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系统回顾了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一篇充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纲领性文献.本刊特邀黄群慧、平新乔、李实、洪永淼四位经济学家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有关经济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进行深入阐释,以推动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研究.
其他文献
作为文化研究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一,约翰·斯道雷教授在访谈中通过探究一些关键问题回顾了文化研究的历史,并分享了他的新作《激进乌托邦主义和文化研究》。在这本书中,斯道雷教授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了乌托邦主义的古老概念,并指出,激进乌托邦主义或可唤醒文化研究的政治承诺。由此,他不仅重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三位奠基人及其理论,而且通过对"此时此刻"的陌生化,指向了未来的激进乌托邦。
作者:张颖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6月该书立足于存在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事实性,将20世纪30—60年代命名为“存在主义时代”,将萨特及其密切交往的波伏瓦、梅洛-庞蒂、加缪、贾科梅蒂作为主要代表。作者围绕这一时期问世的9部存在主义相关作品逐一展开情境式论述,从存在主义到其相邻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乃至心理治疗学,从雕塑、绘画到电影、小说、戏剧,理论的抽象性与艺术的具体性在这些作品里交织互渗,令抽象变得可触知,具体变得有厚度。
作者:常培杰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4月表象与真理性内容的关系问题,是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论题。正是由此问题出发,阿多诺试图以其独特的论说文文体来表征自己的“非同一性”哲学思想,以期在充分尊重客体的前提下最为本真地呈示真理。
当前符号学正将关注点从符号和文本转向整个文化,需要开发出一种比较连贯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应用针对分形的拓扑学理论,以分析符号域中的各类对称。本文将分形界定为两个拓扑结构之间的相似,通过比较视觉和概念模式,思考所谓的"相似"究竟是什么,并基于对旋转对称、平移对称和反射对称的拓扑学分析,建立分形相似性的类型学。为说明每一种类型,本文从文化和政治领域寻找分析案例。最后假设,文化符号学可以演变成一种"模式科学",并挑战传统研究中自然和文化的学科分野。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文学认知研究专家霍根教授再推力作《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①;该书尤其旨在为文学中诸多纷繁的个体审美反应探求一种结构性主张,同时借助与认知科学的对话,使得文学美学研究中那向来“未可言说”的部分获得空前的认知审美观照。本文拟聚焦于“信息加工”与“情感机制”、“审美共性”与“个性品味”以及“变奏”“经典化”与“审美争议”等三大关键节点,在对它们加以厘清的同时,凸出围绕文学认知研究路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加以商榷。
本文探讨历史学与文学史书写中将时间以百年划分的做法,尤其关注法语词"siècle"的语用情况。本文分析"siècle"一词的词义如何在我们所谓的17世纪从"时代"或"时期"转变为现在的"一百年"。将这个转变放在古今之争的语境下讨论的同时,本文也反思,如果出现一种与这种现代历史年代学相异的反事实另类年代学,会暗含何种启示与后果。
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现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教授,约翰·乔纳斯荣誉教授,欧洲哲学论坛执行委员会创始委员、常任委员,曾任英国现象学学会主席,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克里奇利笔力雄健,个人学术专著二十本有余,部分著作已译成汉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此外,他还是《卫报》的撰稿人,《纽约时报》大众哲学专栏《石头》的编辑,该专栏已经吸引了数百万的读者。克里奇利对美学和政治伦理学交叉领域的探讨在西方左翼理论家中独树一帜,他的《极少的,近乎无的》《无尽的要求》《无信
本文探讨与现代主义相关的'晦涩'和'难题'两个概念,以回应李圭的阅读理论。本文从19世纪末针对马拉美和普鲁斯特的一场争议出发,谈到拉康在描述如何阅读症状时是如何使用马拉美式的语言——即并非单纯地想象自己是诗人,而是认为我们在无意识层面都是被书写出的诗歌——并借此思考埃兹拉·庞德在发明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时的基本观点。
后人类研究已经呈现出多种发展方向,借助其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职能,或许可以绘制出其发展路径。本文认为,计算机媒体对后人类主义的传播及其概念化的过程影响深刻,并专门探讨数字技术对当下书写的重要作用。人类和计算机媒体通过认知集合,可以参与各类互动,也可通过网络来流通信息、阐释和意义。本文选取的分析案例是两部电子文学文本:尼克·蒙特福特和史蒂芬妮·斯特里克兰德创作的《海与船柱之间》,以及约翰内斯·赫尔登和哈坎·琼森创作的《进化》。
在诗歌研究领域,目前英美世界存在两种主流观念。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将抒情诗视作主体经验与情感的强烈表达;另一种是摹仿式的,将诗歌视作对某个由诗人创造的虚构人物的思想或话语的摹仿,因此往往采取虚构文本的分析方法与策略来解读诗歌。这两种模式都不能成为描述和解读抒情诗的"默认"模式,因为它们忽略了抒情诗的一些根本特征,即所有那些从根本上导向施为而非再现的元素。此外,抒情诗尽管可能包含虚构元素,但一般来说它们并不创造虚构世界,而是提出有关世界的看法。某些诗歌促使读者想象一个主体和一个说话的声音,但对很多诗歌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