系。由这一天然关系可以形成两种积极作为:一是通过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研究,改变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回归学校的乐园本质,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二是通过高师院校与中学的天然联系,做好招生宣传,以此努力改善招生现状的不利局面。  [关键词]高师院校 招生工作   [作者简介]张建发(1961- ),男,江苏启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