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下的隐喻理解与表达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4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隐喻 语境 隐喻理解
  隐喻性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Lakoff(1980)指出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隐喻已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而且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方式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热点,在研究隐喻的功能、记忆、产生、表征、理解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成果。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隐喻内部机制的讨论,或者多数局限于语义层面对隐喻进行解释,显得非常不够,因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还牵涉到语境的因素。
  一.隐喻的构成
  隐喻的构成依赖于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其相似之处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创造。当人脑对复杂事物进行感知和加工时,总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储存,随着认知语境的不断扩大与发展,人们在记忆中寻找已经存在的事物来建立相关的联系。当我们认识新事物,我们通常在头脑中搜索以前存在的事物,并不断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范畴,从而形成新的隐喻。
  随着我们认知的发展,概念不断地在扩充。人脑通常是以简单的方式在进行认识新的事物,人脑总是在寻求某种事物的特征,通过寻求然后建立新的联系并与之发生关系,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比如我们的手,原本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么当人们随着认识的逐渐发展,逐渐发现手可以发展成,如“下手,满手”等等这些隐喻表达方式,于是把现在已有的认识通过认识的不断深化就逐渐发展成新的隐喻。
  分析隐喻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层面上,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一个词是否被用作隐喻,仅从语义角度出发而不考虑语境因素,就无法理解隐喻,甚至无从辨识隐喻。要想清楚说明隐喻的意义,便不能忽视使用隐喻时的交际过程,就语用学而言,隐喻意义有赖于语境的“语段意义”。严格来讲,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一个词是否被用作隐喻,一句话是否包含了一定的隐喻意义。因此,要研究隐喻,就必须考虑语境因素。可以说,隐喻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才能实现。同时,也只有依靠具体的语境因素,才能对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所以,语境对于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都承认语境因素在隐喻的识别和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都没有试图详细阐述语境的作用。束定芳(2000)论述了语境知识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认为隐喻的理解可以被看作辨认说话者说该句话时的意图或目的,话语是通过利用说话者和听话者共享知识、信仰和假设而被理解的。Johnson(2017)只强调了隐喻的内部逻辑,而没有阐明为什么隐喻的意义还要受到语境知识的影响。我们认为,不通过语境,语境的意义是无法激活的。
  二.语言语境与隐喻
  语言语境分成单词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孤立的词严格上来看是不能成为隐喻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才能够判断这个词是否使用了隐喻,因此仅仅从语义的角度我们是难以辨别是否运用了隐喻,要研究隐喻,必须从文中适当的语境中去研究,即必须考虑语用因素。比如:Internet is highway. highway属于交通领域,我们仅仅使用语义是难以理解这个词在这句话中表达的具体含义。但是我们结合语境,如前文说明了我们的互联网像高速公路一样四通八达,快速传递,也就是有关网络的概念可以通过高速公路的概念来表示出来。以我们所知,人们对于高速公路的认识更加的直观并且能够让人们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那么互联网在人们中是比较常用的,在我们的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比作高速公路,进而更加好的理解高速公路这个概念。在中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如: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谢冕《永远的校园》,在理解这句话中我们需要读懂全文才能理解这一隐喻,作者就像一粒种子,在北大生根、发芽、成长、经历了风雨洗礼,体验了北大人为精神抗争以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用一颗种子的各种动态映射出北大人为精神抗争以及自由的追求,两者之间通过文中的语境来构建隐喻理解过程,让我们更能明白篇章的意思,所以要理解篇章中的隐喻,我们必须基于一定的语境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景语境与隐喻
  情景语境指具体参与交际的人、事、场景、交际者的个体心理及相互关系等,以及我们在交际中产生的认识。这是一种动态语境,它包括在语言交际中影响说话人构建交际意图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客观情景语境与主观情景语境都应受到同样的重视。隐喻意义的构建与理解要结合具体的情景语境。如:It is hot in here.当不考虑具体的情景语境时,我们只能从本义去理解这句话,会将其理解为“这儿的天气很热”。反之,语境如果是在会议室,众人讨论热烈,这句话的隐喻意义便会脱口而出,带给我们的自然是另一番意义。可见,对隐喻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情景语境。同样,说话者有时必须借助具体的情景语境才能表达出一定的隐喻意义。比如:一群小鸟在唱歌。从这句话我们设想的语境一般是在森林或公园里,有一群小鸟在吱吱叫。但是,如果现实语境根本不是在公园,也没有一群小鸟,而是“一群孩子在屋里唱歌”,那么这“一群小鸟”就必然产生隐喻义。因此一句话是不是隐喻表达我们都需要根据当时的情景来分析。
  四.文化语境与隐喻
  文化语境对隐喻的作用尤其重要和显著。人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其言行都会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比如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经常所说的话、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们喜欢的行为等。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可以这样说,文化语境即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包含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價值观及社会心理等。一个人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语境会直接影响他所要说的话和对对方所讲的话的理解。   英汉表达同一隐喻意义的方式有时有很大差异,可表现在颜色隐喻、方位、时间隐喻等方面。对比分析中西不同文化中的一些隐喻更能真实地反映不同民族对世界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异同,进而凸显文化语境的影响作用。下面来看一些英汉隐喻表达方式差异的具体体现:中西方的颜色隐喻就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同样表达“嫉妒”的含义,英汉所用颜色隐喻词就不一样。英语用色彩词“green”,“green”表示嫉妒的情感隐喻,相当于jealous,常用于green-eyed,green with envy等词组中。如:He was getting green in the face. “green”被赋予“嫉妒”的含义,来源于西方人的认识观,他们认为植物的绿色是健康、向上的标志,这对别的颜色是种挑衅,所以用“眼睛发绿”来比喻“嫉妒”。汉语中常用“眼红”、“红眼”、“害红眼病了”等用眼睛气得发红描写人嫉妒的样子,而“红眼病”的症状正好与此相似,是对嫉妒的生动描述。由此可见,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用“眼红”、“红眼”来喻指嫉妒,反映的是形象思维;而西方人用“植物的绿”来喻指人嫉妒,反映的是抽象思维。
  另外,英语中有关天气的隐喻非常多且比较丰富,而汉语中的天气隐喻相比之下却少得多,汉英天气隐喻的不同正透射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英语中的天气隐喻之所以丰富,这与其地理、气候密切相关:英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雨量多、天气多变的温带海洋气候,自然界的各种天气状况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使得描述这些天气的词汇往往具有比喻意义。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像下雨那样正确”对于汉文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但在英语中却是日常习语,司空见惯。其原因是英国多雨,下雨是很正常的,因而便有了“As right as rain”。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雨”这个天气,在不同的语言里喻意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这正是文化语境的不同带来的语言差异。
  在隐喻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语境制约着隐喻意义的构建方式,隐喻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才能实现。同时,也只有依靠具体的语境因素,才能对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语境对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有语言学家也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本文试图从语境对隐喻意义的构建以及理解所起的作用这个角度,来探讨隐喻意义的生成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数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在隐喻表达、辨认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情况下语境可以决定隐喻的生成;决定隐喻词汇的具体所指;语境是隐喻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对隐喻意义的讨论不能停留在词汇层面上,而是调动多种语境包括文化语境、习惯表达式等来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隐喻意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隐喻意义。总之,语境为隐喻的合理解释提供所需的一切因素,有效的隐喻分析不能脱离特定语境这一基础而进行,说话人构建隐喻和受话人理解把握隐喻意义,必须依赖于语境各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隐喻意义的编码和解码都需要依赖语境。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探讨了语境因素是怎样影响隐喻和理解的。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Johnson & Mark. 2017. Embodied Mind, Meaning, And Reasoning—How Our Bodies Give Rise to Understanding[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采取各种措施严加防控,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强化防控措施、助力防控指导、巩固防控成果等方面精心筹划,全面跟进,保证了疫情状态下馆内外各种服务的正常平稳运行,受到全校师生高度好评,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疫情防控 探索实践  2019年12月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内卷化趋势的越演越烈,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但是传统显性心理课程对此表现乏力,而文学类课程作为隐性课程有着强大的心理调适功能,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这一功能,必须施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 心理亚健康 心理调适功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青年一代为了反压力,前几年提出“佛系”人生观,最近更是提倡“躺平”哲学,无论佛系还是躺平的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以冰心先生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为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方法论——“圆照”、“玩绎”、“见异”,挖掘出文中“家”的三层含义,从而呈现出一套散文鉴赏的解读体系。   关键词: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 圆照 玩绎 见异 《我的家在哪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第五个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出:引导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为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课程,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未来成长中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教学环境下,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课堂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需求,这就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不断优化,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作家铁凝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为例,以获(huái)鹿的方言口语为参照,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分析获鹿方言用词的特点,获鹿方言不仅简单直接、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尤其是语气词有很多,它和不同的词结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并且很多经典的文学对于获鹿方言的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极为宝贵的传承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获鹿方言 铁凝 日常生活 用词特点  获(huá
期刊
内容摘要:开拓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是电影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小成本电影要想走向发达国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东南亚正好是国产电影实现“走出去”一块试验田,一块跳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电影一定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国产电影 跨境表达 中国-东盟合作  长期以来,国产的电影绝大多数都采取本土的导演、本土的题材、本土的演员模式生产电影成品。在旧的体制下,加上从业人员的高度
期刊
内容摘要: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豪放浪漫主义诗歌,在唐朝诗歌整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与巴蜀仙道有很深的渊源,道教文化与李白创作诗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道教活动文化对李白的思维形成和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仙道文化为李白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使诗人形成独特的个性和飘逸的诗风,甚至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本文根据诗人的经历,分析仙道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
期刊
内容摘要:文以载道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传递语文知识,更重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处世情态,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因人生经历使得词作风格鲜明,以其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从文本思想、词人经历和创作风格扩展开去,深入探究大学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   关键词:隐性育人 教学设计
期刊
内容摘要:对高职学生来说,提升文学素养、树立良好核心价值观念与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而在目前高职校园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技能知识传授或者单一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意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本文从多方角度对高职学生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学素养 核心价值观
期刊
内容摘要:对分课堂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2014年出现后受到教学一线教师推崇和好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符合当今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教育理念。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论 传统教法  “对分课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基于亲身教学实
期刊