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甘孜州概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处川、滇、藏、青四省区结合部,属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原牧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州幅员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人口93万,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甘孜州有天然草地944.38万公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74种,矿产地1581处,周内江河纵横,落差极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729.2万千瓦。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有30多种珍稀动物和各种名贵的中药材及各种农副产品。同时,甘孜州被称作是历史上“民族走廊”的腹心带,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是藏汉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二、甘孜州的生产力结构和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
全州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增速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为25.45亿元,增长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4.96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7%,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42.75亿元,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关系所构成的结构中实现的。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均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是发展得最快最好的。三产的生产力随着三产结构的变化也在逐步的调整。(见表1)从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按常住人口测算,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26元,比上年增长6.4%。由此可知,甘孜州的生产力状况与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结构状况相似,基本属于三元生产力结构性质,即古代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同时并存、相互结合的生产力结构状况。古代生产力主要分布于第一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传统生产力和少量现代生产力分布于第二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现代生产力主要分布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中。因此,研究和分析各种生产力的布局、合理安排传统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力在各种产业中的比例对甘孜州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甘孜州生产力布局情况
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和特殊的区位及战略地位来制定,甘孜州生产力布局主要分为东部、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东部为康定、泸定、九龙和丹巴四县,属于甘孜州对外的“门户”,是甘孜州通向四川省中心城市成都,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枢纽,该区主要发展蔬菜、水果、蚕桑等作物种植,中藏药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该区也是主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水电业、矿产业和工业园区。同时,该区是各个科研和大学基地的聚集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部为雅江、理塘、巴塘、稻城、乡城、得荣六个县,该区位于甘孜州南部,比邻云南省,有一定比例的畜牧业和矿产业,主要有巴塘夏塞和沙西银矿、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同时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北部处于高山草甸地区,气候寒冷,北临青海玉树州,西靠西藏自治区,包括道孚、炉霍、色达、甘孜、新龙、白玉、德格、石渠八个县,最远的县城离州府所在地康定700多公里,离省府成都1000多公里,与外界物力交换能力弱,区位优势较弱,主要以畜牧业和药材加工业为主。从甘孜州区位布局来看,东部生产力相对集中,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对现代生产力的要求较高;南部主要是以古代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为主,第二产业生产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生产力较活跃,有提升的空间;北部的生产力相对较弱,还存在较大比例的古代生产力,传统生产力也十分薄弱。
四、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
(一)产业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
1.区域发展差异明显,整体协调互补性较差
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分布情况,现阶段,全州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传统支柱产业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南部和北部工业经济所占比例很小。东部四个县全部规模以上州属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全州的88.25%。全州已建成的五大产业主体集中布局在该区域。南部六个县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州的5.68%。北部八个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的6.07%。(见图1)工业内部重工业比例达到70%以上,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区域带动能力差。同时,南部和北部的人才密度都远低于东部,现代生产力极为缺乏。
2.重复性多,产业关联度低,生产力整合效应差
南部、北部重复产业较多,产业盲目效仿和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突出。各区竞相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金密集型產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少,几乎没有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力停留在古代和传统基础上。
图1 甘孜州工业增加值区域比例情况图
(二) 生产力布局的整体功能较差
主要表现:
1.区内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州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公路网整体水平提高显著,形成了以318国道、213国道为主线,连接全省城乡的公路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进。但是,这与达到西部大开发中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速流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境内没有一条高等级的贯穿全州的高速公路,没有铁路,通达度低,航空刚起步,还很薄弱,制约各种生产力流入和发展。
2.工业生产力缺乏后劲
工业中落后生产力还较多,设备老化,缺少资金投入,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升级换代能力弱,国有工业比重过大,同时,产业层次低、加工链条短、传统产业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
3.新兴产业带动力薄弱
目前已有一部分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健康食品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且有一定优势。但以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开发的发展规模较小,现代生产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薄弱。
4.生产行业与服务行业的关联度低
由于以资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结构,长期作为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导致配套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难以带动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五.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思考
因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彼此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从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结构的不同,决定并表现为现实生产力的性质与功能的差别。一般来说,结构合理可以使生产力的每个因素都充分发挥作用,能够避免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利于科学地组织原料基地、能源基地、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相互联系,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宏观经济效益。因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对生产力进行合理有效的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一)分区建立中心,发挥生产力的聚集效应
从生产力布局规律与地区经济开发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生产力诸因素总是向那些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优势的地域空间聚集,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对于甘孜州生产力的布局也同样适用。因此,应在东部、北部和南部三区建立其对外进行物质交换贸易的中心城市,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沿着国道318线、213线,和机场的投入使用,加快人力、物力、财力的交换和传输,加快区域之间的各种生产力的流动,整合资源,实现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生产力再布局相结合战略
首先,在东部中心地区建立以高科技、低污染、服务性行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把中心地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驱动点,实现中心地带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对现代生产力的应用。其次,逐步淘汰南部和北部落后的生产力,实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在布局中避免绝对平衡的布局,实现趋优分布或相对平衡布局,承认不平衡,改变不平衡的局面。
(三)梯度战略与反梯度战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家整体战略规划调整生产力布局。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上以东部发展为重点,加强建立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的配套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发展拳头产业,通过东部的聚集效应转化为扩散效应,实现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带动效应,带动南部和北部的发展。其次,对于南部特别是北部边远地方,要利用信息同步性优势克服区位制约性劣势,发挥现代生产力中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克服地理区位制约造成的劣势,以后发优势和反梯度战略来推进现代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四)新生产力的开发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文化力与经济、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生产力,而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能发挥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对其他产业产生重要的关联带动作用。由于甘孜州特殊的区位条件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文资源,如情歌故乡、格萨尔传奇、古碉文化、德格印经院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成为甘孜州新的生产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将特色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薛永应,徐则林.生产力经济理论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 庄万禄.民族经济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3]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85.
[5]甘孜州工业强州工作情况,2006.
[6]邓大才.东西部地区工业化条件差异与路径选择[J].人文杂志,2003(05).
基金項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0青年基金项目《新西部大开发下四川藏区资源开发利益平衡机制建构》(10SD045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琪(1980-),女,四川康定人,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
(责任编辑:刘晶晶)
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处川、滇、藏、青四省区结合部,属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原牧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州幅员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人口93万,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甘孜州有天然草地944.38万公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74种,矿产地1581处,周内江河纵横,落差极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729.2万千瓦。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有30多种珍稀动物和各种名贵的中药材及各种农副产品。同时,甘孜州被称作是历史上“民族走廊”的腹心带,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是藏汉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二、甘孜州的生产力结构和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
全州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增速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为25.45亿元,增长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4.96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7%,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42.75亿元,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关系所构成的结构中实现的。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均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是发展得最快最好的。三产的生产力随着三产结构的变化也在逐步的调整。(见表1)从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按常住人口测算,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26元,比上年增长6.4%。由此可知,甘孜州的生产力状况与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结构状况相似,基本属于三元生产力结构性质,即古代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同时并存、相互结合的生产力结构状况。古代生产力主要分布于第一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传统生产力和少量现代生产力分布于第二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现代生产力主要分布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中。因此,研究和分析各种生产力的布局、合理安排传统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力在各种产业中的比例对甘孜州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甘孜州生产力布局情况
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和特殊的区位及战略地位来制定,甘孜州生产力布局主要分为东部、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东部为康定、泸定、九龙和丹巴四县,属于甘孜州对外的“门户”,是甘孜州通向四川省中心城市成都,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枢纽,该区主要发展蔬菜、水果、蚕桑等作物种植,中藏药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该区也是主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水电业、矿产业和工业园区。同时,该区是各个科研和大学基地的聚集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部为雅江、理塘、巴塘、稻城、乡城、得荣六个县,该区位于甘孜州南部,比邻云南省,有一定比例的畜牧业和矿产业,主要有巴塘夏塞和沙西银矿、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同时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北部处于高山草甸地区,气候寒冷,北临青海玉树州,西靠西藏自治区,包括道孚、炉霍、色达、甘孜、新龙、白玉、德格、石渠八个县,最远的县城离州府所在地康定700多公里,离省府成都1000多公里,与外界物力交换能力弱,区位优势较弱,主要以畜牧业和药材加工业为主。从甘孜州区位布局来看,东部生产力相对集中,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对现代生产力的要求较高;南部主要是以古代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为主,第二产业生产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生产力较活跃,有提升的空间;北部的生产力相对较弱,还存在较大比例的古代生产力,传统生产力也十分薄弱。
四、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
(一)产业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
1.区域发展差异明显,整体协调互补性较差
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分布情况,现阶段,全州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传统支柱产业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南部和北部工业经济所占比例很小。东部四个县全部规模以上州属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全州的88.25%。全州已建成的五大产业主体集中布局在该区域。南部六个县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州的5.68%。北部八个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的6.07%。(见图1)工业内部重工业比例达到70%以上,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区域带动能力差。同时,南部和北部的人才密度都远低于东部,现代生产力极为缺乏。
2.重复性多,产业关联度低,生产力整合效应差
南部、北部重复产业较多,产业盲目效仿和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突出。各区竞相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金密集型產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少,几乎没有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力停留在古代和传统基础上。
图1 甘孜州工业增加值区域比例情况图
(二) 生产力布局的整体功能较差
主要表现:
1.区内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州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公路网整体水平提高显著,形成了以318国道、213国道为主线,连接全省城乡的公路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进。但是,这与达到西部大开发中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速流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境内没有一条高等级的贯穿全州的高速公路,没有铁路,通达度低,航空刚起步,还很薄弱,制约各种生产力流入和发展。
2.工业生产力缺乏后劲
工业中落后生产力还较多,设备老化,缺少资金投入,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升级换代能力弱,国有工业比重过大,同时,产业层次低、加工链条短、传统产业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
3.新兴产业带动力薄弱
目前已有一部分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健康食品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且有一定优势。但以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开发的发展规模较小,现代生产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薄弱。
4.生产行业与服务行业的关联度低
由于以资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结构,长期作为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导致配套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难以带动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五.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思考
因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彼此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从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结构的不同,决定并表现为现实生产力的性质与功能的差别。一般来说,结构合理可以使生产力的每个因素都充分发挥作用,能够避免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利于科学地组织原料基地、能源基地、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相互联系,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宏观经济效益。因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对生产力进行合理有效的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一)分区建立中心,发挥生产力的聚集效应
从生产力布局规律与地区经济开发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生产力诸因素总是向那些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优势的地域空间聚集,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对于甘孜州生产力的布局也同样适用。因此,应在东部、北部和南部三区建立其对外进行物质交换贸易的中心城市,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沿着国道318线、213线,和机场的投入使用,加快人力、物力、财力的交换和传输,加快区域之间的各种生产力的流动,整合资源,实现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生产力再布局相结合战略
首先,在东部中心地区建立以高科技、低污染、服务性行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把中心地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驱动点,实现中心地带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对现代生产力的应用。其次,逐步淘汰南部和北部落后的生产力,实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在布局中避免绝对平衡的布局,实现趋优分布或相对平衡布局,承认不平衡,改变不平衡的局面。
(三)梯度战略与反梯度战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家整体战略规划调整生产力布局。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上以东部发展为重点,加强建立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的配套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发展拳头产业,通过东部的聚集效应转化为扩散效应,实现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带动效应,带动南部和北部的发展。其次,对于南部特别是北部边远地方,要利用信息同步性优势克服区位制约性劣势,发挥现代生产力中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克服地理区位制约造成的劣势,以后发优势和反梯度战略来推进现代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四)新生产力的开发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文化力与经济、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生产力,而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能发挥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对其他产业产生重要的关联带动作用。由于甘孜州特殊的区位条件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文资源,如情歌故乡、格萨尔传奇、古碉文化、德格印经院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成为甘孜州新的生产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将特色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薛永应,徐则林.生产力经济理论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 庄万禄.民族经济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3]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85.
[5]甘孜州工业强州工作情况,2006.
[6]邓大才.东西部地区工业化条件差异与路径选择[J].人文杂志,2003(05).
基金項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0青年基金项目《新西部大开发下四川藏区资源开发利益平衡机制建构》(10SD045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琪(1980-),女,四川康定人,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
(责任编辑: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