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胺碘呋酮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乙胺碘呋酮(胶碘酮、胺碘达隆、简称AI)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第Ⅲ类(根据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分类法),即延长动作电位时间的药物中的代表药.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自1962年问世以来,主要用于扩张血管治疗心绞痛,1969年首次报道用于治疗心律失常.700年代国外广泛使用,80年代国内推广使用.因其副作用较多,故在80年代末曾一度受到冷落.但因其疗效肯定、抗心律失常范围广,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时,往往能发挥其确切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近年来已再度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和青睐.
其他文献
<正>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膜稳定剂,作用于细胞膜,抑制快反应Na~+内流,减慢动作电位0位相上升速率,根据其对动作电位时间的影响,可分为三个亚类.Ⅰ_a类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如
<正>病毒性肠炎常见的病原为: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人类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小儿时期急性腹泻
<正>甲硝唑主要作为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用于临床.近年来甲硝唑注射液的生产,为临床增加了给药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与其他药物的配伍问题,现将一些杂志上报道的药物相互作用归
<正>β受体阻滞剂的出现是近30年来药理学中的一大进展,现已研制了三代β受体阻滞剂,第一代如普萘洛尔,对β_1和β_2受体均呈阻滞作用;第二代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小剂量使
<正>眩是眼花,晕是头脑昏乱.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中,旋转振摇,以致不能站立,严重的更可伴见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本病发生的病因,历代各家学说颇不一致.《内经》认
<正> 1 提高孕妇的健康水平与产科的医护质量,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针对特有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预防本病.做好产前保健,母亲在妊娠末期发生感染时要及时治疗.产时做
<正>新生儿黄疽,尤其是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有光照治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1.光照疗法 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1958年Cremer等首次报道黄疽
<正>1 急性时相反应 组织发生损伤或炎症后数小时以致数日,很多血浆成分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总称“急性时相反应”。目前临床常用者主要是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1.1
<正>轮状病毒是小儿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有报导在秋冬季小儿腹泻大便轮状病毒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 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发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
<正>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为延长动作电位时间为主的药物,作用于复极电流,使心肌组织产生均匀一致的动作电位时间延长,随之有效不应期也延长,而对静息电位和自律性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