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史专家阎崇年的书房地毯上,放着很多有关故宫的杂志和书籍。除了在电脑前写作,他常常坐在沙发上看书。他说,这些都是讲《大故宫》要随时查阅的“工具书”。2004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炮打响的他,前不久重返《百家讲坛》,讲述《大故宫》——他像一位“导游”,带领观众走进故宫的帝王生活,参观宫廷建筑、国宝文物,讲解一个个历史故事。
与此同时,他也执笔写作,一本文字版的《大故宫》在纸上气势磅礴。
大段大段的故事被夫人毙掉
从2011年年初开始,阎崇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料搜集、撰写文稿和电视录播之中。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要翻看大量文字材料。
“每天要消化这么多文字,眼睛太辛苦了。”
“是心苦,”阎崇年指着心口说,“每讲一次我都费心地看材料、思考,精心地设计,每字每句都得琢磨。沙里淘金选故事,怎么让学术研究成果普惠社会,为观众和读者所喜闻乐见?必须做到故事和道理入耳和入心。光有故事,没有道理,不够深刻;只讲道理,没有故事,又未必好听。能入耳,未必能入心;既能入耳,又能入心,确实不容易。这是我在讲座中的一个心得。因为故事感动不了我,就感动不了观众。有时吃饭遛弯,我和夫人都在讨论。常常大段大段的故事都被她枪毙掉。”
“那您服吗?”
“不服不行啊,人家代表观众。故事不够吸引人,怎么办?那就再接着找。”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内有各类殿宇房屋9000余间,先后有明朝14位、清朝10位共24位皇帝在此居住。现珍藏的文物中,有陶瓷、字画、碑帖、青铜、玉器等180万件。
面对如此庞大的故宫,阎崇年记不清楚去实地考察过多少次了,反正,连故宫看门人都认识他。在准备资料时,阎崇年对自己有个要求:“凡是我讲过的东西,必须实地考察,必要时要带卷尺亲自测量。”有专家告诉他说,三希堂大小约5平方米,结果他亲自量了一下,东西长2.1米,南北长2.28米,合起来大约是4.8平方米,其中有一半还是炕。乾隆皇帝常常在此写字,他就又去量了乾隆皇帝用的“大班台”,长70厘米、宽31厘米、高38厘米。阎崇年感慨万千,“这可是天下最大的老板和最小的‘大班台’啊。”“书上得来的和自己亲自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
就在《大故宫》播出前一天,阎崇年突然想起有个不妥之处,夜里3点醒来就再也没睡着,电视台一上班他就把电话打过去,争取在播出前将错误改掉。他对记者不断重复自己准备材料时如何“忐忑不安,如履薄冰”,“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明清600余年,几乎所有重要的大事都与故宫有关,出错了,个人的面子是小事,误导了观众就不好了。”
心中的“故宫”情结
78岁的阎崇年,已经是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能成为这个平台上第一位红遍全国的学者,阎崇年说“纯属偶然”。
2004年,《百家讲坛》准备做一个“开坛”题目《清十二帝疑案》。按计划,打算请12位学者分别来讲清朝的12位皇帝。曾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的阎崇年被邀请做第一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想到,第一次录播的效果非常好,央视方面喜出望外,干脆让阎崇年一气儿讲了下去,皇太极、顺治、康熙……12位皇帝讲完了,《百家讲坛》又力邀阎崇年讲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历史的兴衰荣辱,人物的跌宕命运,在他的口中充满悬念与细节,鲜活而生动。
但之前这三部广受追捧的讲座,都是历史学的范畴,单纯讲述人物的生命轨迹。这次的《大故宫》则不同,它的特点就是“大”,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中国皇城文化、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皇子、妃嫔、大臣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无所不包。阎崇年还首次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南京故宫、台北故宫等纳入故宫体系,并以此为脉络,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既有历史学、建筑学、文物学、文献学、档案学的内容,也有艺术学、园林学、规划学的范畴。
“为什么要从历史学的角度跳出来,做这么宏大、包罗万象的东西?”记者问道。阎崇年的答案只有4个字:“故宫情结。”“故宫我不知进出过多少次,早年时还曾在城墙上走过两圈,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圣殿”,“皇帝时代已不再,但对故宫我们还要有敬畏之心、赞颂之心、骄傲之心,因为它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阎崇年告诉记者,世界上现存的古老宫殿中,巴黎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给世人留下了华丽的风采。但是,卢浮宫与故宫相比,仅以建筑面积来说,不到故宫的1/4。凡尔赛宫,被称作夏宫,相当于清代北京的畅春园、颐和园和圆明园。但是,凡尔赛宫的建筑面积,尚不及颐和园建筑面积的1/10。有人称克里姆林宫为欧洲最大的皇宫,但尚不及故宫面积的1/2。“要是把故宫放在世界背景下考量,更让中国人感到自豪骄傲。”
嫌上网浪费时间
采访时,有电话打进来,是跟他要《大故宫》的书。他边表示抱歉边笑着说,自己虽然是国内较早的电脑使用者,可使用手机却大大落后,直到2008年才拥有手机。阎崇年说,他用拼音发短信的速度很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阎崇年就拥有并使用电脑了。当时,作为访问学者的他,去了美国不少名牌大学。回国时,就用了一个大件指标买回一台电脑。而那时回国人员的大件指标,通常被用在买电视、冰箱之类的生活用品上。
刚开始使用电脑时,老出问题,阎崇年也闹过不少笑话。有次深夜,花了好几天时间写的稿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偏偏失手按错了键,几天心血荡然无存。结果他一气之下跑到街上,待气消了回家,已是夜里2点。
阎崇年喜欢电脑,平均3年换一台新机子。但他不上网,嫌浪费时间。他也曾上网看新闻,结果发现,几个小时就没有了。
他平时没什么业余爱好,也基本上不锻炼,一副好身板是随了母亲的基因。“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节假日都在看书、做课题。除夕晚上大家都在看春晚,他看他的书。”夫人“揭发”:“今年除夕的上午,还把《大故宫》的责编叫到家里来跟人家讨论,人家出版社那时候早放假了。”
在阎崇年看来,《大故宫》的电视播出与书籍出版,是众多师长、朋友共同智慧的结晶,自己仅是一个代表符号。
“我有自知之明。故宫内外,专家济济。古建,我不如古建专家;器物,我不如器物专家;书画,我不如书画专家;文献,我不如文献专家;宫史,我不如宫廷史专家。但是,借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全面讲述《大故宫》,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这一精粹,总得有人做吧!重要的是,我身后有包括故宫博物院两任院长在内的学术团队支持,帮我解难。就好比‘千人糕’的故事:做一块蛋糕要有面粉、鸡蛋、糖、油等,这就需要有人种了麦子再磨成面,要有人养鸡,要有人种甘蔗再榨成糖,还要有人把所有东西揉到一起……而我只是那个把糕端到大家面前的人。”
编辑:王晶晶 美编:王迪偲 编审:张勉
与此同时,他也执笔写作,一本文字版的《大故宫》在纸上气势磅礴。
大段大段的故事被夫人毙掉
从2011年年初开始,阎崇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料搜集、撰写文稿和电视录播之中。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要翻看大量文字材料。
“每天要消化这么多文字,眼睛太辛苦了。”
“是心苦,”阎崇年指着心口说,“每讲一次我都费心地看材料、思考,精心地设计,每字每句都得琢磨。沙里淘金选故事,怎么让学术研究成果普惠社会,为观众和读者所喜闻乐见?必须做到故事和道理入耳和入心。光有故事,没有道理,不够深刻;只讲道理,没有故事,又未必好听。能入耳,未必能入心;既能入耳,又能入心,确实不容易。这是我在讲座中的一个心得。因为故事感动不了我,就感动不了观众。有时吃饭遛弯,我和夫人都在讨论。常常大段大段的故事都被她枪毙掉。”
“那您服吗?”
“不服不行啊,人家代表观众。故事不够吸引人,怎么办?那就再接着找。”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内有各类殿宇房屋9000余间,先后有明朝14位、清朝10位共24位皇帝在此居住。现珍藏的文物中,有陶瓷、字画、碑帖、青铜、玉器等180万件。
面对如此庞大的故宫,阎崇年记不清楚去实地考察过多少次了,反正,连故宫看门人都认识他。在准备资料时,阎崇年对自己有个要求:“凡是我讲过的东西,必须实地考察,必要时要带卷尺亲自测量。”有专家告诉他说,三希堂大小约5平方米,结果他亲自量了一下,东西长2.1米,南北长2.28米,合起来大约是4.8平方米,其中有一半还是炕。乾隆皇帝常常在此写字,他就又去量了乾隆皇帝用的“大班台”,长70厘米、宽31厘米、高38厘米。阎崇年感慨万千,“这可是天下最大的老板和最小的‘大班台’啊。”“书上得来的和自己亲自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
就在《大故宫》播出前一天,阎崇年突然想起有个不妥之处,夜里3点醒来就再也没睡着,电视台一上班他就把电话打过去,争取在播出前将错误改掉。他对记者不断重复自己准备材料时如何“忐忑不安,如履薄冰”,“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明清600余年,几乎所有重要的大事都与故宫有关,出错了,个人的面子是小事,误导了观众就不好了。”
心中的“故宫”情结
78岁的阎崇年,已经是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能成为这个平台上第一位红遍全国的学者,阎崇年说“纯属偶然”。
2004年,《百家讲坛》准备做一个“开坛”题目《清十二帝疑案》。按计划,打算请12位学者分别来讲清朝的12位皇帝。曾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的阎崇年被邀请做第一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想到,第一次录播的效果非常好,央视方面喜出望外,干脆让阎崇年一气儿讲了下去,皇太极、顺治、康熙……12位皇帝讲完了,《百家讲坛》又力邀阎崇年讲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历史的兴衰荣辱,人物的跌宕命运,在他的口中充满悬念与细节,鲜活而生动。
但之前这三部广受追捧的讲座,都是历史学的范畴,单纯讲述人物的生命轨迹。这次的《大故宫》则不同,它的特点就是“大”,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中国皇城文化、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皇子、妃嫔、大臣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无所不包。阎崇年还首次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南京故宫、台北故宫等纳入故宫体系,并以此为脉络,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既有历史学、建筑学、文物学、文献学、档案学的内容,也有艺术学、园林学、规划学的范畴。
“为什么要从历史学的角度跳出来,做这么宏大、包罗万象的东西?”记者问道。阎崇年的答案只有4个字:“故宫情结。”“故宫我不知进出过多少次,早年时还曾在城墙上走过两圈,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圣殿”,“皇帝时代已不再,但对故宫我们还要有敬畏之心、赞颂之心、骄傲之心,因为它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阎崇年告诉记者,世界上现存的古老宫殿中,巴黎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给世人留下了华丽的风采。但是,卢浮宫与故宫相比,仅以建筑面积来说,不到故宫的1/4。凡尔赛宫,被称作夏宫,相当于清代北京的畅春园、颐和园和圆明园。但是,凡尔赛宫的建筑面积,尚不及颐和园建筑面积的1/10。有人称克里姆林宫为欧洲最大的皇宫,但尚不及故宫面积的1/2。“要是把故宫放在世界背景下考量,更让中国人感到自豪骄傲。”
嫌上网浪费时间
采访时,有电话打进来,是跟他要《大故宫》的书。他边表示抱歉边笑着说,自己虽然是国内较早的电脑使用者,可使用手机却大大落后,直到2008年才拥有手机。阎崇年说,他用拼音发短信的速度很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阎崇年就拥有并使用电脑了。当时,作为访问学者的他,去了美国不少名牌大学。回国时,就用了一个大件指标买回一台电脑。而那时回国人员的大件指标,通常被用在买电视、冰箱之类的生活用品上。
刚开始使用电脑时,老出问题,阎崇年也闹过不少笑话。有次深夜,花了好几天时间写的稿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偏偏失手按错了键,几天心血荡然无存。结果他一气之下跑到街上,待气消了回家,已是夜里2点。
阎崇年喜欢电脑,平均3年换一台新机子。但他不上网,嫌浪费时间。他也曾上网看新闻,结果发现,几个小时就没有了。
他平时没什么业余爱好,也基本上不锻炼,一副好身板是随了母亲的基因。“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节假日都在看书、做课题。除夕晚上大家都在看春晚,他看他的书。”夫人“揭发”:“今年除夕的上午,还把《大故宫》的责编叫到家里来跟人家讨论,人家出版社那时候早放假了。”
在阎崇年看来,《大故宫》的电视播出与书籍出版,是众多师长、朋友共同智慧的结晶,自己仅是一个代表符号。
“我有自知之明。故宫内外,专家济济。古建,我不如古建专家;器物,我不如器物专家;书画,我不如书画专家;文献,我不如文献专家;宫史,我不如宫廷史专家。但是,借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全面讲述《大故宫》,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这一精粹,总得有人做吧!重要的是,我身后有包括故宫博物院两任院长在内的学术团队支持,帮我解难。就好比‘千人糕’的故事:做一块蛋糕要有面粉、鸡蛋、糖、油等,这就需要有人种了麦子再磨成面,要有人养鸡,要有人种甘蔗再榨成糖,还要有人把所有东西揉到一起……而我只是那个把糕端到大家面前的人。”
编辑:王晶晶 美编:王迪偲 编审: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