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68页。
教材简析:“名数的改写”是“生活中的小数”的教学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算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现在选4名同学参加学校的体操队,要根据身高把他们排成一列(出示4人的身高),你能帮他们排队吗?
小红80厘米 小刚1米45厘米 小亮0.95米
小丽1.32米
师:请同学们试着排一排,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排的?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这些数据太乱了,不好排!
生2: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不相同,排不了!
师:同学们的感受和老师的一样,老师也觉得不好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名数的改写(上)。)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需求,激发求知欲,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的计量单位的数据改写成相同的计量单位的数据。
二、启发诱导,大胆尝试
师: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大胆尝试,并把你们的方法告诉老师。
生1: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身高都改写成单位相同的数再比。
师:哦,是个好办法。怎么改写呢?改写哪个数据要方便一些?
生1:先把80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师:80厘米等于多少米?
生2:因为1米=100厘米,1厘米=■米;80厘米中有80个■米,所以80厘米=■米=0.80米。(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复述一边思考,同时板书:80厘米=■米=0.80米。)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得到80厘米=0.80米。
师:这位同学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把80厘米直接改写成0.80米,非常好!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4: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0.80米简写成0.8米。
师:哟,还用到小数的基本性质,太厉害了!请同学们大声复述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把80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0.80米,还利用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80米简写成0.8米。(教师边小结边板书“80厘米=0.8米”。)
设计意图: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素材,在交流中感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65厘米=( )米”,并把你喜欢的方法与同桌分享。(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当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并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识。
师: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地把小红的身高80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那小刚身高1米45厘米怎么办呢?
生:也把它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师:哦,把它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那就是求“1米45厘米是多少米”?(边复述边板书:1米45厘米= 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改写方法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生1:1米不变,按照前面的方法,先把45厘米改写成0.45米,再把1米和0.45米加起来。
师:怎样加?(学生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让一名后进生板演。)
生板演:1米+0.45米=1.45米。
师:不错!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改写吗?
生2:1米=100厘米,1米45厘米=100厘米+45厘米=145厘米。用145÷100=1.45(米)。
师:哦,非常好!(教师复述生2内容。)
师:把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类板书,启发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中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所探究的规律,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更有诱惑力。
三、分析结论,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把80厘米、1米45厘米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现在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法把4位同学按高矮次序排成一列,并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教师巡回指导,在排序时又重现了“小数大小的比较”。)
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总结把“厘米”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把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进率;如果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规律和方法,对规律进行很好的内化,通过分析、交流、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重练习,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
23分米=( )米 7450米=( )千米
1350克=( )千克 9030千克=( )吨 (让学生思考后,请4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具体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
教师点评后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进率是1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进率是1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进率是10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为了记忆牢固,可以记作:进率中有几个“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几位。
板书:
低级单位的单名数 ÷进率 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如:厘米 ÷100 → 米
分米 ÷10 → 米
米 ÷1000 → 千米
……
师:你还知道哪些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把它们写出来,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如:质量、面积、体积、容积等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课堂练习。
13厘米=( )米 90克=( )千克
109分米=( )米 5350米=( )千米
56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解决问题。
⑴海豚的体重是1980千克,合多少吨?
⑵量一量课桌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分别是多少米?
⑶数学课本的宽是14厘米7毫米,合多少厘米?
⑷我国大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约32500千克粮食,合多少吨?
⑸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合多少千米?
⑹小华家的晒衣绳长8米6分米5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
多重练习有利于深化新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把旧知识有机地与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还能对已学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在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时,改变以往教师直接灌输的方法,采用结合身边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更多的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感受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徐新亮◇
教材简析:“名数的改写”是“生活中的小数”的教学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算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现在选4名同学参加学校的体操队,要根据身高把他们排成一列(出示4人的身高),你能帮他们排队吗?
小红80厘米 小刚1米45厘米 小亮0.95米
小丽1.32米
师:请同学们试着排一排,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排的?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这些数据太乱了,不好排!
生2: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不相同,排不了!
师:同学们的感受和老师的一样,老师也觉得不好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名数的改写(上)。)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需求,激发求知欲,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的计量单位的数据改写成相同的计量单位的数据。
二、启发诱导,大胆尝试
师: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大胆尝试,并把你们的方法告诉老师。
生1: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身高都改写成单位相同的数再比。
师:哦,是个好办法。怎么改写呢?改写哪个数据要方便一些?
生1:先把80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师:80厘米等于多少米?
生2:因为1米=100厘米,1厘米=■米;80厘米中有80个■米,所以80厘米=■米=0.80米。(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复述一边思考,同时板书:80厘米=■米=0.80米。)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得到80厘米=0.80米。
师:这位同学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把80厘米直接改写成0.80米,非常好!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4: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0.80米简写成0.8米。
师:哟,还用到小数的基本性质,太厉害了!请同学们大声复述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把80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0.80米,还利用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80米简写成0.8米。(教师边小结边板书“80厘米=0.8米”。)
设计意图: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素材,在交流中感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65厘米=( )米”,并把你喜欢的方法与同桌分享。(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当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并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识。
师: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地把小红的身高80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那小刚身高1米45厘米怎么办呢?
生:也把它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师:哦,把它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那就是求“1米45厘米是多少米”?(边复述边板书:1米45厘米= 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改写方法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生1:1米不变,按照前面的方法,先把45厘米改写成0.45米,再把1米和0.45米加起来。
师:怎样加?(学生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让一名后进生板演。)
生板演:1米+0.45米=1.45米。
师:不错!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改写吗?
生2:1米=100厘米,1米45厘米=100厘米+45厘米=145厘米。用145÷100=1.45(米)。
师:哦,非常好!(教师复述生2内容。)
师:把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类板书,启发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中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所探究的规律,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更有诱惑力。
三、分析结论,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把80厘米、1米45厘米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现在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法把4位同学按高矮次序排成一列,并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教师巡回指导,在排序时又重现了“小数大小的比较”。)
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总结把“厘米”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把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进率;如果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规律和方法,对规律进行很好的内化,通过分析、交流、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重练习,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
23分米=( )米 7450米=( )千米
1350克=( )千克 9030千克=( )吨 (让学生思考后,请4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具体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
教师点评后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进率是1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进率是1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进率是10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为了记忆牢固,可以记作:进率中有几个“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几位。
板书:
低级单位的单名数 ÷进率 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如:厘米 ÷100 → 米
分米 ÷10 → 米
米 ÷1000 → 千米
……
师:你还知道哪些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把它们写出来,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如:质量、面积、体积、容积等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课堂练习。
13厘米=( )米 90克=( )千克
109分米=( )米 5350米=( )千米
56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解决问题。
⑴海豚的体重是1980千克,合多少吨?
⑵量一量课桌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分别是多少米?
⑶数学课本的宽是14厘米7毫米,合多少厘米?
⑷我国大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约32500千克粮食,合多少吨?
⑸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合多少千米?
⑹小华家的晒衣绳长8米6分米5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
多重练习有利于深化新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把旧知识有机地与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还能对已学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在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时,改变以往教师直接灌输的方法,采用结合身边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更多的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感受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